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的丰富性
2013-08-15许丙泉
许丙泉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中文系, 山东 威海 264209)
试论美的丰富性
许丙泉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中文系, 山东 威海 264209)
人们很早就思考“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美学史上也有众多的答案。但现在这依然是美学研究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美的意味非常丰富深刻。美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源于人的本质特性;美引导人们追求理想的生活,体现生命的力量;美是生命快感的升华,给人们全身心的愉悦;美让人们体验人生,感受自我;美是心灵的觉醒,带有神圣的意味。应以高度综合的方法,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理解有机统一的美的整体,体会无限丰富的人生意蕴。
美;美学;综合;丰富性
“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很早就吸引着也困惑着人,人类文明之初就在神话、诗歌中表达着对美的感受。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经过认真的思考,却得出“美是难的”这一结论。它虽然引发无数人的共鸣和认同,但也激励人们去得出一个个新的看法,如“美是理式”、“美是上帝的光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等。但任何一种回答在照亮新思想领域的同时也展示出更多的未知领域。现在美学已是一门蔚为大观的学科,但“美是什么”仍是美学中最基础、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前沿的问题,一个无法回避必须要面对要解答的问题。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美是难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审美的过程也难以用语言描述、表达,常常忘了自己,更忘了语言。所以对于美,不可能从某一个方面用某一个理论来解释清楚,更不可能用一两句话来回答。美是非常丰富、神秘的甚至是神圣的,追问“美是什么”就和追问“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一样,难以回答,又永远吸引人们去思考。所以,我们应放弃“美是……”的回答方式,而应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来解释美,即用综合的观点来理解美。在今天,美学史的发展已为这种综合提供了诸多的条件。下面我们试图综合各种理论,共同汇聚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美的整体,去理解美的奥秘。
一、理想的人生状态
首先,美是人生的一种生存状态。人生在世,有不同的时间历程和存在状态。如睡眠的状态,此时生命继续存在,有呼吸、新陈代谢,但没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当沉入昏沉睡梦中时,其无知无觉甚至无异于死亡。睡梦是人生存所必需的,但人们有时又常常惋惜,为人生有约一半的时间沉入这种无知无觉的状态,不能有清醒的、属于人的正常意识与生活。除了睡梦状态,人生还必须保证生存繁衍,要受本能的驱使去做那些和动物一样的“饮食男女”的事情。为了更好地生存,人们还要想得更多更远,从岩居穴处到高楼大厦,从茹毛饮血到各种美食大餐,从步履维艰到汽车、轮船乃至宇宙飞船等等,人们费尽心机去解决一个个眼前的具体问题,乃至疲于奔命,顾不上喘息。这些是现实生活的状态,受限制、束缚而不自由的状态,不是美的状态。
在审美状态中,人们悦耳悦目,获得身心的自由,体认自我,感悟宇宙人生,度过一段最舒心的时光。美有物质的基础,还有精神的自由。所以美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人生中一段理想的生命历程。当代哲学家特别重视美、艺术的创造。海德格尔认为人的生活在根本上是“诗意的”,他欣赏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上。”[1]46伽达默尔也把艺术创造提升到人特有的生存方式的高度上来。朱光潜追求艺术人生,提醒人们要“慢慢走,欣赏啊”。
二、精神活动的表现
