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篆尚婉而通”
2013-08-15薛峰
薛 峰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唐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这段话,意在将篆书、隶书、今草、章草进行比较。要准确理解“篆尚婉而通”这句话,有一定难度,但把它与“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放在一起对照理解,就能比较容易领会作者的原意。
“篆尚婉而通”简洁而深邃,虽然涵盖了篆书的笔法,尤其是中锋用笔,且由此而衍生出的侧锋、提按、转折、藏锋、露锋、尖笔、圆笔、方笔等种种笔法。但“篆尚婉而通”更注重的则是篆书的线条、篆势、神采气韵等内涵。
当然,在实际书写中,篆书的线条、篆势、神采气韵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通顺、畅达则是各种篆书风貌的共性。篆书的风貌只有通过其线条、体势、神采气韵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下面就从线条、篆势、神采气韵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婉而通”与线条
线条是书法的灵魂。是直观可视的物象,具有生命的律动感,它依于笔,本乎道,通于神,达乎气。它始终贯穿着笔法、笔势、神采气韵等要素。它的优劣决定了书法作品的成败,因此,对篆书线条的解析就愈发显得重要。“婉而通”充分表达了篆书线条的圆润、婉转、通顺、畅达的艺术审美效果,其所衍生出的种种技法大大丰富了“篆尚婉而通”的内涵。
篆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线条的圆润、婉转、通顺、畅达。即使像秦诏版、缪篆之类以方折用笔为主的篆书,其线条的內理也是通顺、畅达的。从以下对金文、秦篆、汉篆、唐篆、清篆线条的解析可略见一般。
1.大篆线条——以商周金文为例
大篆线条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是厚重感,即“金石气”。不同铭文,虽然各国异文,各器异趣。但其线条大都呈现圆润、饱满、畅达,凝练厚重而又劲韧有力,且线条多婉转而少方折,很好地体现了篆书线条“婉而通”的原理。如被称为大篆金书“四大国宝”:《散氏盘》、《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
《散氏盘》线条浑朴凝重,流畅飞动,醇厚圆润;《毛公鼎》线条沉雄绵亘,气度轩昂,刚柔相济,流逸秀美;《大盂鼎》铭文线条浑圆遒穆,多有“肥笔”;《虢季子白盘》铭文线条圆润古雅,因势而就,自然流畅,凝重丰腴,虬健雄迈;楚金文线条劲健、流畅、遒丽散逸、多呈“弧”状。
在大篆的临习与创作中,笔者习惯用中锋、藏锋、圆笔,饱蘸墨汁,以“绞锋涩进”和“中锋铺毫”相结合的笔法来书写,起笔要果断,行笔且有很强的阻力感,收笔要回锋,特别是在转折处要及时调正笔锋使之能圆转、畅达,如此方可写出圆润、饱满、畅达、刚柔相济的“婉而通”的大篆线条。
2.秦篆线条——以《泰山》、《琅琊刻石》为例
秦篆线条,笔画粗细一致,中锋用笔,圆起圆收,有转无折,笔力虬劲,圆润通畅,世称“玉箸篆”。《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琅琊刻石》作为秦小篆之典范,其线条圆润、婉转、畅达的形态,充分体现了篆书线条的“婉而通”的原则。
在学习以“玉箸篆”为风格的秦篆时,笔者常用饱蘸墨汁之笔,藏锋圆笔起笔,凝神静气,中锋行笔,使墨如注,从而增强了线条的圆润、厚重、立体的感觉,收笔以回锋,转折处要提笔调锋,如此,则能写出婉转、通畅的“婉而通”的线条。笔者在临习《峄山》时,书写时缕缕浓墨沿着笔锋缓缓的注入纸面,笔画中央似有一道“白线”,立体感很强,当时我非常兴奋,试想这也许就是吴昌硕曾经说过的那种笔画效果。
3.汉篆线条——以《袁安碑》、《袁敞碑》为例
汉篆在继承秦篆书风的基础上,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用笔更富于变化,方圆兼施,古朴凝重,提按有别。线条屈曲婉转,刚柔相济,充分体现了“婉”“通”的美学内涵。
在临习汉篆中,笔者认为其线条与秦篆线条的不同,在于汉篆线条是方、圆、尖皆用,更为重要的是汉篆强化了用笔的提按,使线条粗细不等,自然生动,同时仍不失“婉而通”的圆润、婉转、畅达之理。
汉篆风格多样,无论是字形长方的《袁安碑》;字形近方的《少室石阙铭》;结体上密下疏,垂脚较长的《新莽嘉量》;用于摹印的缪篆,还是圆、方、尖等不同的用笔变化。其线条的內理都是通达、顺畅的,都较好的体现了“通”的共性原理。
4.唐篆线条——以李阳冰篆书为例
清孙承泽认为:篆书自秦、汉以后,李阳冰的篆书水平应为最高。李阳冰的“铁线篆”,风格近似《峄山碑》、《会稽刻石》二碑,自称:“李斯之后,篆书唯我独尊。至于曹喜、蔡邕不足称道。”李阳冰小篆用笔纤细刚劲,方圆兼备,线条遒劲平整,粗细一致,光滑圆润,婉曲流动,婀娜多姿,起伏、跳跃较为含蓄,圆弧较多,有转无折,圆转、通畅。充分体现了篆书线条“婉而通”视知觉原理,后世的“细圆朱文”篆刻多取法于此。
5.清篆线条——以邓石如篆书为例
清代篆书中兴,大家辈出,开创了篆书新风,最杰出的代表当推邓石如。他创造性的改革了小篆的书写方式,使用长锋羊毫书篆,注重笔墨情趣,把秦篆、汉篆熔于一炉,线条婉转流畅,笔柔墨润,浑厚茂密,堪称一代宗师,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又深远,是继李斯、李阳冰之后篆书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学习邓石如篆书时,笔者常以长锋羊毫,饱蘸墨汁,凝神静气,藏锋起笔,中锋行笔,使墨如注,增强了线条的圆润、厚重之感,回锋收笔。逆锋入笔时,要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使笔锋藏于笔画之中。回锋收笔就是笔线运行至末端时,收笔要向笔画中心提起,提笔回锋要迅捷。
此外,由于甲骨文是于1898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学者王懿荣所发现,因此孙过庭的“篆尚婉而通”的论述,也就未涵盖甲骨文,即并如此,但通顺、畅达的原理同样适用于甲骨文。
