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及教学建议

2013-08-15何庄王振来

关键词:或事物谓语现代汉语

何庄,王振来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一、判断句的含义及研究意义

判断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在论断句中判断句最为复杂。汉语的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及谓语所指与主语所指在意义上的关系划分出来的一种句子类别。从谓语的性质来看,它是以名词性的词语作谓语的句子;从主谓间的关系看,它是以谓语所指来断定主语所指是什么或属于什么种类的句子,即两者要么是同一事物,要么是同一种类。判断是从说话人的角度说的,是一种基于说话人的表达。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与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在句式和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概括来说,现代汉语判断句大多用系词“是”来联系,而古代汉语判断句则不用。这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而形成的,所以本文从判断句的演变入手,来研究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和功能。

目前学术界对判断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古代文献、汉佛译经以及对“是”字句的深入研究。吕叔湘先生认为汉语判断句是值得研究的句式,从古代的“判断句”到现代的“是”字句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吕先生都把结构和意义功能结合起来。这说明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值得引起对外汉语工作者的重视。但是现在并没有文章从教学角度研究判断句这种句式的教学,所以本文从分析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和表达功能入手,希望给广大对外汉语教师在判断句的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

二、判断句的演变历程

本文参照了王力先生、吕叔湘先生和向熹先生的汉语史分期。将判断句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上古时期分别包括: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中古时期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近代包括:北宋、南宋、元代、明代、清代、鸦片战争—五四。五四以后直至当代为现代。我们将按照历史年代探讨判断句的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的甲、金文时代由于使用的甲骨文的文体性质,学者和专家在其中只发现了很少数的判断句,因为缺少语料,本文对此暂时不做探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大量的文献材料出现以“也”字结尾的判断句,在最早的文献材料《尚书》中并无“也”字到《诗经》中出现了90次,可以说从这个时期开始“也”字的使用频率激增。到了《左传》、《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战国策》等文献中大量出现“也”字。如:

(1)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2)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宣公五年》)

另外,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只用“者”字在主语后停顿,或只用“也”在谓语后,或者用“者也”在句尾作为判断句的结束。如:

(3)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4)夫蜻蛉其小者也。(《战国策·楚策》)

从春秋时期开始,汉语中有了用“为”字表示肯定判断;用“非”字表示否定判断的句式,如:

(5)龙为吉物。(《论衡·奇怪》)

(6)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

但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为”字判断句也没有大的发展,使用频率并不高。而到了战国末期,指示代词“是”逐渐虚化为系词“是”,“是”字判断句开始出现,到了汉末基本发展成熟,直到今天。“是”字判断句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文献,如:

(7)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8)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不过,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是”字判断句产生于战国末期,句尾常常有“也”字,“也”字从“是”字判断句完全脱落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到了汉代才出现“是”字独立使用的句式,如:

(9)口是何伤?祸之门也。(《说苑·敬慎》)

(10)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很关键的语法成熟的时期,很多后代的语法现象就发源于这个时代或到这个时代基本成熟。本文认为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某些句式就发源于此时。这个时期,出现了“主语+名词性谓语”的形式,如:

(11)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世说新语·唁语》)

(12)李氏女,齐献王妃;郭氏女,惠帝后。(《世说新语·贤媛》)

更出现了以前没有的新形式“是+名词性谓语”,如:

(13)问之:“先来者谁?”答言:“是水边穴中白鳖。”(《搜神记·卷十九》)

三、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及表达功能

1.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第一,体词判断句:S→NP1+NP2。这样的判断句中,判断的意义由句式来表达。这类判断句一般包含两个体词性成分,即“主语+名词性谓语”的形式,NP1和NP2分别是判断的对象和判断的内容。例如:

(14)今天劳动节。

(15)今年龙年

这种判断句在形式上没有出现说话人表达判定情态的成分,所以判断的强度不太明显,对内容的说明作用更突出。

第二,系词判断句。

一是S→NP1+(不)是+NP2

这是我们常见的系词判断句。这种形式中,系词“是”联系的NP1和NP2都是体词性成分,可以是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数量词以及“的”字结构。这里的NP1和NP2所指对象A和B具有等同或类属的状态并且在外延上具有对应或包含的关系,否定判断句用副词“不”在系词“是”前,表达否认。如:

(16)《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

(17)我说的是她。

二是S→NP1+是+VP

这种构式中的VP是谓词性成分,可以是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以及介词结构、主谓短语,甚至小句等。这种判断句一般是对“是”后面的成分进行强调。如:

(18)这简直是无理取闹。

(19)我是为你们好。

三是S→是+S'

判断句句首直接用判断词“是”,是为了强调整个小句S',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由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名词性谓语”发展而来的形式,如:

(20)是他拿走了那本书。

(21)是李老师教会了我说汉语。

2.现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第一,体词判断句的表达功能。根据体词判断句表达的命题意义的不同,我们可以分成几类:

