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职业体能的培养
2013-08-15卜俊利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 卜俊利(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如何针对建筑类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未来职业要求,在现有基础上合理安排体育课程的设置,合理安排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现阶段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走访建筑类高职院校,广泛查阅资料提出可行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建议,为今后解决此类问题提供可靠依据。根据现阶段的教学模式,将体育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和选项课两个部分。
1、理论课
目前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水平下降趋势十分明显,很多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身体素质要求不明确,对提高未来职业体能的锻炼手段不清楚,对掌握职业病防治知识及科学锻炼方法的学习愿望强烈,希望体育课程的教学融入职业体能训练的内容。
因此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必修理论课内容置要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问,选择讲授内容,除了要解决“学生为什么要上体育课?”“怎么上体育课?”“体育课程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区别?”等最根本的问题外,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向学生介绍基本的体育保健知识,解决学生对“易患哪些职业病?”“如何能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减轻或避免职业病的形成?”“如何促进职业病的恢复?”等问题的疑问。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合理利用掌握的体育知识;能够提高体育欣赏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能根据职业特点制定健身计划,进行发展相关身体素质的体育锻炼;掌握预防和改善相关职业病的体育锻炼方法,培养运动兴趣与习惯。
2、选项课
建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绝大部分专业都是与建筑类相关的专业,但由于专业的细化,即使同一专业,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分工不同,对“准工作人员”的身体素质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建筑类高职院校要在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根据职业规划定位不同,有针对的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
(1)基础选项课。高职学校体育根据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现有的选项课程为主教学模式。目前开设比较广泛的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游泳、羽毛球等课程,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促进作用,也为建筑类高职学生未来就业工作岗位的职业体能要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础类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该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健身价值;较为全面的了解该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法及竞赛组织;能够掌握该项目运动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战术;了解专项素质练习的作用。
(2)岗位体能课。之所以称为岗位体能课是因为这些课程或教学内容的学有助于学生增强职业体能。课程设置设置首先要依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划,了解该专业对职业体能要求,确定专业体能的锻炼方法,融合学生今后从业的职业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根据分工不同,对职业体能的要求也不同,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工作特点安排实用性训练为原则的学习内容。例如:建筑设计类、工程造价类、城市规划类、室内设计类等需要长期伏案在电脑前,颈椎和脊柱容易疲劳受伤,这种工作性质的学生应加强室内狭小环境锻炼方法的学习,可以安排太极拳、椅子操、游泳等内容的学习弥补运动不足,伸展身体,加强心肺功能锻炼,矫正体型。建筑工程类、工程监理类、工程测量类、道路桥梁类等需要长期在野外或施工现场进行户外移动、攀爬等性质的工作,职业对体能要求很高,既要学习跑步、爬竿、技巧等有助于增强上下肢力量、耐力能力的项目,也要学习健身操、瑜珈、气功等帮助快速恢复体能的学习内容。
由于建筑行业职业体能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要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职业体能储备,因此可将田径、体操这类健身性最强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将其融入新颖的运动项目中,通过提高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使学生主动接受,在愉悦的练习中提高自身体能水平,也有助于职业体能的提升。
(3)拓展训练课。拓展训练课作为高职学校体育课程中比较新兴的教学内容,已逐渐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通过拓展训练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建筑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应用性强,技术性强,专业性强的一线建筑人才,职业体能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需求,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培养优质的建筑业应用人才,更好地为学生未来职业服务。
[1]房庆华.基于职业体能特色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