美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如果没有美,那会怎么样?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美,那么我们便要失去自由、自我,失去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变得像奴隶、动物一样,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即人特有的精神自由的生活状态。所以,美是人的特性——精神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那么什么是人的精神呢?即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呢?对于人的生存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曾把自己比作牛虻,要让古希腊人时刻保持警醒,不至于陷入昏沉睡眠的动物状态。柏拉图提出了超出肉体繁殖之上的“精神恋爱”,指出精神的创造能超越肉体的生殖而获得永恒。后来的许多哲学家都探讨了这个问题,并以之作为自己立论的基础。如黑格尔说的“复现自己”,马克思说的“自由自觉的意识活动”,德国哲学家舍勒认为精神即“对象化的能力”,即能把事物作为意识活动的对象,与现实的生活脱离开来,不再受当前物质条件的限制。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的观点,认为人与动物不同,能创造文化的世界。当代美学家苏姗·朗格认为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而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
由上述众多哲学家的理论可知,美源于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即精神活动,也就是对象化的能力。与动物不同,人能把一个事物变成思维的对象,建构一个意义的世界。动物没有这种能力,只是受本能的驱使,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2]57人却能自由思考,展开精神的活动。如对于食物,动物只是在饥饿的驱动下去摄取它,或按照某种本能习性去储存它。而人除了充饥果腹的活动外,还能在不受饥饿驱使的状态下,知道有关食物的知识,知道如何为将来做各种准备,还可以产生无限联想,建构出一个超越现实之上的精神世界。这最后的活动即有审美的成分。我们也常常说在审美中仿佛忘了自己和身边的事物,到另外的世界中,而这个世界即是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
精神是人所特有的意识活动的能力,即对象化的能力。审美是面对现实世界而又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活动自由展开的过程。精神即对象化的实质是一种意识活动能力,它必要发挥出来,所以人必要有审美活动,必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否则人就是不自由的奴隶或动物的状态。
三、美引导精神的创造
美是人不断进行精神探索,创造文化、创造理想的社会人生的诱导机制,吸引、激励人们通过实践去实现理想的生活。人的精神活动使人区别于动物,使人逐渐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精神如何变成现实?人如何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状态?没有什么上帝、救世主和菩萨,人靠自己的精神光芒逐渐照亮文明的天地。但仅有意识中的灵光一现不可能改变现实世界,还必须有能把这精神的光亮固定下来、保留下来,并不断传承积累的能力,才能薪火相传,终于到辉煌灿烂的文明世界。这个能力即实践的能力,于是有了原始的石器用来敲打切割,有了弓箭便有了更强大的力量、更快捷的速度、更锐利的锋芒来帮助捕获野兽,保证生存。人能把精神的成果变为现实的物质存在,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从外在形态上看,即是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所以马克思哲学认为“人是制造并使用工具的动物”,“劳动创造了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也许有人要问,到底是精神决定工具,还是工具决定精神?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从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上来看,是人有精神的能力;从外在表现上来看则是制造和使用工具。二者本为一体,如果没有内在的精神能力,也不会有外在物质实践的表现;同样,如果没有外在的物质实践活动,内在的精神能力也无从变成现实。马克思主张唯物主义,但他并不是机械的唯物决定论。从他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命题中可以看到,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建造”的劳动活动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而“美的规律”即精神活动的产物。
人必须要进行美的创造,进行艺术的、文化的创造。与此同时,人也就是在创造着人类自身。尼采认为人要不断创造,不断超越自己:“人是一种应当被超越的东西。”[3]45儒家经典《大学》中也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话。这新创造的人和世界必定是美的人和世界。
四、生命力量的体现