“婉而通”是篆书线条的共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现存的历代范本中,其篆书线条的丰富性已远远超出了“婉而通”的原意。但其主要的书写形态、意识形态都还是为了更好的体现“篆尚婉而通”这一共同原理。
在以上经典篆书学习时,笔者在篆书线条的表现中,始终都是以中锋,藏锋为主,用笔迟送涩进,在凝练、厚重的基础上,表现其圆润、婉转、通畅的“婉而通”之艺术原理。
二、“婉而通”与篆势
势,字面意为气势,实为书写时之书势。既有书法作品传递出的视觉审美之气势、态势,又有书法创作时的造势。篆势,即篆书书势。“篆尚婉而通”不仅体现了篆书线条的“婉”、“通”之篆势,更强调了结构,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乃至整幅作品的“婉而通”之篆势。
大篆多呈凝练厚重、因部施形、性活势稳、体势圆通、气贯势圆;小篆的圆润、通畅、婉转、遒劲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婉而通”之篆势。甲骨文的劲直朴拙,大小不一,错综变化,古朴多姿,也从不同侧面阐释了“婉而通”之篆势。
婉转、通畅是篆书书势的精髓,历代书论多有论述。
晋卫恒《四体书势》云: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欲凌云。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纵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斜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①
唐李阳冰曰: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辑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抵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性状矣。②
唐张怀瓘《六体书论》的字里行间无一不透露出篆书“婉”、“通”之势的论述:“大篆者,史籀造也。广乎古文,法于鸟迹,若鸾风奋翼、虬龙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柯叶敷畅,劲直如矢,宛曲若弓,銛利精微,同乎神化。”③
在篆书的学习中,篆势的表现我是从线条之势、字势、体势以及总体之笔势来理解的,主要体现在书写挥运的过程中。笔势是由用笔的连贯而生成的,线条是技法,是实,是有形的;笔势是内理,是虚,是无形的。篆势的“婉而通”艺术原理就在这由内而外,虚实相生的连贯用笔中生成的。
三、“婉而通”与神采气韵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④“篆尚婉而通”充分体现了篆书婉转、通顺、畅达的神采与气韵,也即作品中的气息贯通、顺畅。一幅好的作品,不仅要有纯熟、高超的技法,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体现挥运之时的“神采和气韵”。
神采气韵,是无形之物,是精神的表现,是书法艺术的灵魂与生命,他必须通过有形的线条,结构与篇章才能表现。书法家只有掌握了熟练技巧,然后使毫运气,以气行笔,则点画之间气脉贯通,气韵和神采就应运而生。因此,篆书神采气韵的表现必须通过有形的线条、篆势、章法才能表达。只有在熟练掌握篆书的笔法、线条、结构、章法等技法以及篆势的各种笔势,再融入作者创作理念、情感,才能使作品具有生动活泼的“篆尚婉而通”之神采和气韵。
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形成了篆书艺术发展的完整过程,即由初期的稚拙到中期的丰美,再到最后的纯一,即所谓由混蒙而至绚烂,绚烂之极终归平淡。篆书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境界,以至形成了古朴与俊秀这两大“篆尚婉而通”的神采和气韵。
谈到书法艺术之气韵,就不得不提及它的“意境”,书法被誉为:无言之诗,无行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有其无言独特之境。意境是人的心灵与宇宙人生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新的境界。美学家宗白华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⑤又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⑥即是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书法艺术之所以经久不衰,时刻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个中原由不仅有其技法形式的丰富多彩,更因其神采气韵的生动以及其艺术意境所散发出的魅力。
四、结语
“篆尚婉而通”,基本上涵盖了篆书的笔法要素,线条形态、篆书书势、神采气韵,乃至篆书书法创作等诸方面的学术研究,是古人在篆书书法实践中的结晶,对篆书书法技法、理论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在现存的篆书古典范本和现代篆书书法创作中,其物质与精神的丰富性已远远超出了“婉而通”的原意,但是一切的技术原则、意识形态都还是为了更好的体现“篆尚婉而通”这一古典书法原理。
在篆书书法实践中,我们要充分领会“篆尚婉而通”之艺术原理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同时还要通过我们的创造实践来不断丰富“篆尚婉而通”这一经典论述以新的内涵。
注:
①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14页。
②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37页
③同①,第212页。
④同①,第62页。
⑤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0页 。
⑥同⑤,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