一是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如:

(22)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23)明天我生日。

二是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同类。如:

(24)孔子鲁国人。

(25)椰子南方水果。

三是表示比喻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就像谓语表达的人或事物一样,如:

(26)女人心海底针。

体词判断句一般用于描写、说明事物,只表达肯定的意义,不表达否定的意义。要表达否定的意义时,一般要用系词判断句。

第二,系词判断句的表达功能。现代汉语系词判断句的基本功能是表达说话人的看法、见解等。在具体的言谈活动中,系词“是”还有几种不同的功能。

一是判断功能:表达说话人对谈论对象的主观判断。前项是判断的对象,后项是判断的具体内容。如:

(27)她是老师。(不是学生)

(28)发明灯泡的人是爱迪生。(是爱迪生,不是别人)

二是强调功能:在系词判断句中,“是”可以被用来强调说话人想表达的重点内容,有的时候与“的”字连用。例如:

(29)是小王买的票。

(30)他是昨天修的电脑。

三是应答功能:具体交谈中,听话人可以用系词判断句表达同意说话人的意见或不同意说话人的意见。如:

(31)——我们动作这么慢,会来不及的。

——是呀!我们得动作快点。

判断词还用于回答对方的提问,主要是回答“是”字问句,表达肯定一般用“是的”,表示否定用“不是”。如:

(32)——他是大学生吗?

——是的,他是大三的学生。

许沁的话,玉敏在门外听到了。许沁显然是把路封了,把事情推得一干二净。玉敏感到了绝望,内心的恐惧剧增,一声不响地坐在收银台,不住地抹泪。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现代汉语判断句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1.对外汉语教学中现代汉语判断句存在的问题。第一,教材内部对判断句的阐述不够细致,划分混乱。目前的对外汉语教材所使用的语法名称和分类都是参照现代汉语教材,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教材的语法释义板块有着长篇累牍的解释,其实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很难理解中国式的语法解释。很少有教材细致的分析归纳判断句,简单明了的将判断句的规律放进教材。如有的教材把“是+的字短语”与“是…的”归为一类。将判断句中助词判断句“S→P+的”总结为“会…的”句式。这让学习者感到混乱和疑惑,也给对外汉语教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第二,教学的方法繁多,复杂难以理解又没有针对性。目前在汉语句式的教学中,人们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虽然这几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但应用在判断句教学这个小的语法教学中难免显得过大、过宽泛。所以我们应该探索属于判断句式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便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对外汉语教学中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教学建议。第一,应提倡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使用汉语思维。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就是说思维是什么形态的,说出来的语言就会呈现什么形态。所以我们提倡用汉语思维来学习汉语判断句,而不是他们的母语思维,这一点很重要。英语在语法上就表现为注重“形合”,每一个句子都会对应着主语、谓语和宾语。而中国的判断句表达的是肯定还是强调要放在整个语境中去看。如:

(33)他是学生。(不是老师)表达判断情态时,系词一般都不重读。

(34)他是学生。(谁说不是呢?) “是”可以被用来强调话语的信息重点,在言谈中表现为语句重音。

同样的话,放在不同的语境中,重读的字不一样,意思也跟着大为不同。

(36)我是韩国人。 (强调我是韩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

不同的判断句,其中包含的感情色彩也不一样,这就需要留学生在了解体会中国人思想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和运用。

第二,在汉语的学习中重视语感和语境。培养语感,重视通过语境学习判断句。对外汉语教师们训练语感的方法多种多样。虽然方法不一,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学习者创造一个最真实、最贴近生活交际的语言环境。这种思想放在判断句教学中,我们可以在细致的讲授完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和表达功能之后,教师用一到两节课模拟真实的交际环境,让学生用在这个环境中对同学及周围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用所学的不同的判断句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推断。或者教师可以选择几篇优秀的中文文章读给学生听,并让学生利用判断句式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及文中环境进行判断。

教师可以选取鲁迅的《孔乙己》。教师可以先讲解,然后让学生试着用体词判断句式来描述孔乙己的形象。如:孔乙己身材高大。/孔乙己脸色青白。/他的长衫又脏又破等等。也可以让学生尝试推测人物性格,如:我觉得孔乙己是迂腐的人等等。当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来选择文章的难易。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熟练的运用不同的判断句式,更可以在不同的推断中体会各种判断句式的表达功能。

[1]解永植.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7,(3):90.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张军.汉藏语系语言判断句研究[D].北京: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大学,2005,(5):59.

[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湖北:开明书店,1952.

[6]邓恩明.谈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J].世界汉语教学,1991,(1):49.

[7]邵敬敏.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教学新系统刍议.[J]. 世界汉语教学,2007,(4):95.

猜你喜欢

或事物谓语现代汉语
本末倒置
入木三分
非谓语动词
井中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非谓语动词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非谓语动词题不难答 石娟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非谓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