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回避现象
2013-08-15周迪芳
周迪芳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大学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写作中,学生几乎没有犯任何错误,可是通篇都是简单句,使用的词汇也是最初级的,如“good”(好的)和“bad” (坏的);在口语活动中,学生使用的也大都是最简单、熟悉的结构。这是因为他们为了避免出错、丢脸而回避使用他们不确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这就是外语学习中的回避现象。早在上世纪70 年代,沙赫特[1](Schachter)在研究操不同母语的学习者学习定语从句时提出了这一概念。她发现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别越大,学生就越倾向于回避使用差异大、难以掌握的结构。
一、回避现象的表现形式
在学习者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回避现象经常发生,其中,在词汇方面的回避现象最明显,主要包括下列五种表现形式: (1)使用上义词,例如,相对于“surgeon”(外科医生)、“physician”(内科医生),“doctor”(医生)就是上义词;(2)使用近似的表达方式,如学生不会用“fetter” (脚镣)则用“chain” (铁链)替代;(3)使用同义词,如表达“使用”概念时,学生多用“use”而很少用“utilize”; (4)母语的迁移,例如,学生会用“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来表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5)迂回说法或改述,如学生想要表达“子孙后代”,可是不知道“descendant”于是便用“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子女和孙子)替代。[2]
在语法层面上,学生由于英语语法掌握不牢固,也会出现回避特定句式的情况。相对于比较复杂的句型,学生更愿意使用简单句型,如:需要表达“一……就……”的概念时学生更愿意使用“as soon as…”而少用“No sooner… than…”;相对于与母语结构差异较大的句型,他们更经常使用差异较小的句型,如:要表达“我很少吸烟。”学生多使用正常语序“I seldom smoke.”而少用倒装句“Seldom do I smoke.”相对于非正式句型,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正式句型,如,表示“你到底在做什么?”学生会说“What on earth are you doing?”而很少说“What the hell are you doing?”因为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都是正式用语。[3]
在语用层面上,学生为了完成某一个语言任务而使用比较单一、直接的语言形式。如:当需要别人关上电视时,学生们经常用祈使句“Turn off the TV,please.”而较少使用更加委婉的结构,如:“Would you please turn off the TV?”或“Do you mind turning off the TV?”[2]
二、相关研究
回避现象自从被提出后受到广泛关注,国外众多学者都试图对其做出解释,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对比分析理论和习得理论。之后,交际策略理论则从语言交际的角度描述这一现象。国内的研究侧重介绍国外的相关理论,如:阮周林《第二语言学习中回避现象分析》;[4]或对该现象的描述、分类,如:周榕、黎芷明《试论外语学习中的回避现象》,[2]裘姬新《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下的回避现象研究》;[5]或将回避现象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如:李玉玲、汪宏《从大学生英语写作看语际影响下的回避现象》。[6]
1.对比分析理论。早期对比分析理论认为,二语习得的主要障碍在于学习者母语对目标语的干预,通过对比分析母语和目标语结构上的差异,可以发现目标语学习中的难点,从而达到预测学习中的错误的目的。[7]换而言之,语言间的差异会导致错误。随着对回避现象认识的深入,研究者发现预测的错误并没有频繁出现,因为正如沙赫特(Schachter)所发现的那样,学习者回避了这些难点。在沙赫特(Schachter)对操不同母语者学习定语从句的研究中,汉语、日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阿拉伯语、波斯语和英语间的差异,因为汉语和日语中定语从句一般位于被修饰语的左侧,而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与英语一样,定语从句都位于被修饰语右侧,可是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和日本的学习者运用定语从句时错误更少,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日本学习者较少使用定语从句。[1]故而,对比分析理论的“差异导致难点,难点导致错误”的观点被推翻了。
2.习得理论。克拉申(Krashen)用习得理论中的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对此现象作了分析。[8]根据监察模式,习得能激发目标语的表达,并能确保表达流利,而学习只能起到监察的作用,负责修正基于已经习得的语言能力的语言输出。要进行有效监察,学习者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有充裕的时间、注重形式的准确性和懂得语法规则。这三点是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即当所有三个条件都满足时,学习者仍然可能不会充分利用学过的语法规则进行监察,而且,有意识的监察只能注意到并修正部分错误。在学习者习得目标语有关语法规则之前,他只能利用母语中的语法规则来满足目标语的交际需要。可是母语规则和目标语规则会存在差异,这就导致错误的产生,而有意识的监察并不总是能修正此类错误。如果修正工作太复杂而难以马上完成,学习者可能转而采用目标语语法规则中他已经习得的简单的表达方式,这样回避现象就出现了。
3.交际策略理论。特隆(Tarone)认为,交际策略是指“当会话者在表达意义所需的(语言)结构时试图就意义相互达成的协议”。[9]从特隆(Tarone)的定义可以看出,交际策略的作用就是弥补二语学习者目标语知识和本族语知识之间的空白。交际策略按话语功能可分为:转述:近似、迂回、造词;借用:母语直译、语言转换;回避:回避话题、放弃内容。不难发现,学习者使用交际策略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交流顺利进行,回避策略就是其中常用的一种。在实际交流中,为了避免交流中断,学习者会回避他所不了解的话题(如:宗教或政治)、回避复杂语法、回避陌生词汇,甚至会回避他不能准确发出的语音。在实际交际场景中回避策略确实有其实际作用,可是过度使用该策略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三、正确认识回避现象及对策
