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生社会实习实践体系①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启示
2013-08-15赵景会刘秀荣杨金铭
赵景会,刘秀荣,杨金铭
(佳木斯大学 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高级人才,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才质量的最核心内容,不仅关系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更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和毕业生工作后的潜能的发挥,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则是通过社会实习实践环节来实现的。大学生的社会实习实践活动,应借鉴国内外成型经验,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和协调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形成规范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保障高校大学生实习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
西方的大学教育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正成为大学的一种制度化理念,实践教育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善。对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研究借鉴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经验,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的“探索式学习和服务学习”。美国在大学生实践活动方面已经形成政府、学校、学生和各种社会机构互相协调和配合的系统体系。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制定法案支持,拔专款资助,提供基金,建立一定的组织或机构,对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活动提供保障;社会各届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给予大力支持,美国的企业界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非常重视与高校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美国的大学教育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美国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校企联合实践模式、公民体验教育活动等形式,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调查研究、动手操作、研讨交流等探索性活动去发现问题,促进大学生学习新技能,从而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积累活动经验和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逐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日本的“体验式就业”。日本政府为了能够顺利推行体验式就业,在政府宏观主导下,建立由各级地方政府、经济团体、社会团体和学校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实施体系,并明确了分工责任制。中央行政部门主要是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各种经费、人力等保障;各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各行其责,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学校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指导和考核。在这个体系中,各主体分工明确、各施其责,推动了校企合作,促进大学教育与职业社会的融合,达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从根本上有利于大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的养成,大大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大学生更好更快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德国的实务实习。德国的实务实习(Praktikum)是以“双师制”的培养模式为基础的,德国的实务实习模式在国际上常被作为成功的典范。在这种体系下,大学生除了接受严格的学校教育外,还要直接和企业接轨,接受生产实践的指导,通过实习制度,大学教育与企业需要成功的进行整合,实习既有在校内的实践实习,也有直接进入企业后的正式训练,这种双师培训体制(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特点是直接与企业需要对接,大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都是直接针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培训内容非常实用,而学生所实习的地点往往就是未来的就业单位,还缩短了学生在用人单位工作的考核试用期,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胜任公司和企业的工作,并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二、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工作要求。国家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各种保障措施,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以学校作为主体,没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政策法规、预测与保障、经费投入、社会参与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很难取得实效。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充分研究借鉴国外的好经验好作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吸引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并资助这一活动,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对大学生就业及整个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大学生实习实践的多元主体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习实践的多元主体体系,营造全社会都积极参与的大学生实习实践的良好氛围,构建政府宏观指导,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团体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主体体系,对于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综合技能、获得工作经验和确保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最好方式,是大学生知识结构重组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大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的重要载体。还是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有效形式。还可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顺利实现就业,增强工作的稳定性,降低从学校进入职场的不适应性,为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用人单位的角度: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正是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大学生来单位的实践活动,全方位考察了解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用人单位有计划、有目的的吸纳大学毕业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实习生进行基本职业技能的培训,进行职业能力的锻炼,了解企业文化和运行模式,为企业的选人用人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进一步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中做好铺垫。美国企业界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非常重视与高校在技术方面的合作。这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科研模式,一方面使企业获得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产品改造、提升创新能力的大好机会;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借此契机,参与企业科研、企业生产、企业管理,累积社会实践经验[1]。这样可以建立较为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和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三)政府角度:高等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政府利用自身优势和条件,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法规、制度和奖励机制,为高校与社会单位搭建桥梁,促进校企合作、学校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高等学校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保障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的健康有序和长期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其效果远远高于为学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有利于政府减轻就业压力。
(四)社会方面:通过大学生实习实践体系的建立,可以调动一切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服务,使学生能参与真正的社会工作,使所学的知识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实现全社会的扩大就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维护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
(五)高等学校:以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增进对社会、用人单位的了解,掌握其人才需求状况,紧密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专业设置、实验及考试诸环节,使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在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前景上具有市场性和超前性。并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灵活地设置学科专业,具有较好的适应性[2]。重视加强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学生就业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培养学生知识重组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就业和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促使学生在知行方面达到真正的统一、和谐的发展,保证学生毕业时的充分就业。“出口”通畅了,“入口”才会有更充足的生源,学校才能更好更快发展。
基于此,我们应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发挥政府的优势与条件,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法规、制度和奖励机制,为高校与社会单位搭建桥梁,高等学校以社会需求目标,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积极主动承担大学生社会实习实践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动员社会团体的力量为大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各方面的方便条件,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习实践,切实提高就业能力,掌握更多适应社会的技能,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习实践的多元主体体系,营造全社会都积极参与的大学生实习实践的良好氛围,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胡杨.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德育,2007,(10).
[2]刘奉越.日本高职教育“就业体验”的特点及启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