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课堂问题情境的方法研究
2013-08-15韩菊
韩 菊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问题情境是指主体为达到某一引导目的所创设的某种困难和障碍从而引起某种心理困境。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活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问题情境”是教学的开端,设置得是否恰如其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问题情境”设置是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
目前,这种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以问题情境导入课堂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很多教师十分重视情境教学,不管是什么样的课,都要加一个情境。创设情境似乎已成了落实新课标的代名词,很多教师甚至到了“无情境不入课堂”的地步。但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过于平庸或过于绚丽的无价值的情境充斥着课堂。
一、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回归生活并注重科学发展,尽可能地极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内涵。要给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就要求我们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枯燥的抽象的讲授型课堂变得直观、生动和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其求知欲望,活跃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环节,掌握知识和技能,达到教学目标。高专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生活环境、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发掘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问题。
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借助这些好的问题情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加和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所以,情境问题的设计是否合适有效,不仅直接影响课程的成功与否,还会对学生的将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对于刺激学生形成思维意识,基于问题而思考学习,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并且将有效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之间进行联系,激活学生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体意义,使认知结构改组或重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自觉地创设问题情境来导入课堂。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的问题情境是无效或低效的。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下面做一探讨。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性教学工作。情境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服务于学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因为学生个性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同样的情境对于不同的学生效果是不一样的,那么应该怎样设计才能既合理又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呢?要想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发挥较好的作用,教师所设的问题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1.趣味性原则
有趣的东西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自主地探索,就会以求知若渴的愉悦心情去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让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本质上说,学习兴趣是来自知识本身中的。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有趣味的课堂情境,可以利用故事、歌曲、笑话、游戏等多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此类情境要求教师用特有的语言艺术,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产生兴趣,进而进行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积极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自发探索学习的兴趣。
2.直观性原则
依据教学的需要及课程的特点,利用实物、图片、图表、电影、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构造符合问题的直观性模型、图表、图形等,把学生吸引进课堂,帮助学生领悟教学实质,加深记忆,提高教学实效。此类情境手段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最主要、最本质的问题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思考,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从而获得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对于抽象的问题容易接受。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结合教学实际来选择恰当的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其次是在演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在质疑中解决问题,学会联系,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达到发散性思维,最终实现开拓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3.可及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合理,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水平,即难易适度。如果难度过高,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难度过低,学生不假思索便能轻易回答,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应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通过类比、推理、归纳等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
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应该创设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情境,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实践证明,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就能大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的学生。
4.生活性原则
通常来说,学生理解最为深刻、掌握最为扎实的都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学生生活中看到过或听到过,甚至亲身体验过,一提及容易引起共鸣,这些知识都已进入了学生的潜意识,只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梳理和整合,没形成理论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讲授的问题能联系相应的生活实际,将有助于学生更快速、更深刻地理解并记忆这些知识。所以,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体现了新课标“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知识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在课堂上创设蕴含积极向上思想、洋溢生活气息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熟悉的生活事物来感受知识。
特别是对于计算机知识日新月异,时代进步发展飞速,新兴产业计算机水平更新换代快,新有名词层出不穷。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将新技术、新名词穿插在课程中,不仅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更对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了解未知世界、扩大学生视野有积极的作用。
5.关联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习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所以,教学中要善于在联系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设置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一切问题情境不能脱离了课堂本身,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到好奇、疑惑,对学习内容有强烈的认知需要,产生急不可待获得有关知识或尝试一下自己能力的愿望,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实现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问题情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问题,问题的设置不能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较容易解决,当然也不能太难,以免影响学生探索的欲望,问题的设置要恰到好处,要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其二是情境,即把问题放在具体的实际问题或所学知识的迁移之中,它可以是具体生活背景,也可以是纯理论的知识背景。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搭建沟通学生新旧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桥梁,建构当前所要探究的问题,顺利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进行如下的思考:首先,情境要简单不繁琐,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以免冲淡了主要的探究学习活动。其次,问题要能让学生直观进入主题,尽量创设师生互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尽量选用学生熟知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问题情境应尽量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和个性。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多种教育功能,如兴趣、德育、思维训练、技能训练等,不能只考虑能提出问题就行。最后,用真实的情境,不用虚拟的情境,尽量做到图文并茂,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具体实现中,以下方法实现效果较好:
1.任务驱动法
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中,设置一个让学习者合作解决一个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的问题情境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适合学生特点,使教与学生动有趣,且易于接受。其特点之一就是围绕任务问题展开教学,因此任务的设计、编写非常重要,既要注重方法和知识体系,还要想到融进信息技术的文化性、综合性,渗透其他学科知识。
2.故事引导法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些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要想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事实就是最好的教材。比如:计算机的历史、一些IT业成功人士的轶事等都很容易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铭记,会沿着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历史体验创造的境界。故事情境的创设注意内容要精,且生动有趣。教师通过介绍这些人物、故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感受了计算机的发展进程。
3.游戏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学生的共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符合课堂主题的游戏,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游戏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地探索发现,产生学习兴趣,锻炼其探究能力。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游戏为目的,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键盘操作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来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既有了兴趣,又得到了练习,还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更好地挖掘游戏本身的内在潜能,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
4.设陷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设立“陷阱”让学生“掉”进去,再设法“走”出来,让他们在吃一堑中长一智,在摔倒后爬起,达到吃一堑、长一智、出创新的目的,这无疑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学习意志的磨炼都很有益处。
在教学中,可以使用设陷——入陷——启发醒悟——脱陷这个程序。在设陷时,针对教学难点,通过思考题、选择题、改错题、讨论题等多种形式,来反映在概念上易模糊、操作上易马虎、判断上易片面、推理上易混乱的难点内容,布下陷阱。通过问答、板演、练习等手段,学生出错掉入预先设置的“陷井”。教师再针对出错入陷情况,提示、启发使其醒悟。最后小结找出致误根源,产生“顿悟”,瞬间产生新思路(创新),纠正错误而自行脱陷,攻克难点,并有创新,最终实现课堂目标。
总之,问题情景的实现方法很多,既反映教师的经验,也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的教学机智很重要,往往通过简单的问题情境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问题情境的创设,既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之一,又是探究学习的其始环节,重要性不言而喻。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的可以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而相互借鉴;有的则与教师的经验阅历密切相关,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与积累,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开好头。
[1]樊丽云.优化问题情境创设促进科学有效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2013,(3).
[2]季伶俐.谈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7).
[3]章敏跃.浅谈新课程下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中学物理,2010,(4).
[4]肖映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习情境设计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5]丁念金.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