基于活动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
2013-08-15韩志大
杨 莉 ,王 婧 ,韩志大
(1.山东省青州市云门书院双语学校;2.山东省青州市东夏初级中学,山东 青州 262500)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品行与社会性品质的发展,增强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能力。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发展,不仅是通过文本知识的传授和规范的传输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养成。长期以来,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突出问题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割裂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只有在活动中、情境中才能培育好的习惯。道德教育缺少实践环节是不成功的,这个环节对孩子们来说是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他们的生活。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利用好课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社会、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行是至关重要的。
一、实践活动的社会性
只有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才能促进学生在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中养成好习惯。引导学生走出校园,面向社会,接触社会,学生才能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难忘的昨天》这一单元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首先把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一个小组访问自己的爷爷奶奶,一个小组访问自己的父母;一个小组调查自己家乡现在的发展情况及人们生活状况。调查后,每个同学写一个简单的调查报告,然后交流。这样的活动,学生感觉新鲜,乐于参与,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及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国家,珍惜美好生活的意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时,笔者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调查自己家乡周围的环境状况、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现状,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调查的数据、拍摄的图片带来,开展交流。有理有据的交流让孩子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注重社会参与的实践活动设计,对培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加深学生的道德体验和认识有积极作用。通过这种知行合一的活动设计,极大地提高了这门课的学习效果。
二、实践活动的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强调:“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句话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二是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所以在教学中除了选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近儿童生活、富有情趣的教学内容外,组织形式也要灵活多样。具有艺术性、富有生活情趣的活动学生更乐于参与。
在教学《合理消费》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利用周末到商场、超市去了解商品的种类、价格等商品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看商品的保质期以及商品的原料构成,从而教育学生学会购物和合理消费。活动把课本的知识变成学生的生活常识,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在学习《天南地北任我游》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设计“我的夏令营在远方”活动计划,要求写出出行的目的地、出行的时间安排、方式及线路,了解当地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等。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富含生活性的情境,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实践活动的信息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为普遍,已走入寻常百姓家,孩子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又特别强,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收集资料,也会深化学生的道德体验。
在学习六年级下册《为党唱支歌》这一单元时,笔者让学生收集五星红旗的设计者以及设计过程中的动人故事,教会学生查找书籍、利用网络查找影视资料。上课时播放《开国大典》、《建党伟业》等影片片段,学生情绪激昂,爱国热情高涨。办主题手抄报、主题图片展、资料集锦等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又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四、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实践活动要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利用课内的知识指导学生课外的行为,并且内化为学生的习惯,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让规范落实到行动中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特别注重实效性。
在学习《和谐美满的家庭》一单元后,教师让学生回家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做一些有意义的小事,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培养了孝亲敬长的意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的开展不是一次两次,需要坚持跟踪培养。在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这一单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地震发生时的演练活动,组织学生举办防范自然灾害的图片展,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增强了自救意识。
五、实践活动的趣味性
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更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和趣味性。通过开展辩论会、“小小新闻发布会”、“自由论坛”等趣味化的活动,增强了这门课的趣味性。比如开展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上网的利与弊”辩论会,“科学发展对人类的利与弊”辩论会,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觉分成“正方”和“反方”,然后收集材料,进行辩论。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辨析中明白道理,让这些道理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学习《我是小小普法员》时,在班级中设立“模拟法庭”,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到法律的强大力量。趣味十足的活动,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1]王贤.品德与社会教学参考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1-6.
[2]周素琴.生活:品德课的源泉[J].考试周刊,2010,(26):181-182.
[3]于长勇.把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J].成才之路,2011,(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