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昌市交通拥堵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3-08-15毛瑞明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交通设施南昌市路网

毛瑞明

(江西警察学院, 江西 南昌 330103)

南昌市交通拥堵因素及对策分析

毛瑞明

(江西警察学院, 江西 南昌 3301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南昌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交通拥堵现象,这与城区内单位布局不合理、路网结构不科学和交通设施设置混乱等三大因素不无关系。破解这些问题,政府决策层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其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通过合理布局人口密集型单位、改善路网结构水平、科学设置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措施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确保南昌市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南昌市;交通拥堵;因素分析;对策思考

200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南昌要做好建设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 “两篇文章”的战略构想。从此,南昌抓住毗邻长三角、珠三角、闽中南经济区唯一省会城市的优势,社会经济取得了急剧发展,城市规模获得了迅速扩张,目前城区面积接近3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330万,[1]早在2005底就形成了以南昌为中心的6小时经济圈辐射4亿多人的消费市场。[2]就在这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南昌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道路交通拥堵现象,不仅是老城区日趋明显的人、车、路、环境之间的矛盾,而且新城区也已失去其往日的道路畅通之情景。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成为了抑制南昌市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

一、南昌市交通拥堵的因素分析

根据南昌市交通管理部门的最新统计,截止2013年4月,南昌市辖区内官方注册的汽车保有量为58.96万辆,加上外来车辆和军用车辆的10余万辆,南昌市城区内动态的和静态的汽车总共保有量在70万辆左右。[3]如果按南昌市城区面积每平方公里拥有1.06万人口、0.2万辆汽车的比例进行分析,我们怎么也想象不到南昌市会出现交通拥堵现象,尤其是老城区的八一大道、阳明路、民德路、洪都大道和洪城路等城市主干道,几乎每天有规律地拥堵3次,每次拥堵时间至少在10分钟甚至有时达30分钟以上。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南昌市交通拥堵呢?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研究、网络文献检索等方法,认为主要有以下三大因素,且作如下分析。

(一)城区内单位布局不合理

在处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方面,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往往关注或只能关注的是“人、车、路”道路交通要素,而对于“环境”这一要素关注较少,甚至无能为力。事实上,作为道路交通四要素之一,“环境”在现代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起着战略性的影响作用。单位布局属于道路交通要素“环境”广义概念范畴,其合理的布局自然有利于城市道路交通,反之,影响或严重影响着城市道路交通。因单位布局是隐性地影响着城市道路交通,其对于交通管理的战略性地位与作用往往被政府决策部门忽视。南昌是典型的城区内单位布局不合理的内陆省会城市,尤其以老城区为之最,如以位于八一大道上的江西宾馆为中心半径1000米内范围为例,大型省属三级甲等医院就有5家:省中医院、南昌大学一附院、南昌大学二附院、省妇幼保健院、省儿童医院,在城市主要交通要道上大型医院如此扎堆的布局,岂有不造成交通拥堵之理?这些大型综合医院,因大部分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能提供的停车泊位极为有限,省妇幼保健院能解决的就诊停车泊位只有90个,南昌大学一附院139个,省儿童医院180个。各医院每天面对接诊3000上下人次、进出车辆逾600车次的局面,所能提供的泊车位只能是杯水车薪。[4]更具滑稽性的是,相隔八一大道两对门不足100米的省中医院和南昌大学二附院,医院大门早已变成为了道路的“节点”,“车水马龙,日无暇晷”成为了过往行人诟病之时,两家医院为了接诊病人患者只好不顾交通拥堵之患,分别新建立高耸入云的住院大楼。

南昌市老城区内其他单位如学校、银行、大型商场、政府窗口部门等布局之不合理状况,与上述医院布局情况相比,几乎差别不大,只是给城市道路交通所造成的拥堵程度有所不一而已。

(二)路网结构不科学

南昌市中心城区路网主要由昌南城和昌北城的道路系统组成,两大城区路网之间主要通过八一大桥、南昌大桥、赣江大桥、生米大桥和洪都-英雄大桥等五座大桥相连。昌南城属于老城区,其路网结构为“环形放射+方格路网”的放射状路网布局:以八一广场为中心,以洪都大道——解放西路——洪城路——沿江路——阳明路——阳明东路为环形干道,八一大道从环形中心由北向南贯穿而行,另有青山路、南京路、北京路、解放路向东(或东北)方向放射,外加9纵11横支干路形成的城东片区路网;以井冈山大道、沿江南路向南放射的干道,外加4纵10横支干道形成的城南片区路网;以桃花路、滨江南路向西南方向放射的主干道,外加3纵3横形成的朝阳洲片区路网。[5]昌北城属于新城区,其路网主要由凤凰洲片区路网、红谷滩片区路网和红角洲片区路网组成,其路网结构为“方格网+环形放射”的放射状路网布局:以长麦大道为昌北城外环线,以赣江大道为主干道,沿江贯穿城区并连接快速环路与郊外相通。

