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下滑 台湾经济还要“闷”多久?
2013-08-15张玉冰
■ 张玉冰
区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由区域经济本身以及相关要素、关系和行为等多方面组成的综合体系,涵盖一个经济区域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经济的各个层次,涉及国民经济、产业及企业等诸多领域,包含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教育、科研、人力资源以及政府管理等社会发展维度的多项要素。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每年会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做出评价和排名,以衡量各国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大小和变化。竞争力评比包含一国或地区经济表现的主、客观比较。其中,由统计指标组成的硬指标占总分的2/3,另外1/3的指标是向受评国家的外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而获得。这些外资企业对当地的经济表现、投资环境、硬件建设及政府效能等方面的情况都掌握有第一手的资料,能够直接反映出国际企业对一国或地区的观感和评价,因此竞争力评比结果向来倍受各国和地区政府重视。评比项目分成“经济表现”、“基础建设”、“企业效能”和“政府效能”等四大分项指标。整体而言,越是开放、整体经济和政治环境对竞争环境越有利,从而竞争力表现越强的国家和地区,在评比结果中分数就会越高,排名也越靠前;反之,整体经济和政治环境越保守,对国内产业和企业保护越多,从而对竞争环境越不利的国家和地区,得分会越低,排名就会相对落后。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于日前公布的最新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台湾在评比的60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11位,保持在亚太地区第3的位置,排名仅次于列第3的香港和列第5的新加坡,名次不算差。纵向比较来看,虽然从2009年开始,台湾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的竞争力排名已经有显著回升,2010 年第 8,2011年第 6,但在全球经济微复苏的2013年,名次反而从2012年的第7下滑至第11,下降幅度不算小,仍然值得警惕。
具体来看,2013年,台湾四大分项指标“经济表现”、“政府效能”、“企业效能”和“基础建设”的排名位次均小幅下滑。其中,“经济表现”从去年13下跌到16,其细项指标中,岛内经济和就业两项都从第18后退到第24,物价则从第6下滑到第26。由于台湾是高度外向型的经济体,出口占到其生产总值的70%以上,近两年国际经济复苏未如预期,自然会使台湾受到不小的冲击。而整体经济表现不佳时,内需不足导致企业信心不足、雇佣人力相对保守,也影响到就业水平。国际油电和原物料价格的普遍上涨则带动了台湾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由于台湾近年来朝野对立的矛盾一直存在,当局各“部”会间又协调不足,行政、立法等部门效率不佳,使得“政府效能”指标排名从第5下降到第8。“基础建设”则从第12下跌到第16。其中,基础建设、科技基础建设、科学基础建设、健康及环境等指标也都出现下滑,显示当前台湾的科学基础建设投资不足,产业间合作也有待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一向表现杰出、让台湾引以为傲的“企业效能”从第4骤降到第10,产能及效率也从第12大幅下滑到第20,不能不说给台湾经济敲响了警钟。近年来,台湾产业升级转型速度过慢,无法真正摆脱以往以代工、制造为主的模式。由于难以有效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产业往往只从压低成本入手,从而纷纷沦入利润微薄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台湾自主品牌虽然已有所建树,但缺乏品牌行销通路、软性竞争力仍然不足。此外,从台湾整体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虽然占最大比重,但却面临产业规模逐渐缩小、产业不均衡发展等结构性困境,再加上服务产业过于依赖当局租税减免、金融优惠和油水电低价补贴等优惠措施,其竞争力自然不升反降。
