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的派生与超越
2013-08-15李姝颖
李姝颖
(汉口学院外语学院,武汉 430200)
引言
视觉系名导塔西姆·辛导演于2012年6月将格林经典童话《白雪公主》搬上了银幕,名为《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塔西姆·辛对格林版的《白雪公主》进行了改编,赋予了影片新的现代特色。改编后的影片故事讲述了由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邪恶皇后窃取国家,公主被迫流放,在流放过程中公主不仅能自我救赎,还帮助七个小矮人重回小镇,最后夺回了父亲的王国。新的电影在模仿经典故事主线(流放,回归)的基础上,改变了传统故事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
一、《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的互文性
互文性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批评家克里斯特瓦最先提出的,以质疑原创性和作者的权威为出发点的一个概念。她认为,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理论的两个走向通常被称为广义互文性和狭义互文性。广义互文性通常是指文学作品和社会历史(文本)的互动作用(文学文本是对社会文本的阅读和重写);而狭义的互文性是指一个具体文本与其他具体文本间的关系,尤其是一些有本可依的应用、套用、影射、抄袭、重写等关系。[1]1982年面世的《隐迹稿本》一书决定了“互文性”概念从广义到狭义的过渡。作者吉拉尔·热奈特对互文性重新进行了定义,区分了过去被混淆的两种关系,把他们各自划归为互文性和超文性,前者指两篇文本的共存性(甲文和乙文共同出现在乙文中),后者指一篇文本的派生(乙文从甲文中派生出来,但甲文并不切实出现在乙文中),尽管后来的理论还是继续把所区分的共生与派生的现象统称为互文性(本文也是如此),但是热奈特的这种区分对于文本的分析是有很大帮助的。从吉拉尔·热奈特的《隐迹稿本》,人们就习惯区分两种类型的互文手法:第一类是共存关系,手法包括引文、参考、暗示和分析;第二类是派生关系,包括戏拟和仿作。[2]
《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与格林童话原著是互文性的关系,也属于互文手法的第二类:派生关系。在与原著的故事主线相重合的基础上,做了某些改变,主要是人物形象的改变和超越。不少作家在潜意识中把女性定义为“他者”[3]或“不完整的男人”,即男性的附属品。她们失去了主体地位,被取消了自我决策的权利,只能沦为依附男性,被男性驱使、奴役的客体,处在对象性存在的位置上。[4]文学作品中将女性弱势化、模式化、两极化,而将男性强势化、理想化的现象并不鲜见。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睡美人》、《拇指姑娘》等一系列女性主人公为主的题材里,第一故事主角公主身后都有一个“后母巫婆”的化身,“后母巫婆”以不同的方式折磨、摧毁公主,而公主无力反抗,一路上总有好心的陌生人帮助,最后解救她们的无疑是王子。这种套路成为格林童话的代表模式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也成为王子公主故事的固定模式。新版的《魔镜》改变了公主等待王子救援的形象,白雪公主的形象渗入了正义侠女和海盗的色彩,让新一代的观众对童话有了新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的超越
《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里的人物形象都一一被改造,导演从现代思维的角度出发,为每一位人物赋予了新的色彩和理解,超越了传统的《白雪公主》的所有角色。
1.白雪公主形象的超越。
新版白雪公主的眉毛很粗很黑,点缀在公主娇嫩的脸庞上,隐藏着一丝英锐。虽然被关在深宫中,她却关心民生与政治。新版白雪公主内心有一股好奇心、叛逆和闯劲,她不再是旧版里的乖乖公主,对命运逆来顺受。
在与厨娘谈话后,白雪公主带着父亲遗留的一把匕首悄悄地出宫了。在经过一片小树林时,她遇到了被打劫的王子,并出手相救。在与王子的交流中,谈吐中显露出一种自信与俏皮。这一插曲展现了白雪公主形象一系列的转换和超越。
