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赶路人吗?
2013-08-15庄照岗
庄照岗
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师
最近,我参加一所学校的高一年级会,听教导处主任在会上向学生训话,其中有一句我感触颇深:“我们都是赶路人,只有快马加鞭才能尽快到达终点。”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有很大的鼓动性;可仔细一琢磨,却不是那么回事。
我们是赶路人吗?如果是,那我们的终点是什么?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的终点都是死亡,最终都不过是一个“土馒头”,可难道我们的人生就是匆匆忙忙地急着走向死亡吗?若真如此,人生意义又何在?所以说这不仅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更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当一个教育工作者向学生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同时也蕴涵着他的教育理念:追求教育结果而忽视教育的过程,追求整体成绩而忽视学生个体,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维模式,也是当下中国最普遍的,全国各个地区、各个中小学都在或多或少地执行着的教育观。
我们一方面在孩子们后面不停地鞭策、催促,让孩子们抓紧往前赶路,一方面又不断地往孩子身上施加越来越重的东西。最终,一部分孩子艰难地到达了所谓的“终点”,筋疲力尽,也灵气尽失;一部分孩子则倒在了路上,沦为成功者的牺牲品和陪衬品。前者为弥补过去的遗憾,上了大学之后,尽情放纵,荒疏学业,而后者虽偶有桑榆之获,但也不免让人有遗珠之叹。总之,一路向前,一路追赶,使孩子们错过了许多沿途中的美丽风景,沦为赶路的机器。
有一个小故事最能形象地诠释这种现象:记者和一个放牛娃对话:“你为什么放牛——放牛挣钱。为什么要挣钱——挣钱娶媳妇。为什么要娶媳妇呢——娶媳妇养娃。养娃做什么呢——放牛。”
这个故事听起来似乎很可笑,但在嘲笑放牛娃的同时,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自己可能也是另一种“放牛娃”,也把许多学生当作了“放牛娃”?不断“赶路”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取得好成绩是为了考一所好大学,考一所好大学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找一份好工作,是为了挣很多钱,娶个漂亮媳妇,生个聪明的娃,然后再让他不断“赶路”。就是这个循环,难道这些就是我们用整个青春能够换来的?这不是生活,仅仅是生存。然而可悲的是,我们之中有多少人即使付出了整个青春,也换不来这些庸俗的东西。
朱永新说: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体验知识学习的过程,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具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欣赏到人生的不同风景,才能在人生的终点像司汤达在自己的墓志铭上所刻的那样:“生活过,写作过,爱过”。在回首人生时没有遗憾,而是满含欣慰与满足。
我也希望我们的学生是人生路上的旅行者,而不是赶路人,把人生当作一次愉快的旅行,尽情欣赏旅途中的美景,尽情享受行走的过程。当回首整个高中生活时,不至于头脑一片空白,有的仅仅是考试做题和无尽的重复回忆;他们正在历经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处在最参差多态的时代,应该是活泼、阳光的,应该拥有美好的回忆和满满的收获。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渐渐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本质,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却尚不自知。我们自认为是一切为了学生,可我们头脑中有时候往往没有学生,甚至没有“人”,我们把学生的大脑当作一个空荡荡的容器,使劲地把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归纳总结等毫无保留地塞进去。殊不知,学生就像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则是要引导学生挖掘这口井,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口喷涌知识之泉水的“井”。
拥有智慧的教育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一个求知的过程,而非一个干巴巴的结果。
正因为我们一直奉行“赶路人”的教育,学校才会在造就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让大多数学生沦为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我们期待能够享受教育、享受人生的时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