当然,在全部竞争力的排名细项中,台湾仍有表现较佳的指标。例如,“国际投资”从2012年的第43上升至2013年的第30,“公共财政”上升为第13,“国际贸易”由第15上升至第10,等等,彰显出台湾当局在过去一年中,在吸引外资、台商回流、撙节当局财政以及松绑贸易障碍和洽签自由贸易协议等方面的努力收到了一定成效。正如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世界竞争力中心主任贾瑞利(Stephane Garelli)所指出的,竞争力榜上的常胜军,包括瑞士、瑞典、德国等国,其共通点在于重视制造业、出口贸易和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同时也是台湾的强项”。他尤其肯定今年排名世界第3的台湾的创业精神。不过他也认为,台湾应扶植中坚企业,而非鼓励太多微型公司,因为“规模太小,会没有国际竞争力”。
今年,在世界竞争力报告届满25周年之际,特别将自1997年以来进步5名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列入“赢者群”,台湾有幸名列其中。面对这一亮眼成绩,台湾民众却好似无感,相反,还十分困惑。岛内失业率节节攀升、薪资负成长,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台湾整体经济成长明明是亚洲四小龙之末,在国际评比当中的各项指数却又是领先的。“台湾经济很闷”,这不仅仅是庶民的感觉,连台湾当局高层都不得不承认。
台湾TVBS民意调查中心日前所做的《2013年下半年展望民调》显示,经历了2013年上半年台湾经济持续的低迷气氛后,对于2013年下半年的生活、经济、景气等方面的看法,多数台湾民众处于悲观状态。其中,56%的民众认为下半年的经济景气会比上半年差,67%的民众认为下半年的物价上涨情形会较上半年严重,64%的民众看坏下半年的岛内消费意愿,69%的民众认为下半年的就业形势会较上半年差,76%的民众认为贫富差距在下半年会进一步扩大,而过半的台湾民众认为两岸关系会在下半年更趋于缓和,但台湾的国际处境会更差。总体而言,54%的受访民众认为,下半年的日子将更难过。
外部的肯定态度与内部的悲观情绪形成强烈对比。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台湾经济同比增速仅为1.54%,较前一季度下降0.81%,不到原本预测值3.26%的一半,也远低于去年第四季度3.72%的增长率;出口额同比增长2.4%,不及前一季度的2.5%,也远低于台湾当局的预估目标。岛内生产和消费意愿也随之萎缩。第一季度的台湾工业生产指数年增长率仅0.78%,远低于原预测年增3%的目标;商业营业额同比仅微增0.4%,增速连续两个月下滑。经济停滞不前、难以突破的当前困境,让“闷经济”成为时下台湾的大热词汇。
台湾长期以来出口过于依赖欧美和祖国大陆市场,出口产品过度集中在信息通讯等相关科技产品,产业营运模式又偏重于“以台湾为上游基地”、“以祖国大陆为中下游工厂”和“以欧美为最终产品市场”的三角贸易和代工出口模式。一旦受到最终市场需求成长萎缩、品牌大厂供应链调整及新兴市场加入竞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该模式就会面临形同“崩盘”的危机,陷入停滞低迷的“闷境”。
为打破“闷经济”,台湾经济部门5月28日宣布了13项提振景气措施,以去忧解闷,活络经济。这些措施包括扩大消费支出、提振岛内投资、激励创新创业、修正证所税等四大类。其中,扩大消费支出方面,有补助购买节能家用器具、高效率马达示范推广补助计划、增加补助公共运输车辆汰旧换新数量、吸引外来旅客,提升观光消费等措施;提振岛内投资部分,有引进寿险业资金积极参与公共建设投资、加强“地方政府”促成重大投资、加速年度“政府”采购计划执行、加速环评及土地变更流程等;激励创新创业方面,有创新到创业激励计划、创业天使计划、技术入股课税合理化、订定“创业(柜)板”上柜准则等。紧接着,台湾当局又启动“提振景气五列车”,包括投资、出口、节能、消费与法规松绑。在投资面,透过扩大招商及协助解决投资障碍以期达成1.2兆新台币的民间投资目标;在出口面,通过海外展团、买主来台等措施,协助厂商抢滩新兴市场;在消费面,整合“六都”及“台湾制造”、观光工厂、台湾精品与商圈美食,启动“2013台湾购物节”;节能面则是推动落实全民节能减碳相关措施;而法规面则将就企业投资经营、经济自由化等议题,加速检讨改革。
台湾当局面对经济“闷境”,期望借由短期刺激活动营造正面氛围,以提供今年经济成长必要的支撑,这一点是值得鼓励与肯定的。然而,在整体施政上,这些措施能否发挥预期效果,仍然需要持续观察。短期的经济刺激始终只能是权宜之计。是否能用长远眼光来制定长远战略,正确认识台湾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定位,厘清台湾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尤其是把握好两岸关系,认清形势、携手共进,台湾才能寻得解决长期经济问题的“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