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类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机制探索

2013-08-15王苏婷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医学类医学教育育人

王苏婷

(浙江嘉兴学院医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类院校应当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针对医学类专业所涉及的不同领域,分类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试点,并在试点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分层实施社会实践活动,力图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服务社会,合力育人——医学类院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背景与问题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其根本任务就是要以医疗卫生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和造就一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卫生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卫生人力资源、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与此同时,《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医学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院校教学、科研和医疗卫生服务的职能是相辅相成的,教育中应注重教师在服务中教,学生在服务中学,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2]然而,现阶段实践教学的环节依然是医学类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之处,与培养卓越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如何切实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医学类院校应当着力打造立足于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模式,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培养医德与医术兼备、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栋梁之才,积极倡导“大医”需“精”、“诚”,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努力让更多的医学生能够坚定人道主义的信念,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即在实践中救死扶伤,悬壶济世,以己之长服务社会,最终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共赢的局面。

二、以生为本,分层育人——医学类院校实践育人工作实践

实践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有针对性地分层实施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针对新生、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规划不同的方案,才能有效实现实践育人的效能。

1.实践育人,德育为先。

针对新生入学对专业认知尚未明确的特点,医学类院校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大一学生实践学习的重点。“两课”教育中设置社会实践环节,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实践感悟,深化职业认同。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增强立志发展祖国卫生事业和保障人类身心健康的使命感。与此同时,学生还应当接受为期2-3周的军事训练,培养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作风,为未来艰辛求索的学医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践育人,专业为基。

进入大二学年后,可以根据医学类不同专业的授课内容,制定各具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如在每学年课程结束后设置短学期,开展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及时地巩固这一学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另外,可以按照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面向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开展项目化教学、集中教学见习、医药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并设置相应学分以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认知度和专业综合素质。

此外,搭建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平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及暑期时间走进社区、医院、福利机构及农村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义务问诊及日常保健咨询服务。比如,针对冬春季节交替流感高发等状况,组织学生到社区普及流感的预防方法、心肺复苏术等医学常识,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3.实践育人,能力为重。

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应当开始注重科研、临床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利用实验课程作为课本理论学习的延伸和巩固,另一方面将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及教研室的科研工作向学生们开放,吸引有参与兴趣的学生主动与课题组的教师联系,成立科研实践团队。科研创新与社会调查都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完善实验室建设,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任重道远,创新育人——医学类院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思考与启示

社区医疗为城镇居民提供第一线整合便利的医疗服务,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部分卫生资源向社区医疗机构转移,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得到增强,逐步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迈进[3],普通本科医学院校毕业生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卫生人力资源。因此,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注重规范化培养“一职多能,一岗多位”的全科医生是十分必要的。鉴于这一社会需求的存在,普通本科医学类院校应当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在毕业实习环节设置“全科医学实践”活动,以便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还可以结合学院的专业设置,进一步整合社团资源,依托医学类专业,创建以基层医疗服务、应急救护、日常药膳保健等为特色的专业型社团,并通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个人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扎根基层的志向,为优化基层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9〕4号.

[2]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Z].卫科教发[2001]212号.

[3]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Z].卫妇社发〔2009〕70号.

猜你喜欢

医学类医学教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