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熹的读书之道及其现代价值

2013-08-15李惠娥

关键词:朱子语万世开立论

李惠娥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在不断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旨在培养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的读书文化节不断涌现。读书文化承担着引导未来的重任,而朱子的读书之道将不可估量。笔者将从读书的宗旨、标准、信念、禁忌等角度解读朱子的读书之道,探索其源于何处,解析其归向何方,论述朱熹读书之道的现代价值是如何促成读书文化成为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

一、朱熹的读书之道

在《朱子语类》中,有一卷《总论为学之方》专谈为学之道,其后紧接《读书法上》《读书法下》两卷谈读书之法。谈朱子的读书之道,不能撇开钱穆的六句经典概括。钱穆将朱子的读书法概括为,“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缓视微吟,虚心涵泳。”这六句话几乎被公认为最能掌握朱子读书法的精义。很多研究朱子读书之道的学术文章也大都围绕着这六句话展开论述。笔者不对这六句话予以一一展述,而将另起角度,从《朱子语类》中重温朱子的读书之道,再悟朱子的读书心法。为此,笔者分别从读书的宗旨、标准、信念等来谈朱子的读书之道。

1.论读书“一大宗旨”。朱子论读书,强调读圣贤之书,其中,寄予为圣为贤的厚望。朱子论读书,无非希望人人皆向圣贤者看齐。然圣贤者之志,引用张载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亦为读书之根本宗旨也。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升华概括为现代用语“继往开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然落实到具体处,可归为几类实际的有益于提升自己的目标,如上文提到的“变化气质”、提升思维品质、为素质“解渴”等读书有用论。朱子的读书立志论也与此呼应, “立志不定,如何读书?”(《朱子语类》卷一一),在一定意义上,朱子强调了读书与立志、读书与理想的内在联系。至于立何志,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是大志,也可以是小志,并坚信“小志可汇成大志”。笔者认为,读书之志便在于探索生命活动,寻找人生意义。读书读得浅,便无心志;读得一般浅深,小志或可立;然若读到一定境界,大志自然养成。因此,读书宗旨确立之重要性自然可见。

2.论读书“二标准”。撇开“万世开太平”的崇高志向来看谈读书,笔者认为,其本质在于“思疑立论”。从字义上看,可解释“思疑立论”为“思考解疑,立下言论”。“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 (同上)按照朱子的理解来解读这四个字,其内涵极为丰富,“思疑”是读书必经步骤,朱子将“思”定位为“精思”,泛泛而思,皆无益耳。“今之学者正是如此,只是将圣人经书,拖带印证己之所说而已,何常真实得圣人之意?”(《朱子语类》卷一三七)略去那些所谓的“快餐著作”,当今有几人能“子细穷究”四书五经之经典中字字句句?读书人先要会疑,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一一)立论从“疑”开始, “若得一书,须便读便思便行,岂可又安排停待而后下手!……读书便是做事。”(同上)“行”亦是关键点,即践行“万世开太平”。朱熹指出“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朱文公文集》卷五四,《答郭希吕三》)“故圣贤教人必须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同上,《答郭希吕四》)朱熹由此展开了对于知行关系问题的论述,笔者在此不予展开。“思疑,立论”,不求甚解,中间有一“行”;论可不多,但须“真”, “真解”才是正解。笔者认为这是衡量读书的两个重要标准。

3.论读书“三信念”。读书信念为读书人在读书时应时刻秉持的理念。“大凡看文字,少看熟读,一也;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复体验,二也;埋头理会,不要求效,三也。”(《朱子语类》卷一〇)笔者认为,可将其归纳为读书“三信念”。一是最基础的“熟读”信念,二为重要的“反复体验”信念,三为最高境界的“不求效”信念。

“熟读”信念,教人读书应熟看熟思,虚心求其义,不固执己见,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读书,如同书中人物对话,若一味偏执己见,对话难以进行。然若不与书中人“辩”,则无法“思疑立论”,但一切前提是自己能通篇理解作者著书之大意,把握其作品的本质要领,方可进行“批驳”。

“反复体验”为最艰难、亦最重要的信念。“反复体验”伴随读书过程始末,是读者同作者产生共鸣,产生思想碰撞并希冀迸发思想火花的阶段。程颐在《二程遗书》卷十八中指出“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文章,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苟无此三者,则将何者?必趋于道矣。”笔者认为,此三弊源于不能践行朱熹“反复体验”的读书信念。若反复体验,久之自然明晓道理。反思今日,虽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三弊”亦时常出没,企图在文化之林中苟活。只有靠自己的反复体验, “主流”的读书之道在文化批判中将“愈挫愈勇”并起中流砥柱的作用。

“不求效”信念是以求成为忠实读书人的最高境界。不求效,即不求眼前之利。脚踏实地,沉下心来,做成真学问,“利”自然见。然此“利”非彼“利”。

笔者所谓的“利”,是上文所说的“志”,是对本能生命活动的超越,只有“不求效”之人方能达到这境界。 《二程遗书》卷十八继续指出,“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则为伪也。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与为利,清浊虽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1]少看熟读抑或反复体验,从读书的基本功夫做起,都是在教人摒弃好高骛远,远离心浮气躁,不求效。

