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2013-08-15李虹
李 虹
(邢台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1)
在科技日益发达、国与国之间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社会对于高质量的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单纯的语言学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早在2000年,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我国今后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我国所有的大学都开有外语系,然而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却日益不符合新时期企事业单位的需要。这一现象为高等院校外语系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高等院校外语系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广阔的发展道路和广大的发展空间,它不仅关系着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也关系着高等院校外语系今后的发展方向。
英语是一个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多个学科的学习不但不会阻碍或干扰单一语言的学习,还可以使单一语言学习更具丰富性、多样性和实用性。发达国家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一直走在我国的前列,他们的大学外语课程设置丰富,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我国的大学虽然近几年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呼声比较强烈,然而在实质上却没有大的进展。英语专业在几年前曾是热门专业,近几年却有渐冷的趋势。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很好地与时代同步。国家教委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l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中指出:“被调查的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对于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降至零,而期望外语专业本科生具有宽泛知识的则占66%……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复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求”。受课程设置、师资状况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专业特色不明显。不少院校的英语专业虽然开设了经贸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涉外文秘英语等方向,增加了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但是仍然不能在培养模式上使学生真正掌握与专业方向有关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建立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仍然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
高等院校外语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为社会尤其是为当地发展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应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一种与社会需求同步的切实可行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模式。
(一)转变高等院校外语系师生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是培养外语系复合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多数高等院校外语系的师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即英语专业的学生,英美文学是主修科目,经济类、旅游类等其他专业的英语不可能占有重要地位。再者,英语专业的学生,不是其他专业科班出身,不可能对那些专业知识领会深入。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授课经常忽视其他专业方面的内容。这种忽视,一是由于自身对于其他专业知识掌握不够,不愿意过多地涉猎其他较生疏的领域。二是主观上认为学生能够完成听、说、读、写方面的交流,能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就算完成了教学。多数高等院校外语系的选修科目,往往集中在英美文学方向,仅有很少一部分学生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提高文学素养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学生一旦毕业走入社会,只要有用到英语之处,必然会走到某一领域,不存在只需做日常口语交流的英语。大学时代是为走入社会打基础的阶段,既然社会对其他专业有需求,那就应当是大学应该为之准备的内容,否则大学学习便会成为与社会脱轨的空中楼阁。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忽视日常学习中遇到的其他专业材料,更不能排斥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不仅如此,外语系的师生还应有意识地开发自己喜欢的某一个领域,多进行该领域的学习。观念是内因,观念的转变是培养高水平的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二)完善高等院校外语系课程设置是培养外语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条件
授课是学生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外语系必须从课程设置上进行科学规划,让学生们了解外语专业可以涉及的学科,并且可以通过扎实的学习去实现自己的兴趣和愿望。
通常说来,大学前两年为打基础阶段,后两年为进行难度较大的专业学习阶段。在完成前两年的学习之后,外语系就应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设其他专业方面的英语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外语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依托本系的实际情况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培养有专业特色的人才,而不是千篇一律。本系的实际情况指教师的师资状况。外语系教师多是外语系科班毕业,只有极少一部分接受过其他专业的专门学习。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这些教师在英语和其他专业两个方面的资源优势,让学生既不荒废英语学习,又能对其他领域有较深的学习。鼓励教师进行相关方向的业务进修,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以获得更现实、更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此外,课程设置不宜太多太杂,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社会需求广、学生兴趣高的领域。课程设置必须与社会发展接轨,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当地旅游业发展迅速,开设旅游英语就显得很有必要;如果当地外企较多,则经贸英语与市场营销英语等方面会更合适;如果当地没有什么突出特色,就可以考虑该省的大环境,开设若干经济类、宾馆类、法律类等适应面比较广的专业。目前我国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大学英语课程,也几乎所有本专科毕业的大学生都能用英语完成简单的日常交流。在这种形势面前,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做支撑,外语系大学生的语言优势又体现在哪里?如果能够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很好的英语沟通能力的大学生,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又如何能不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外语系毕业生甚至没有其他专业的专科生受欢迎的格局也便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三)校企联合是培养外语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服务,因此,与社会割裂的培养模式一定不会成功。目前,我们很多院校外语系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校企培训基地,但是多数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有必要对校企联合做进一步的探讨。
1.校企联合要有合适对象。只有双方互有需求,才有可能真正将工作做到实处。学校应当熟悉本地的经济发展特点,开设相关课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同时,积极开发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将学生输送到单位进行阶段性的实践活动。同时,与这些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事业单位是学校的实践基地,学校又是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和发现理想人才的人才培养基地。学生既可以较早地熟悉工作,将来更快、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又可以提前了解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学习的好奇心和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有工作热情,实践工作既可以节约单位的用人成本,也有利于企业发现人才,将来为其所用。只要能够将这项工作做到实处,便会成为双方互利互惠的好事。
2.校企联合要有一套详细的计划和安排,不能草草地让学生去单位“放羊”。良好的效果来自于科学的规划和好的制度管理,否则这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们就会无可措手,不知从何做起。所以,学校和单位要提前制定出详细的步骤和要达到的目标,并在逐步积累经验中不断完善总体规划和安排,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同时,实践要具有持续性,使更多的学生对学校知识和工作中的知识运用有更多的体会,从而更能促进学生校内学习知识、校外活用知识、深入领会知识的愿望和决心,增强学生承担实际任务的能力,这些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和长处对将来择业有很大的帮助。
3.校企联合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对于工作和学习的促进作用非常巨大。没有科学的评估体系,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就会没有热情。很多学生感觉这些工作很可能与自己的将来无关,因而会对其掉以轻心。事实上,工作中得到的能力,并不是只针对某一种特定工作的,很多能力是对所有工作都有启发的。只有从制度上督促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校外实践活动,才能激发他们多掌握知识的决心,也才能促使他们更多地将校内相关课程学得地更加深入灵活。这一点,对于校企联合起着很重要的保障作用。
总之,高等院校外语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院校师生观念的革新,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也离不开校企之间的科学联合给学生提供的丰富实践机会。如果能够将这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不会是高等院校感觉棘手的问题,而且还会激发学生们既学好英语又要掌握一门有实际作用的专业知识的动力,高等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才不会流于表面文章,而是会实实在在地将大批高素质的既懂英语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输送给社会。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白心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J].企业研究,2010,(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