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具有能力本位特色的职业教育观
2013-08-15刘爽
刘爽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观的来源
“能力本位”源于世界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二战时期,美国为了对技术工人进行再培训,使之掌握枪弹制造等技能推行了一种“能力本位教育(CBE)”。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后,随着系统论、行为科学、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CBE得以复兴并逐渐形成一种比较系统、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并流行于北美地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美国职业教育机构在受到绩效责任制的压力和劳工部门特别重视绩效责任制而有较佳的职业教育成效冲击之下,逐渐发展出“能力本位职业教育(Competence Based VocationalEducation——CBVE)”,成为了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学校职教与就业的需求之间产生偏差。能力本位以某一社会或职业群的知识与技能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进行分类与量化,然后进行课程组合。90年代后期,“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理论首先由华东师范大学职教所石伟平先生在我国比较全面地介绍和引进,从此它主导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二、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观的含义
能力本位观是一种新的教学观点,最早提出于二战后。其核心是能力目标,主要强调以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重在实际操作,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由于能力本位更多地应用于职业教育,故又提出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概念。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理论是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只有行为达到了预定能力的行为目标,才是获得职业胜任力,由此出发选择最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内容,即与职业胜任力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这意味着其教育思想从传统的强调教育过程转移到强调教育结果,即学员毕业时实际所掌握的操作性能力。
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观的特点
1.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的教学较为重视特定目标的达成,因此,只有在学习目标确定的情况下才可以有教学活动的产生。而教学活动是终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探讨出职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教学的导向即是做,这些能力包括知识、技术与道德等。
2.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通常就是其行为目标,最大的特色即是:以学生为本位;有具体可观察或可评判的标准;每个目标都有其具体的学习结果。
3.要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推崇学生有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安排,重视学生的个人学习差异,与传统教育的“齐步式”完全不同。因此学生的学业年限也不同。
4.学习效果评价多元化。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与传统的职业教育学习评价体系差异表现在学生成绩取决于是否能够达成预定的行为目标。二分法评定及合格不合格。评价结果在于学生个人学习进度的评量,个人预期效果的评定,不与他人相比,这样学生自己是主动学习的主体,而非被动施教对象。
5.教学工具灵活化,采用自学单元教材及应用视听辅助教学。为了系统地辅助学生遵循达成学习目标,适应个别差异,因此,能力本位课程将教材分为若干自学单元。再根据各单元设计一套具体教材。教师及学生按照预先设计的自学教程进行学习,循序渐进达成教学目标。综上可以看出,能力本位教学过程强调的即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的过程。因此,大量的视听辅助教材是相当必要的,方便学生按照自学单元教材揭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6.强调严格管理评估制度,重视教学的监督。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要密切配合就业市场的需要,内容应符合行业企业分析所得的技能和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评估工作,加强监督,对于未能通过评估的学生要进行再教育,建立严格的毕业生管理制度,制订特定的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
四、能力本位观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现状
“能力本位”的提出是职业教育针对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育的批判。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之所以受到广泛重视,是由于普通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未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但其在实际的操作和理解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人们在界定“能力本位”这一概念时,没有很好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把能力本位中的“能力”直接解读成“职业技能”。以下对问题存在的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第一,关于人才培养理念问题。没有重视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一体的素质结构下培养人才,而是过分地强调学生的实操技能,培养出一批只会手动的低层次人才而非手脑并用的高层次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一体的素质结构即知识是指高职学生具有现代化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能力就是职业能力,是人们成功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素质指的是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基本素质。三者有机结合构成一个立体的维度,是一个和谐统一体,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第二,关于人才培养问题。对于国家制定的能力标准过度依赖,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检验学生,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也违背了能力本位教育的多元化、灵活化和因材施教的根本,没有重视学生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第三,关于人才培养目标问题。没有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突出专业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要求。
第四,关于教学目标问题。能力本位职业教育首先要分析出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是什么,以其作为教学的导向,这些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道德三类能力,这三类能力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目前所必须具备的,二是将来必须具备的。这些能力都要在教学之前编订出来,以备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开展学习。
第五,关于教师充当的角色问题。职业院校在能力本位教育过程中,没有重视教师作用的问题。教师将不再只注重学生关心的那些表面的、不重要的部分,而是专心于探求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教师为了充任这个新角色,必须是个见闻广博、胸怀豁达的人,在引导知识的探求上具有高明的技能,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探究。在不同时期,教师要扮演教师、友伴、学生等角色。
五、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实践
1.建立市场就业信息库。有利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的需求,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就业市场供应所需的人力,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如果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达到市场需求,势必会减少结构性失业或技术人才缺乏,阻碍整体经济发展等问题,同时可以减少因失业人口增加而造成社会问题。因此,信息库应包含人力需求预测、就业结构预测、教育产出与人力需求平衡以及设计达成教育目标的配合方案四部分。
2.进行能力分析(Competency Analysis)。能力分析主要的目的就是分析一个行业的结构,以便了解从事该职业者工作内容和所应具备的技能、知识及态度,因而学校也以这些技能、知识、态度为主要培养的内容,以便学生将来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3.教学内容的确定。透过能力分析的结果,我们以此为依据,选择那些普遍的、重要的、具有可行性的确定为教学内容。依照研究者的研究和教育实施的经验,大致有两个原则可循:一是透析能力分析的资料,得出的哪些能力适合由学校方面培养。二是职业学校的修业年限为二至四年,大部分时间学生一般都在修基础课程,学习行业课程、技能的时间很有限,因此,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学习最多且有用的东西也便成了教学内容的基本目标。
4.编写行为目标。教学内容必须被写成一些行为目标,以便作为教学的导向及评估的目标。行为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一种,是能力的叙述,由能力分析所得。泰勒首先提出,能力本位教育之所以兴起,多少是受行为目标运动的影响。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若能正确地引进行为目标理论,定会使其课程和教材的实施取得良好的效果。
5.教材的选择和发展。教材的内容制订要与教学目标一致,否则,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失去教材的用途,教材的制订和发展要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自我生存的需要,这样才能达到教和学的目的。所选的教材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因材而定。因此,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材组织法:学科单元法、核心单元法、合科单元法、大单元设计法。
6.计划教学。教学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在教学之前,提前安排和计划,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材,教学要在教育目标的导向下,有策略地进行。首先要考虑如何设计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然后要考虑如何配合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如何才能改变和改进课程与教学方法,如何与能力本位教学精神结合,最后要考虑如何才能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一致。
7.教学实施与评估。能力本位教学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将学习的责任放在学生的身上,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来获得未来职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习惯、理想等。教师的责任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安排学习环境、材料、方法等,给予他们获得成功的动力。在教学评估方面,要分别针对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放在教学之后,而是贯穿于师生教与学之前,教与学之中,教与学之后整个阶段。就教师而言,是为了让教师很好地了解教学相关内容和学生的情况,以便安排教学内容。就学生而言,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了解教学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检测自己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能力。
8.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对课程要充分了解,不断地修正和改革,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变化,透过评估体系,教材的弊端和缺点就会不断显现。因此,要不断充实更新教材,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1]杨传达等.基于高等师范教育“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1,(24).
[2]张全福,张福忠.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基本取向[J].职教论坛,2006,(11).
[3]李进等.推进高职教育重在教育实践——兼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4]张忠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上旬刊),2004,(2).
[5]教育部高教司.职场必须——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场素质培养与训练[M].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