无论是昌南城的“环形放射+方格路网”放射状路网布局还是昌北城的“方格网+环形放射”的放射状路网布局,均属于单中心集中型路网结构。这种路网结构对于城市本身的发展来说,当其规模不大时,除具有可节省能源、节省用地、防止城市蔓延等优点外,在道路交通方面也有不少优点,如因居民上下班距离较小,有利于发展公共交通。但是,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没有进行科学地改造路网结构,随着产业和人口过分集中,会产生一系列诸如地价高昂,发展空间狭窄、拥挤,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对于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方面,由于交通流过分集中,没有中心区域直达城外的快速车道,加之道路停车场地受用地限制,建设困难,形成交通需求与供给尖锐矛盾,[5]交通拥堵问题突出便是理所当然。

(三)交通设施设置混乱

城市交通设施,是指为了保障行车安全、减轻潜在事故程度、保证交通顺畅,全面发挥道路的功能而设置的设施,包括道路交通安全设施(隔离设施、照明、附属设施等)和道路交通管理设施(道路交通标志、道路交通标线、信号灯及电子警察监控系统等 )两大类[6]。无论是老城区还是新城区,南昌市随处可发现交通设施设置混乱的现象。比如,标志、标线不一:八一大桥北引桥下红谷中大道左转进入飞虹路口,前方栏杆上设置了禁止左拐的标志,而路面上却设置了左拐的标线,每逢高峰期,行车至此往往不知如何是好,稍有停顿便是一片混乱,堵塞交通;又如,设置在次干道、支路上的减速器却设置在了主干道、快速大道上:兴湾大道作为红角洲联通湾里的快速道路,江西警察学院门口路段双向设置了六个减速器,快速道路上的车速规定在40至60码之间,如此设置减速器,小车、客车只好忍受颠簸之苦,如装载砂石的货车经过,免不了要抛洒一些在路面形成交通隐患,据该路段居民反映,减速器设置后曾经有段时间一个月平均每天发生2起交通事故;再如,繁忙路路面标线缺乏提前标示:阳明东路左转进入八一大道路口,路面两车道上的左转标线没有按规定距离设置3个,只是在实线内设置1个(且此处左转红绿灯只设置一个),不熟悉该路段的驾驶人十有八九被误导驶入自己不想进入的车道,若突然变道,轻则发生剐蹭,重则造成车祸,交通“蝴蝶效应”立马显现。[7]

城市交通设施承担着维护交通秩序、保证道路畅通安全、减少减轻交通事故发生等功能,各种交通设施的作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联,共同构成道路交通安全网络体系,是道路交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目的在于服务,为道路交通参与者提供各种警告、禁令、指示、指路信息、渠化隔离和视线诱导,[7]因此,其设置必须科学规范,其含义必须标准一致,否则会误导交通参与人,甚至成为导致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

二、南昌市应对交通拥堵的对策思考

根据前面三大因素的分析,南昌市交通拥堵状况既有政府决策、规划层面的问题,也有交通管理部门管理不科学、不到位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目前状况下要尽快解决南昌市交通拥堵问题是不可能的,只能是逐步减轻或缓解,其对策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一)合理布局人口密集型单位

城区内单位布局不合理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型单位过分集中导致交通拥堵的布局不合理。南昌市合理布局人口密集型单位应根据新老城区状况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新城区因发展空间大,其内的单位布局可调整的自由度也相对大些,政府决策层综合考虑即可定夺;老城区比较复杂,由于其中的人口密集型单位往往历史悠久、信誉好,但发展空间几乎没有,最好是采取整体或部分迁移的办法。为了考虑同类行业的公平竞争、单位未来的发展前景及综合考虑城市整体布局,政府决策层应作出同类行业且实力相当的单位同时迁移,比如将南昌大学一附院、南昌大学二附院同时分别迁移至京东或红谷滩;又如将江西师大附中、南昌二中同时分别迁移京东或红谷滩。事实上,南昌二中从战略的眼光出发早已迁出老城区,但由于当时实力相当的江西师大附中仍原地不动,吸引了许多优质生源,导致南昌二中有几年很不景气。如今南昌二中占据了新城区的优越位置,加上原有的信誉,其吸引力将有增无减。从城市科学决策和管理层面去分析,南昌二中和江西师大附中之间的折腾及其衍生的交通拥堵问题,省市两级政府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二)改善路网结构水平