在对小镇微服私访后,她了解到小镇的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王后反复无理的税收让小镇的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她开始陷入了沉思,决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保护好自己的子民。于是她潜入王后的化妆舞会,想要结识王子,得到王子兵权的帮助。但似乎不太顺利,被后母察觉后,王后派遣仆人欲将其在小树林杀死。白雪公主被仆人放走后,昏倒在七个小矮人的房子门前。在与七个小矮人熟悉的过程中,她了解到七个小矮人因为身体残疾不仅被王后驱逐出小镇,还受到小镇居民的疏远,因此他们自暴自弃,沦为强盗。为了挽救他们的心灵,白雪公主将小矮人们从王后仆人手中劫来的钱还给了小镇居民,并宣称是七个小矮人把税收的钱抢还回来的。聪明仁爱的白雪公主使小矮人在镇子里名声大振,重新回到了小镇的怀抱,找回了他们原来的生活。为了让自己变成生存强者,在七个小矮人的帮助下,她从外到内进行了改变。首先,她脱去了公主的大蓬裙,换上了江湖侠女的装扮;其后,她学会了剑术、摔跤和江湖骗术。在此期间,王后发现白雪公主没有死,于是派出魔法木偶想再次除掉白雪;在木偶几乎毁掉小矮人们的居所之前,是白雪力挽狂澜,保护了小矮人的小窝。
在爱情方面,白雪不再是等待被爱被拯救的小女孩,她提出了抢婚的想法,破坏王后和王子的婚礼,夺回心爱的人。在为国家的最后一战时,白雪拒绝了所有朋友的帮助,独自冲出小房子,与王后的魔兽战斗。其英勇的表现更像一名女战士,最终意外地救回了失踪的父亲。在婚宴上,红苹果再次出场。但是白雪却非常聪明,识破了皇后的诡计,并没有接受皇后的苹果。而是诙谐地说了一句:“老人优先。”气急败坏的皇后化作了灰烬。红苹果的出现只是为了点题,白雪并没有因为嘴馋,倒在被咬过一口的红苹果面前。
相对于格林版的《白雪公主》,新版的白雪多了一分性格与灵魂。她有正义感,博爱、勇敢、聪明、坚强,却也有些叛逆与淘气。这些细节的演绎让传统的白雪失色不少。
2.王子形象的超越。
格林童话故事里,描述王子的篇幅并不多,但的确以英雄的形式出场。他骑着白马,身材高大,手配长剑,英勇不凡。在故事的最后,王子出场用亲吻解救了白雪公主。这一情节和人物形象象征着传统模式里,男女关系中男性处于主动地位,女性处于被动、陪衬和配合的角色。男性有权追求与拒绝,而女性则只能等待追求与接收。而女性也无法完全通过自己的力量抗击不幸的命运,一切都要等待生命中那个男性救世主。传统故事模式里,王子的出现就是为了解救并迎娶公主的。如《睡美人》里,王子想要解救并迎娶城堡里沉睡的公主,一路披荆斩棘,冲出障碍。新版《魔镜》中,王子的出现是为了探险,他显得闲散、被动,没有目的性,对白雪的感情也不受他自己内心的控制。
一方面,对于皇后有目的的求婚,王子显得不知所措,毫无主见,全然受到皇后的摆布。在喝下皇后安排的魔酒后,更是丑态尽出,王子该有的风范,机警与沉稳荡然无存。该影片中的王子像一个在富宅里骄纵生长、不谙世事的纨绔子弟。
另一方面,王子与公主在影片中几次上演对决与抗衡的关系,打破了以往的追逐戏。小树林里的一面之缘,王子被公主解救,恩人与被救者之间在简单风趣的对话中孕育出奇妙复杂的感情。男女关系不再是传统观念里,女人被附属,男人是主人与绝对保护者的关系。王子命令公主解开他们的绳索,并想隐藏自己是王子的身份都是传统大男子主义与男子绝对领导形象的体现;而白雪却要求他说敬语,体现了现代女性意识的苏醒。舞会中,两人的舞蹈也一直是相对而站,电影通过这些情节体现了现代男女在爱情中的微妙关系,即男女都在玩一种较量与平衡的游戏,这是现代女性独立思想成熟后男女关系上发生的新转变。而两人的抗衡戏在小树林里达到了高潮,王子返回小树林捉强盗时,公主与强盗为伙设下陷阱包围王子与其随从。此时,身为男性的王子拿出剑与公主对决;男性的尊严与绝对的领导权受到了威胁,他要教训一下这个淘气的丫头。两人的较量与对峙在小树林里爆发了,而这场戏也体现两人情感高潮的爆发。对峙中带有暧昧,暧昧中含有愤怒与委屈。男女关系的平衡再一次上演于小树林。最后,当公主与皇后的怪兽对决时,王子想要保护公主,彰显大男子情怀,却被独立勇敢的公主拒绝。最后,在男女的相互理解与妥协下,他们一齐对抗怪兽。王子与公主的情感关系,体现了现代男女感情成熟与升华的一个共性,即火花的碰撞,思想与地位平等的小较量,情感的回归与相互尊重。
王子在新影片中戏份的增多足以让观众细品到一个新的王子形象。影片改变了传统的意识,即王子也可以是需要保护、没有主见的小男孩。此外,王子与公主的感情戏是对现代都市男女关系的现实写照。
3.七个小矮人形象的超越。
七个小矮人颠覆了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和关系的简单模式,即对外表的定义和好人坏人的绝对划分和定义。故事暗示了人的外表和身份有欺骗性,不足以定义一个人的全部。
