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013-08-15陈彦芳
陈彦芳
(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之下快速发展,但是高职院校与综合性本科大学相比,无论在招生对象,还是生源的整体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经过重重筛选而被录取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在传统基础教育中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高考的失利,未来就业的压力,加上传统观念对高职院校的偏见,使得他们自卑、学习动力不足、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具有特殊性。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配备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老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辅导员承担的工作集教育、宣传、组织管理等于一身,与学生直接接触,能够较为深入地了解学生,并提供专业帮助。根据社会支持理论,辅导员既可以直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作用,也可以影响同学之间的交往程度,所以来自辅导员的支持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重要作用。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处于心理危机高峰期的学生,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该如何在两者中寻求平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呢?
一、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需求
高职院校学生除具备一般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共性之外,还有其特有的心理与行为特点。辅导员老师只有正确地认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高职大学生属于高考成绩的中下层次,同时中学成绩的不理想使他们经常得不到老师的关注,甚至是受老师、家长的冷落,导致这一群体自卑感较强,自信心不足。
2.高职大学生大多数是带着失望、委屈、无可奈何,甚至是混日子的心态走进学校的,学习动机不足,再加上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导致该群体学习积极性低。
3.高职大学生大都缺乏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但同时又具有思想活跃、要求独立的特点,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4.高职大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竞争激烈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他们面临的生存压力是本科大学生所无法比拟的。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关注,需要更多的维护心理健康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回失落的信心,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困惑,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注重心理知识教育,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辅导员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良好的班级环境,那么学生就最可能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去改变和成长,就像身体自然的发育一样,安全的班级中,学生的心理也有自我发育的能力。从教育目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态,具备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具体表现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观念、现实与行为的和谐统一。在实际的班级心理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辅导员需要重点关注三类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网络成瘾学生。这三类学生是班级中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维护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性格内向学生的心理教育
班级中总是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倾诉、不善于表达、过多地顾及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身边的知心人少,缺少自信;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缓冲器理论,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个体降低对压力的感知,从而增强其心理调节能力。学校以其人力的密集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交往的条件,学生通过相互交往建立起相应的人际关系,并努力加强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从而保证交往所带来的正面效应。所以辅导员对性格内向的同学,要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将自己的关注与爱护传达给学生;同时,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寻找自身的闪光点,组织有利于他们优点发挥的活动,促使这些学生融入班集体中。他们的周围有朋友,就会有途径纾解压抑,可以有效减少或者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2.贫困生的心理教育
班级中因家境贫寒、经济困难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屡见不鲜。笔者所在的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收入不稳定、家庭人口多或家庭变故等因素,使他们面临着学费难筹、生活窘迫等问题,因此他们会表现出敏感、自卑、自尊心强、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辅导员需要多关注这些学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深入贫困生中间,结合思想上的教育和心理上的引导,多与他们沟通。根据社会学中的“角色丛”理论,只有让贫困生作为心理问题的主体,实行“心理自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其自信心,培养其自立自强的意识。特别是那些原来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经过各种教育改变了观念,消除了心理问题后,再对现在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进行教育,效果会好很多。因为他们相同的经历,心理相似的历程,很容易打动他们,从而解决更多的贫困生心理问题。
3.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教育
网络成瘾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这些学生是辅导员最头疼、也最容易产生各类问题的。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行为与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抑郁、焦虑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明显者,容易上网成瘾。网络成瘾学生往往不能通过日常交往中的接触来发展人际关系,而转向网络,期望在网络中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通过网络与人交往、交流,寻求认同。
所以,辅导员面对这类学生要先接纳和理解他们,并且在现实中不断地对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赞扬,这样能激发他们潜在的自我能量,支持进一步改变,促使他们慢慢融入现实生活。
三、建立周密预防体系、积极搭建沟通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孤立地进行,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工作当中,通过建立特殊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重视和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的作用,要定期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利于我们及时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心理动态。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那么辅导员也要与时俱进,将QQ、微博等作为心理教育与辅导的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资料上传发布到网络平台,可以供有需要的学生随时阅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一些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不愿意去学校心理咨询室面对面与咨询老师交流,这种讳病忌医的现象在大学中普遍存在,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但是QQ、微博等网络平台的隐蔽性和非面对面交流为这些学生提供了敞开心扉的空间。
四、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当你希望给予别人一些支持和帮助时,前提是我们自己拥有这样的能力”,那么承担助人责任的辅导员,应该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作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心理基本理论和心理辅导技巧,才能了解到很多平时容易忽视的一些学生反常,才能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心理,指导学生使心理困扰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