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对策研究
2013-08-15施晓磊
施晓磊
(辽宁医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
面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这一现代化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急需解决的时代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抓住机遇,更新观念,主动应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大胆探索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构建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新对策,从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
一、强化主题网站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网站在建站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到当前师生的思想特点,在栏目和内容设置上体现出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服务学生的特点,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条件,为他们的成才搭桥铺路。在此前提下,应允许多元声音的存在。在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善于思考的大学生们会抓住某些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多种见解,只要这些见解的初衷是健康的,我们就应该敢于面对,细心应答。为做到这一点,在网站建设中必须明确工作原则和思路,加强网上管理,树立阵地意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主流网络阵地的建设。
二、加强主题网站信息内容和形式建设
1.主题网站内容要力求生动实际、充满活力。为了吸引大学生浏览者的目光,网站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群体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专题内容要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来建设,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易懂行,吸引更多的浏览者,提高网站流量。要把严谨难懂的思想政治理论为核心的理论知识,变成深入浅出和生动活泼的网络表现形式,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追求的目标。同时,要让网站“动”起来,即网站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综合详细的多角度、多层次报道信息,从而形成“集束效应”,赢得网民的关注,提高网站的影响力。
2.开办网络课堂。网络课堂的开展消除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枯燥无味的弊端,既可以方便快捷地宣传党中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件,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热点问题加以分析和引导,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扩展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仅仅限于传统的教材之中。同时网络课堂采用了图形、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形式,并结合网络技术等先进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效果,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克服了传统课堂内容枯燥的弱点,两者的结合将给学生带来网上学习的兴趣与方便。网络课堂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3.组建主题网站联盟。在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二十四字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2]这是指导我国信息产业网络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改变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布局零散、影响力过小的缺陷,推动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资产及实力规模化,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时候要避免重复性建设,可以利用链接等形式来充实自身内容上的缺陷,同样可以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目的。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联盟的形式,可以进行网站之间的合作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对话等活动。
4.实现主题网站的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网上网下互动,是巩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必要环节。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网络的应用、对互联网的普及是当代不可避免的新趋势。我们要努力寻找工作规律,依据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网络变化,采取事半功倍的工作方法。但是,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意味着“网下教育”时代的终极。在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的座谈、访谈、问题调查、报告会和学生文娱活动等仍然是我们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是我们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的便捷窗口,更是我们及时洞察和反馈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佳渠道。
5.不断丰富主题网站外延建设。现代数字技术使网络互动成为一种新型互动形式。网络互动“实际上就是人机交互,包括敲击键盘、滑动鼠标或者触摸显示屏以及其他可能发展出的人机交互方式”。[3]BBS平台作为人机互动模式下思想信息获取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4]在“BBS网络—网民”这样一种无中心、无边际的信息机制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一种高效务实的“教育者—BBS网络—受教育者”的教育信息管理机制。在此机制下,教育者通过“权威对话、广泛讨论法、事实发布法、幽默消解法”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有效的信息获取、正确的思想引导和坦诚的沟通交流,在BBS平台与受教育者之间起好调节和平衡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政治意识、时代意识和法律意识。
三、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至关重要。从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唯有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切实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唯有坚定自身的理想和信念,具有永远追求真理、勇于维护真理、勇于宣传真理、愿意为真理奋斗的精神,热爱自己的事业,忠于教育事业,才能把自我价值融于社会价值,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责任心和事业心,才能在教学育人时充满激情,通过强烈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坚定信念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信服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意义。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效果和水平,关键在于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重视研究,不断提升业务素质,教学科研相结合,相得益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威信和地位,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才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实效性的根本途径。为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自身的“软肋”方面多学习、多研究,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挖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潜力,真正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主题网站中开展得有声有色。另外,应加大教育软件开发力度,不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先进性。高校也要组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网络知识的学习,并鼓励教育工作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开展科研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四、构建主题网站建设可靠的技术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快速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和使用已越来越深入,互联网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知识,查阅丰富的信息,提高生活的质量。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及网上信息优劣参差不齐,使得网上各种不良信息也随之泛滥,特别是反动、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极大地危害着社会的稳定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要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以防止黑客、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保证主题网站正常运行和数据信息的安全,并要建立一道坚固的网络技术“防火墙”,对网站信息进行实时监控、过滤和筛选,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屏蔽垃圾信息,把好大学生上网的“入口”关。保证大学生在一个安全、绿色的环境内上网,这是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前提和必要保障。
同时要把好“出口”关,监控校园网内的网络动态。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过滤软件,对有出现色情、反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信息进行屏蔽。可通过过滤软件对有害信息进行屏蔽设定,一旦网站访问者提交屏蔽内容的信息后,过滤软件会对不良信息予以屏蔽,并对访问者自动弹出提醒对话框,敦促其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规,规范自身网络行为。并要采取时段监控的方式,在网站无人监控的时段内,网站访问者提交的信息要通过管理员的审核后才可以发布,以防不良信息的出现,有效地杜绝了网站重大管理事故的发生。保证大学生上网行为中思想与言论的合法、合理、合情,对过激行为和言论予以引导纠正、及时制止,对违法行为起到预防作用。
五、增强主题网站长效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
1.在制度管理方面。规章制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安全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应始终贯穿于系统的安全生命周期。网站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定有关网站操作使用规程;制定网站系统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要逐步完善岗位职责、各种日志(网站信息上传日志、系统维护日志、网站监控日志、人员值班日志等)、安全管理规范等,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2.在人员管理方面。网站安全管理中,要加强管理人员、使用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有效地消除内部隐患。在日常工作中,人员分工明确,用户安全、密码管理、权限管理、信息上传发布等,都要有专人负责,保证网站信息的安全。采用主辅责任制,规范管理,责任到人,有分工有合作,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加强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培训。
3.在危机管理方面。建立和完善网络故障应急处理预案,制定并实施系统备份方案,做好系统完整的数据备份。实施24小时的网络监控值班制度,确保事故处理的每一个环节到位,做到有备无患,保证网站安全稳定的运行。
[1]熊绍辉.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N].中国教育报,2000-01-05(07).
[2]刘守分,方泉.行为与罪责:基于网络技术的几点适应性考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2~43.
[3]陈树春.试论BBS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2):194 ~195.
[4]谢光海.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