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主体性视角的武术发展思索
2013-08-15杨浩王言群临沂大学体育学院山东临沂276000
□ 杨浩 王言群(临沂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劈、砍、刺的技能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历经数千年的浸润与洗礼,已发展成为中国体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后该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价值主体性的视角剖析武术价值问题,围绕具体条件下的价值主体的具体需要打造和发展武术,让中华武术能够更健康、更长远的发展下去,让有着鲜明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武术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1、价值主体性与武术价值
研究武术价值,首要的问题是要明确“价值”的本质与内涵。价值是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客体做出的一种判断,价值表述的是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关系。从价值论角度,发生价值关系的主体与客体,可以称之为“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没有进入主体需要范围的客体不会成为 “价值客体”,客体是因为主体需要成为“价值客体”的。价值关系的产生是建立在主体需要基础上的,这就是价值的主体性。“懂得价值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就要能够在每一具体的场合具体地认识和鉴别各种不同的价值,结合特定的主体、对象和条件来说明他们的基础和特征,即运用主体分析方法,掌握‘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活的灵魂。”从价值哲学的主体性角度来说,武术价值是在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效用关系的不断生成中所呈现出来的动态关系。
2、从不同主体的需要来看武术的发展
2.1、从个体需要的角度来看武术的发展
强身健体应该是普通武术人的普遍需要。武术发展应遵循“健身需要”和“强身需要”。
大量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时间练习武术可以使人心身健康,提高修养,精力充沛,使人的性情变得刚毅柔和,达到心理和生理的平衡,从而使人体达到益寿延年的作用。因此,在武术教学、锻炼、动作的编排,以及动作类型上面,都需要“健身”尺度。
另一方面,武术是属“武”的,攻防技击的人体动作使得武术称其为“武”术。在现阶段,和谐社会是全社会努力建设的目标,还不是现实。一副强壮的身板也就成为防身克敌的自然需要。因此,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锻炼过程中,需要讲解、琢磨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含义,并能够“学以致用”,发挥武术的防身功能。
2.2、从群体需要的角度来看武术的发展
从主体需要的角度,作为武术价值主体的群体主体主要包括学校、武术专业队、军警人员等类别。
(1)学校武术。学生是武术传承与发展的主阵地。但是,“大多数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现状在学校还是普遍存在。武术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武术人”。要想在学校发展武术运动,就必须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青睐,要激发他们参加武术运动的积极性,要让他们知道武术运动和其他体育运动一样能终身受益。由于武术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学校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应该有所侧重,不要让学生认为武术运动博大精深,很难学习。在教学的方式或方法上应当由简入繁,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武术类型,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习武的冲动。
(2)武术专业队。现代武术一般有两种形式,即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相应的武术队运动员分为武术套路运动员和武术散打运动员。那么,武术队运动员他们最大的需要就是在比赛中把武术动作做到极致拿到冠军,这属于竞技体育的内容,即通常讲的“竞技武术”。武术套路是常常以踢、摔、拿、打、击、刺等技术动作为素材,遵循着动静疾徐,攻守进退,虚实刚柔等格律组成的一种运动群。武术散打是指两个运动员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竞技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多种方法,进行徒手对抗的一项现代体育竞技运动,它是以格斗对抗形式为主要表现。竞技武术需要遵循现代竞技体育科学训练方法,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以攻防技击含义的武术动作为载体,展现人体的极限运动能力。
(3)军警人员。根据军队的需要,古代的战争除去一定的智谋以外,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是每个士兵武艺的高低。随着火器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冷兵器退出军事舞台,武术的技击功能在现代战争中已经把往日的辉煌抛之脑后,但是,武术技击格斗仍在军警、公安工作中广泛应用。
3.3、从人类需要的角度来看武术的发展
从整个人类的需要的角度来看,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生、发展后形成的,将文化与体育运动融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武术的国际传播不仅是发挥武术的健身功能,满足人类的健身需求,而且可以弘扬中国文化,宣传中国形象,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3、结语
武术的发展变化随着具体的、社会历史的主体需要变化而变化,不同分类或层次的主体的需要不同,武术的发展方向自然也就不相同。主体对武术的需要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主体具体对待”,围绕具体条件下的价值主体的具体需要打造和发展武术,使武术发展更具体化和多元化。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