目前,南昌市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地铁一号线和地铁二号线的施工,广大市民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的希望给予地铁的开通营运,其实不然。我们应理性地思考,人们出行选择交通工具首先是从方便出发,因而可以预测,再过二三年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开通后,乘坐地铁的主体人群为:一是现在乘坐公交车、骑摩托车的上班族,包括农民工;二是外地乘车来昌办事的人员;三是高校大学生。现有车族和开车来昌办事的人员为了办事方便,将一如既往地开车出行,另外每天超过250辆新车的加入,[3]几年后的地铁开通时,南昌的交通拥堵程度可能有增无减。所以说,解决南昌交通拥堵问题除应合理布局人口密集型单位外,还应改善路网结构水平,主要应从这几方面着手:一是想方设法打通断头路、丁字路,以提高路网循环通行能力,分流部分主干道路的交通压力;二是梳理、改造小街小巷,充分利用它们所能提供的通行能力或停车场地,减少交通拥堵;三是新城区主干道路必须按双向八车道标准设计,未达标的尽快拓宽,如碟子湖大道作为红谷滩联通湾里和新建县的主干道,规划设置为双向四车道,正式开通不到一年已拥堵不堪;四是老城区以北京西路为轴心建立双向四车道内循环和外循环高架路。内循环高架路以八一大道、阳明东路、洪都北大道和中大道、解放西路环形构成,外循环高架路以抚河中路、沿江北大道、富大有路、青山湖大道、青山湖南大道环形构成,两高架路东西南北相连,沿江直通生米大桥、南昌大桥、八一大桥和英雄大桥,东南面直通瑶湖大桥、井冈山大道和迎宾中大道,实现老城区3至5分钟内进出城的路网行车水平。

(三)科学设置城市道路交通设施

我国还没有正式颁布《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规范》,就是《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目前还在征求意见当中。但是,作为省会城市的南昌,要根据道路交通工程与交通安全的技术要求出发,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并以人为本,同时结合道路的具体情况和政府经济状况进行科学设置,说到底就是要遵循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各自的设置原则,才能使交通设施充分有效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笔者就南昌市道路交通设施设置问题比较多的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隔离设施等,其设置原则略述如下以供参考。

1.信号灯的设置原则。城市交通信号灯的设置应严格按照 《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国标GB14886-2006)要求实施,同时要根据城市所处环境气候的特点以及各道路口的实际条件进行设置,并遵循前瞻性原则、特殊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2.标志标线的设置原则。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交通参与者特别是机动车驾驶人提供及时、完善和清晰的道路信息,加强对车辆的合理引导,以便车辆能够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不发生错向行驶,保证交通畅通和行车安全。根据以上的目的,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应遵循易见性原则、易读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规范性原则。[8]

3.隔离设施的设置原则。城市道路交通隔离设施主要包括隔离栅和桥梁护网,它能够直接、有效地阻止人或动物进入城市道路,防止非法侵占道路用地,具有有效地排除横向干扰,避免由此产生的交通延误或交通事故,保障道路安全、高效、舒适、顺畅运营的功能。其设置原则:城市高速路、快速路和其他等级有必要设置的路段一定要设置适当形式的隔离设施;设置点应在城市道路用地范围内0.2—0.5m;遇桥、涵、渠、地形突变等情况,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类型设施进行设置;要在适当的地方设置带门的开口。[9]

三、结语

南昌市交通拥堵问题,不是简单地通过加宽或改造道路、增加停车场地、加大交通管理力度、提高市民交通安全意识等措施可以解决的,我们首先要跳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行业的层面来分析其存在问题的结症所在,其次要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科学的层面来寻找解决交通拥堵的具体措施,最后要在政府决策层的综合规划和职能部门不折不扣的具体实施下才能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安全、有序”的目的。本文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造成南昌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三大因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南昌市道路交通拥堵应解决的三大主要问题,即合理布局人口密集型单位、改善路网结构水平、科学设置城市道路交通设施。

[1]王昊阳.南昌市向大城市迈进,城区面积将达350平方公里 [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df/2011/02-17/2849881.shtml.

[2]毛晓刚.南昌构筑特色崛起之路 [N].北京日报,2005-11-25(02).

[3]周珺.70余万辆机动车拥堵南昌,平均每8位南昌人有1辆汽车[N].江西晨报,2013-05-20(01).

[4]邓旭敏,丁明.南昌老城区医院“扎堆”进出车流大车道变“停车场”[N].江南都市报,2013-03-27(01).

[5]张育宁.南昌市道路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6]毛瑞明.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原则及其意义[J].科技传播,2013(下):39.

[7]毛瑞明.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净月学刊,2013(1):85.

[8]刘炜.论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80.

[9]唐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置类型、设计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

U121

A

1008-3537(2013)04-0047-03

2013-7-10

2011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城市交通拥堵因素分析与安全畅通保障研究——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11GL37)

毛瑞明(1963-),男,江西瑞金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道路交通管理学、公安学基础理论。

熊江鹏

猜你喜欢

交通设施南昌市路网
模拟成真
江西南昌市1169个建制村实现通客车
考了个大的
交通设施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吃两个
打着“飞的”去上班 城市空中交通路网还有多远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首都路网 不堪其重——2016年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通期的北京路网运行状况
路网标志该如何指路?
哈尔滨市城区部分交通设施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