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现状

2013-08-15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发展

褚 丹 彤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

0 引言

“城镇化”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也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所谓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是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归根到底,城镇化也是社会发展和物质文明进步的一种产物,同时对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具有推动作用.城镇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历史,也是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城镇结构和城市功能转变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因为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变更而导致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1 我国快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1 盲目建设是快速城镇化的主要症状

当前我国的城镇景观正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国的许多城市、城镇已成为世界知名建筑大师、建筑亊务所设计的试验场.各地比比皆是的“世界上最大的……”,如昆明的新螺蛳湾是“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等.

在我国“城市化妆运动”大潮下,有的地方政府在政绩的驱动下,大兴土木建大广场,大草坪,标志性建筑,结果劳民伤财,脱离实际,债台高筑.城市和城镇的设计陷入了误区,一味追求新、特,追求所谓的气派和富丽堂皇,只注重形式及华丽的外表,追求不伦不类的异国情调,而脱离了我国的国情.这些行为的根源都折射出从那些消失的所谓上层贵族文化那里继承的腐朽的价值观,而这种结果只会加速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1].

1.2 城中村问题——城镇化的副作用

“城中村”曾经作为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的庇护所,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随着深度城市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它也成为了影响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牵绊.因为“城中村”不仅是一块空间、一个聚落这么简单,它其实是一种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而在“城中村”中生活的居民,依仗着城市中房屋租金和拥有土地的权益,排斥现代城市文明,日益隔绝成一个封闭的群体,疏离于现代的经济交换方式,这样没有活力的区域实际上阻碍了社会发展.“城中村”常常和违规建筑联系在一起,据调查,我国某发达城市就有90%的违章建筑出现在“城中村”.这种现象严重地限制了城市发展,是城市整体规划的难题,“城中村”的建筑质量低、楼间距过密,“牵手楼”、“接吻楼”屡见不鲜,出现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健康的生活模式也给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我们不能否认“城中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起过作用,比如在发展过程中为外来劳工提供廉价租房,但更要意识到想要快速平稳的解决城市化问题,解决“城中村”问题势在必行.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问题永远是城镇化的后遗症

我国的人口主体是农民阶级.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的人口已达到13亿,城市人口占比不足40%,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下,这是当今的基本国情.100年前,我国只有1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20世纪末,这个比例提高到了50%.据联合国预计,2010-2020年的十年间,中国将有2亿人从农村贫困地区流向城镇,到城市谋生和定居.如此巨大的人口流动大潮会给城市带来什么呢?迅速的扩张将会造成城市设施缺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新的建筑物不断崛起,以至于风景遭到破坏,直接影响了人的心理和生理感觉.更为严重的是正常的社会关系受到干扰并被重建,不稳定的社群关系导致原住地居民与外来迁移居民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时有发生,影响了社会安定.为了满足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城市的供水、交通、就读和医疗等都将面临巨大压力,尤其已经是压力重重的公共服务业.

1.4 城乡之间的沟壑还须弥合

我国城镇化带来的问题还不止这些,比如,过度城镇化带来的农村荒废问题.有记者报道,曾经在2011年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访省内近十个县市,发现旱地抛荒五成左右,水田抛荒一两成不等,还陆续出现“空心村”现象.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的许多房屋常年空无人居,房屋破损严重,导致墙皮脱落、门板朽烂,屋顶垮塌,荒地杂草丛生.有的村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肆意滥占乱建,更有甚者盲目攀比,争风水、抢地盘,院子越圈越大,占地越来越多,由于缺乏科学引导,没有规划,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浪费.与此同时,那些人口大量外流的村庄,就导致了不少农村建设用地闲置.“空心村”随处可见.

另一方面,真正进入城镇的农民也并没有融入城市,二元化的户籍制度,仍然是限制打工者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障碍.大部分流入城市的农村打工者只能将城市作为工作场地,却不能充分享受城市文明发展带来的成果.他们没有足够的医疗、教育保障,聚集在城市中贫穷和相对不发达的地方,无法享用城市中的基础设施.最终导致大量的农村流动人口实现了职业转换和地域的迁移,却没能实现身份的转变,处在“城市的边缘”这种尴尬的境地.城市对其“取而不予”,户籍制度将他们与城市居民能享有的养老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及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划出不可逾越的鸿沟.企业对其“用而不养”,大量农民工在劳保、工资、社保、福利、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户籍制度成了他们摆脱不了的标签,使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门槛,成为我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

2 城镇化发展规划前景

城镇化作为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个核心部分的命题,也就注定了其改革的艰难和实施的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理想和现实出现偏差的情况,这就要求政府与城市管理规划部门进行更详细的、周密的、全面的、自由度大的政策和规划导向.

2.1 选择多样化复合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每个区域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应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不应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在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环境优化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走多样化复合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而所谓好的城市建设也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城市,所以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应因地制宜,保持其城市生态文明本来具有的特质和多样性.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政府应正面鼓励和支持若干大、中城市的发展,补充城市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形成相对合理的大、中、小城市的布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不同规模城市的作用.同时应响应国家号召,配合国家加快发展东部地区、开发西部地区、振兴东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的发展战略,选出若干个区域性大、中城市重点发展,再利用区域经济,以点带面,从而实现城市化的健康进步[3].