4.论读书“四禁忌”。笔者认为,“三纲”之后警惕“四禁忌”,读书才能近乎完满。 “四戒”乃“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同上)“宁详毋略”,面对文字中的众说杂乱,虚心地逐一看去,各自见个道理,久之自然贯通。潜下心来读书,尽详近详,踏踏实实“求近”,不能“跳远”,“跳远”读书只能说明学者心太轻浮,盲求快读之便,但肚腹无字墨,做“假学问”也。“宁下毋高”,拿造塔作例。塔须从根基打起,造高舍下,如造空中楼阁也,非但不能成塔,从高往下“自由落体”,伤人伤己也。尽览众家说之异同,穷尽其辞,塔之根基越深厚,雄伟壮观之塔指日可待。“宁拙毋巧”,指不能单涉一个方面,应参考而穷究,博学而约之,“必有一真是者出”。(《朱子语类》卷一一)“如用兵相杀……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为学之要,亦是如此。”(《朱子语类》卷一〇)能详能近能下能拙,沉着痛快处自见道理。

读书四禁忌,禁“略、高、巧、远”,于今仍有启示性意义。详、下、拙、近,是教读书者读书能详、能下、能拙、能近,同时也是心地功夫,即“教人要能具备虚心,专心,平心,恒心,无欲立己心,无求速效心,无好高心,无外务心……能把自己放低,退后,息却狂妄急躁,警惕昏惰闲杂。”[2]

二、读书之道源于何处?

读书是一道苦工夫,能坚持啃下来就能发现它的乐趣之处,领悟它的崇高之处;反之,则一无所成。纵观朱熹的读书史,其读书之道与他的治学魅力、人格修养魅力分不开,但主要由其理学认识论所决定。

其一,在治学上,朱熹通过诠释的实践,对儒家传统的基本典籍进行了重新的定义。通过他的诠释,知识界、文化界、学术界基本上都接受了这个诠释,并发出这样的呼吁,即尽管不赞成朱熹的解释,也不能绕过他的解释或对他的解释掉以轻心,因为他的解释基本上存在着一定的实践意义。对朱熹的学术贡献能有此共识,与朱熹的治学魅力、活力息息相关。朱子逝世已八百多年,但其学术活力却永不止步。当下学者或者另辟蹊径,或者继续沿着朱子对古典的探索路线,往更深处挖掘,使朱子之学生生不息,永葆其活力。

其二,朱子教育学生,都是从低处阔处下学起,他不喜欢说空话、玄妙话与无影无形的话。朱子人格修养魅力,从其学术成果处可见他“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决心与毅力,非能人之所及。朱子将学术事业做到了实处。而所有的种种,都离不开其读书治学之道。故他的治学之精神仍应为我们所折服,读书之道仍可为世人所借鉴。

其三,朱熹的读书之道在很大程度上主要由其理学认识论所决定,世人仍不断探索朱熹的“理一分殊”论、“格物穷理致知”之道与知行论。朱子主博文,主格物穷理,主多方以求。博文见表,约礼是里,博文约礼,内外相助,平实而不失中。见得通透“表里”,格物致知,方可学理。理学家们一般认为,心为本,属内,物为末,属外。心性方面为所重之理。但朱子认为,“内外本末,须一以贯之,精粗具到,统体兼尽”,钱穆称“此为朱子在一般理学思想中之最独特亦最伟大处。”[3]“具精粗”、 “兼统体”皆须从详、下、拙、近处“格”起,格物即做那些零碎细腻的功夫,多方以求,万理皆属一理,致知乃总体之获得。

三、读书之道归向何方?

朱熹的读书之道,推己及人,形成的读书文化无论对于个人的修养还是社会的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结合现代化建设两翼——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所需,来探讨朱熹读书之道的现代文化价值。

读书促进伦理智慧。朱熹的读书之道蕴含了很多仍适用于当今的伦理哲学智慧。如“无欲立己心,无求速效心,无好高心,无外务心”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读书决心,读书不只为自己,更应向“为中华之崛起”之读书目标看齐。

读书如做人。读书是体认生命的文化活动之一,在读书中须不断超越自我的本能生命。朱子强调读书要“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笔者已多次强调,朱子不仅在于教人如何读书,更在于教人如何做人。书能读详,能自下往上,从拙处、近处读,需具备虚心、放宽心。“若忧愁迫切,道理终无缘得出来。”(《朱子语类》卷一〇)从这意义上说,学无止境,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的自我体认、不断的自我超越,心胸开阔,博览群书,能容纳万生万物,方能灵活地“走山涉水”。读书如做人,书读得真,读得踏实,人便做得真,做得踏实。

读书可潜移默化地发展民族文化。朱熹的论读书之道,条目纲目很多,“欲求了解到朱子新知之深沉处,则亦终必要效法朱子之读书法来读朱子书,乃能渐渐窥及。”[4]钻进书里去,方识书滋味。文化之道尽在书中,慧眼独具,方能培养文化探索能力,不断丰富文化、造福人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人们正热衷于高端科技、不断渴求时尚,然无经典,谈何时尚。经典的“由下及上、由近及远”依然适用于当代,须具“扬弃” “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古典和时尚。发扬优秀传统经典,是发展民族文化之根本。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不变,文化软实力不断凸显其重要作用,因此,和平文化“实不和平”,各国争相在软实力中胜出。

[1]朱熹.近思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68.

[2][3][4]钱穆.朱子学提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59,122,159.

猜你喜欢

朱子语万世开立论
珠玑集
珠玑集
知识分子的传统和志向
Zhang Zai’s Neo-Confucian Guiding Principle and the Positioning ofHis Material Force Theory
儒士文人一为万世开太平
从“分离论”到“中立论”——美国宪法中的政教分离
学人旧事
重新认识朱子的“读书法”——以《朱子语类》之“卷十”“卷十一”为例
日本九州大学图书馆馆藏《朱子语类》版本辨正:与《〈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的传播过程考订》商补
胡永盛教授从脾胃立论辨治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