七个小矮人的首次出场的形象是身着黑衣、踩着高跷的强盗,身材高大,身手矫健,目的是为了搜刮钱财,脱下高跷与面具的他们长相丑陋,身材矮小,语言粗俗,思想简单。这一简单诙谐的插曲,向我们暗示了一个人的外表是可以包装的,它模糊了小矮人的外表形象与定式模块,也预示了坏人也有善良的一面,人物形象是立体多面的。在看见昏倒的白雪时,他们的第一反映是要利用她当人质来勒索钱财,而在得知她是被偷偷流放之后,小矮人想要赶走白雪。七个矮人的对话与面目表情刻画非常细腻,每个人物的个性鲜明真实。另一方面,强盗小矮人虽然职业卑劣,却有血性,讲义气。他们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来帮助白雪,而不是简单地收留了她,他们把白雪改造成了一位职业女侠,与他们一起工作,让白雪成为了他们的一员。虽然他们身高、地位不一样,但他们都受到过皇后的欺凌与驱逐,他们内心都有一丝叛逆与愤怒。从这个角度说来,人物故事就符合情理了。在这八个合伙人一起促膝长谈时,白雪得知他们本是小镇的良民,有自己喜欢的专长和正规的职业,如教师、屠夫等。在受到他人的驱逐与排挤,丧失了自己拥有的一切,包括尊严时,内心无比孤独与痛苦,心灵的剧烈变化促使他们开始与社会为敌。这一层体会是原童话故事里所没有的。因此,七个小矮人的形象丰富了童话故事里人物定义的色彩。人物关系也不是完全对立与固定的,是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随时发生变化的。而七个小矮人与白雪、与王子的关系在遵循了原故事线索的基础上,有了更丰富的内涵。白雪与七个小矮人并不是被救与拯救的关系,而是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他们不仅是朋友,也是团队,他们是相互的人生导师;白雪帮助他们找回了重回小镇的契机与勇气,小矮人陪伴引导着白雪的爱情成长。
因此,原版故事里的配角小矮人在新版电影里显得更加动人可爱,人物性格的光芒丝毫不亚于主角。
4.皇后形象的超越。
皇后的重要道具是一面镜子,影片借助3D画面的帮助,加之皇后多次与镜子的对话,让镜子的形象更加奇幻与深邃。镜子不仅照出皇后的外表,更照出了皇后的内心,以及成千上万如皇后一样的拜金女、物质女、傍富女等形象。
原版故事里,皇后最有名的一句话是:“镜子,镜子,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而电影里的镜子被问及的问题各种各样,皇后总是紧张兮兮地在镜子面前自言自语,寻求各种答案和帮助。这些求索和问题的背后,其实都是利益的追寻与渴望。而对外表的认同,只是为了给自己更多自信与资本,以此追寻金钱与利益。
皇后想要暗杀的人首先是国王,其次是白雪。只有除掉国王,她才能真正拥有所有的权力,国王是皇后得到权力与金钱的一个平台和棋子;之后的王子是皇后想要故技重施,再次跳向更高权力的另一个跳板。皇后想要除去白雪,并非因为白雪的美丽,而是因为白雪阻碍了她的计划,她要扫除这个障碍。如果说原版皇后魔镜的故事是为了站在美德层面上评判女人的妒忌与邪恶,那么新版的电影则是体现了金钱驱动的现代利益社会里人们被利益诱惑熏心的狂躁与不安:为了利益,出卖健康、亲情、道德与灵魂的真实写照。
小结
经典《白雪公主》经过改编后,散发出现代社会的人物光芒。白雪不再是可怜的小白兔,任人宰割,等待爱情,需要人保护,她是现代社会的女战士。王子从原版的高大、伟岸的形象变成了浪荡的公子哥。小矮人也不再是单薄的陪衬,他们是有故事的人。皇后不再是那个爱美心重,妒忌心强的恶女人,她是现代社会的拜金女。电影版《白雪公主》在遵循了故事基本线索的基础上,改变了故事的游戏规则,把故事的重要转机都安排在小树林。此外,新版电影折射了童话寓意的潮流趋向,即挫折教育。引用电影旁白的一句话:“国王独自把白雪抚养大,希望有天她能继承王位;但随着时间流逝,国王发现有些东西是他无法亲自教授的,所以他迎娶了皇后…。”这一旁白将“皇后”隐喻成现实的冷酷,迫使白雪成长的经历。新版电影在尝试作品成功超越的同时,为童话故事内涵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一份贡献。
[1]李玉平.互文性新论[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6.
[2]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2003.
[3]Beauvoir,Simone de.The Second Sex[M].New York:Vintage,1989:139.
[4]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