1.正确认识回避现象。在科学对待回避现象之前,需要客观认识该现象。首先,回避现象之所以广泛存在是因为其能在交际场景中短时间内帮助学习者顺利进行交流。当学习者词汇量不足或语法掌握不牢固时,回避该生词或该语法能使学生表达大部分意思。从这个层面上说,回避策略是有其实际意义的。但是,回避现象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回避策略的使用,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免于“词穷”的尴尬。可是,正由于“顺利过关”,学习者就不会受到激发去掌握新的词汇或语法,因而丧失了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契机。甚至,如果学习者长期满足于用现有的词汇和语法进行基本、简单意义的交流,他们的英语水平就会停滞不前。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充满对新知识的渴望,尽可能降低回避策略对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2.对策。第一,营造适宜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英语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课堂上学生有很多机会来运用语言知识。可是,笔者发现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热烈响应课堂活动,有的学生英语水平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则没有回答问题的勇气。那些有能力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会完全畅所欲言,因为他们怕出错。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营造适宜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心理上觉得放松、安全,同时要告诉学生:学习语言不要怕丢脸,犯错然后改正,这样才会对新知识印象深刻。至于营造舒适课堂环境的具体做法,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笔者看来,教师脸上亲切自然的微笑会首先缩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然后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肯定每个学生的优点会让学生真正觉得自己受到尊重,课上、课间与学生的真诚交流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真正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第二,设计合适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英语课上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都会根据课程主题设计相关的问题。这些课堂问题的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从易到难,从简单到抽象;从一般疑问句到特殊疑问句;贴切学生生活,保证学生有话可说;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学生需要查找相关资料,教师最好提前布置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使用回避策略的机率就会大大降低。
第三,采用适当的纠错方式。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出错是很正常的,对于学生所犯错误,国内外学者们的态度也经历了有错必纠→容忍错误→理性对待错误三个阶段。[10]那么课堂环境中教师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呢?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纠错是必要的;然后,根据错误的类别选择是否纠错。对于影响交流顺利进行的全局性错误,教师一定要纠正,而对于不影响交流的一般性错误,教师则可以忽略[11]。比如,学生在口语表述时容易将“he”(他)和“she”(她)混淆,这时,教师没有必要时时提醒,因为学生已学习的二语知识能准确区分这两个概念,而且这个错误不会影响听众的理解。对于学生经常犯的错误教师需要纠正,而对于学生偶尔犯的错误就可以不理会。其次要掌握纠误时机。一般研究者不主张立即纠错,而提倡滞后纠错[12]。因为在课堂交际过程中,尤其是在学生成段描述自己思想的时候,频繁的纠错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并造成心理紧张,相反,在学生陈述完毕后,教师再纠正错误则既可以让学生学到正确的表达方式又能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引导学生积极使用新词新句。因为学生有回避某些词、词组或句型的倾向,所以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整理出这些容易被回避的语言现象,然后引导他们积极使用这些词、词组或句型。比如,在单词学习部分,在学生了解单词意思和用法后,教师可以给出中文句子然后要求学生一起来翻译成英文;在课文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新学的词或词组对文章内容进行复述或总结,或者鼓励学生构思一段文字,其中尽可能用到新学习的知识点。◆
[1]Schachter J.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J].Language Learning,1974,(24):205~214.
[2]周榕,黎芷明.试论外语学习中的回避现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1):119~120.
[3]陈平文.英语应用中回避现象的表现与教学对策[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0~163.
[4]阮周林.第二语言学习中回避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2000,(1):19~23.
[5]裘姬新.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下的回避现象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3):84~90.
[6]李玉玲,汪宏.从大学生英语写作看语际影响下的回避现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12):89~91.
[7]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306~309.
[8]Krashen 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113.
[9]王立非.国外第二语言习得交际策略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124~131.
[10]郝兴跃.论二语/外语习得中的错误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3,(1):44~47.
[11]王璇.民族学生课堂纠错策略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12,(1):86~88.
[12]郭秀娟,秦银国.关于大学英语课堂纠错的调查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