2.2 从均衡发展角度看待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很重要的一点是均衡发展.现如今我国的城镇化存在着城市地区之间和城市内部结构之间发展失衡的现象,因各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同,使城市化进程存在很大差异,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状况表现突出,在目前情况下,又很难用统一的城市化政策来约束和平衡这种差异,例如,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及资金投入等方面都优于西部不发达地区,那么,落后地区的农村与之相比更会有天壤之别.

城乡之间和成员之间的差别,必然带来社会矛盾,稍有不慎将导致矛盾激化,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改革开放以来,已有近2亿人口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流动,部分地区因劳动力转移过快使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出现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儿童化现象.分散的农村工业化在环境、资源和经济效益上付出了巨大代价.这些问题需要深入调研当地的历史政策和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制定复合和多样性的政策,让城市化的步伐也做到因地制宜,就显得尤为重要.

2.3 从区域一体化战略角度看待城市规划

不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从国内的津京唐、珠三角,到国外的巴黎的商业圈,都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强化区域规划的协调作用,合理实现不同地区空间地域的互补功能、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推进城镇化模式改善和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建立都市连绵区是城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城镇化的进程应着眼于大城市的发展,在合理进行城市化建设下,发展城市化的同时,带动周边小城镇的发展.当国民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伴有市郊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大城市发展的带动和延伸,而不是以小城镇为核心搞的城市化.因此城镇化最主要的效果是“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3].

根据我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王小鲁博士的研究,如果同时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人口健康水平、环境污染、交通状况及占用土地等指标,城市综合效益最好的情况应该是拥有人口100万~400万左右,而综合效益最差的则是小城镇[4].根据国际上的一些研究资料,过去的100年来,大城市的发展已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大城市甚至是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综合效益也要比小城市好.所以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从一个城市群的视角,合理分析各个城市和区域的功能,让不同的区域尽其所能,城市之间优势互补,以点带面,让城市拥有自己的特色,更好的发展.

2.4 注重人文关怀,让城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

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除了可感和可测的指标外,还应有软实力和人文的因素.就像经济GDP世界第二,我们仍然不能轻易得出“中国已经变成世界大国,综合实力世界第二”一样,一个优秀的城镇化进程,也应更多的关照人文空间的内涵.

“赶走了人,也就赶走了人的社会关系”[5].雅各布斯的这句话一点也不深奥,但讲得非常好.比如,常见的城市中的大拆大建,其拆除的不仅仅是破旧的房屋,而是把根植于当地社区的人际关系连根拔起,拆散了社区内错综复杂又充满人情味的关系网络,是真实而鲜活的几口人,几个家庭.建筑物可以修复重建,但这些关系网一旦破坏就永不可再恢复.城市建设中,关注经济发展和政策疏导,却对社会学和人本身的关系欠缺考虑,无形的社交网络正是影响人生活方式最重要的因素.如今对于居住空间的品质考虑,大多考虑的还是把居住面积、得房率等物质性的因素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有效的公共空间,如此一来,新的居住形态往往就会缺少社会性和人文性,导致人际关系冷漠.其实,无论是社区、还是社会关系网络,这些具有人文意义的无形架构不仅能给居民带来社会支持,还将赋予他们更多生活意义感和价值感.

3 结语

我国需要快速发展城镇化,但并不意味着要进行快速、廉价、粗制滥造和千篇一律的发展.城镇化并不仅仅是一个个项目的执行、一个个地标性建筑的拔地而起,也不是地方政府追求短期发展和较高的GDP建造新城和新建筑带来的荣誉及开发商追求利润途径,城镇化反应的应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社会结构形式,一种价值和审美取向.

我国本身的土地、民族、文化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我们国家这样一个多样和复杂的属性,也注定了城镇化进程只会有更多困难需要克服,更多问题需要解决.城市规划和战略的制定是一个长远之计,城市规划跟着开发走,需要考虑平等的社会尺度、实用的功能尺度和可持续的自然尺度.因为最终使用并改造城市的,还是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

一个好的城市,是要致力于成为促进人性成长和人际互动的空间.从美学上、制度上、经济、社会等各个角度,她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愉悦,还应该能有力地激发人们正确的行为.她应该是一个让人们亲切而熟悉的、有地方特色的、独特的区域,是使人们有归属感的地方.所以要更审慎、更周全的考虑之后再进行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更多的考虑社会是否平等、功能是否实用、发展是否可持续.当一个城市向理想的方向健康发展时,才是最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4-105.

[2]张京祥,罗震东,何建颐.体制转型与城市空间重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55-56.

[3]王连喜.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J].探求,2005(6):37-42.

[4]文 武.城市经营的结构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

[5]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3.

猜你喜欢

城市化城镇化发展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家乡的城镇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