美的力量源于生命生存繁衍、不断发展的力量。什么力量驱使精神去创造?是欲望,而欲望产生于人的生命需求。人有生存繁衍的本能需求,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的肌体系统便失去平衡,此时产生强烈的要求恢复平衡的心理力量。这种需求表现在肌体组织结构上、神经系统的反应上,也表现在人的情绪情感以及意志行为上。如肌体缺少水分,便会口干舌燥,肌体仿佛干旱的土地一样。情绪紧张焦虑,形成越来越多的心理能量,急于获得水的滋润。这种心理能量或者诉诸现实,成为实际的行动,或者诉诸精神的世界,以压抑、想象、自我安慰等方式得到一定的释放。但精神终究不是物质,如果肌体需要得不到满足,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度缺水导致生命的衰竭,乃至于死亡,不再有什么生命的迹象,也不再有精神的活动。
生命是怎么一回事?人生的意义何在?如何完成生命的历程?人有精神的能力,但如果没有生命的物质载体,精神又在哪里?正如鲁迅先生在《伤逝》中所说:“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美也是如此。甚至有人认为,人类各种高级的精神活动不过是生命进化中获得的技巧,其目的实际上是为了生命的生存。在《自私的基因》中,查德·道金斯认为,生命不过是基因借以传递其自身以求永恒的载体而已,一旦完成繁殖后代的任务,基因得以传递下去,生命的躯壳便被弃之如敝屣。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
生命是崇高伟大的,人的精神凭借生命的力量不断创造,不断传承积累,成为无限丰富的精神世界,改变自己,也改变世界。审美是生命力量的体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就认为人借助生殖超越个体有限性,更追求精神创造的永恒,所以艺术家呕心沥血去创造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4]159朱光潜认为:“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5]17
五、生命快感的升华
美感是快感的升华。生命体欲望的满足获得快感,快感是生命活动的驱动力量,是生存繁衍的奖励机制。饥饿驱动生命有机体去寻找食物,此时生命处于一个活跃的兴奋的状态。当进食时,更有一种口腹之乐,一种消化系统的快感,口、舌、肠、胃等都活跃兴奋起来,分泌腺液,促进摄取食物,消化吸收营养。人有眼、耳、口、鼻、舌、身等感官,都有不同的快感体验,促使肌体趋利避害,保证生存繁衍。人还有运动的四肢以及头颈运动功能的发挥也会让人获得快感。性的快感更是灵敏而强烈。异性身体发出的性信号让人兴奋振作,让人魂不守舍。性的快感更让人不能自已,达到性高潮时获得的强烈快感仿佛生命的重生,也仿佛死亡的降临。性的快感也来自最强烈的本能欲望,驱使生命去传宗接代,去超越个体的有限性而延续种群的永恒。个体成长、成熟、老去,但种群永恒,生命永恒。性快感是生命繁衍的奖赏。所以性是新生也是死亡,性快感包含了生的快感也包含死亡的快感,让生命处于生死的关键时刻,是生也是死,更是生命的永恒,是亘古的生命进化过程中最杰出的创造。人是地球上生命进化的最高形式,也是所有生命中性特征最明显的,有最强烈的性快感的动物。生命生存繁衍的快感,是动物性肉体的感受,而美感是人的精神的感受,二者有本质的不同。但我们又看到,精神性的美感的内容多来自动物性的肉体快感。快感“升华”为美感。
其实,这“升华”正是从肉体的快感到精神的美感的过程。通过“自由自觉的意识活动”,即通过“对象化”的过程,意识到自身的肌体状态的快感体验,使之成为意识活动的“对象”,成为精神观照、思维的对象,并因其“自由自觉”的特性,而使这快感不再局限于肉体感官,不再局限于现实的生存状态;而是超越具体感官,获得生命的整体的感受;超越当下现实个体,而有社会人生、历史文化的内涵。我们欣赏美,大多数情况是在观照生命的快感体验。如春天阳光明媚,百花争艳,身处其间,各种感官的快感都被引发出来,成为精神活动的对象,同时也是动力,推动着审美活动的发展。如眼睛感受明亮五彩的颜色,耳畔听到鸟儿的婉转鸣唱,鼻子嗅到花朵的芬芳的气息,柔嫩的枝条、叶片让人感到温柔光洁。这一切让身体的各种感官、机能都活跃起来,不禁要深呼吸,张开嘴巴,让新鲜的气息进入体内。欣赏春天的美,如万象更新一样浑身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最让人动心的、最美的还是人,在一些民歌中,往往把爱人的美和自然界中最引起感官快感的事物联系起来,如“你的脸儿红又圆呀,好像那苹果到秋天”,这自然是“秀色可餐”,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水果引发食欲,引发生命的活力和内心的欢喜。在这首歌中还有“你的眉毛细又长,好像那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呀,好像那秋波一模样”,更是把大自然中许多与人最相似的美丽汇集到女性的身上,引发无限丰富的快感体验。
六、全身心的愉悦
快感是生命有机体活动的驱动力,促使生命有机体去获得更多的快感,直到肌体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快感逐渐消退,才停止肌体行动。此时不仅是某种感官获得快感,整个生命有机体的机能也都活跃起来。如饥饿时要吃东西,获得口腹之乐,同时解除了饥饿的紧张、焦虑和痛苦。吃饱之后,仿佛浑身都充满了活力,有无穷的力量似的;有机体的各个功能器官都恢复了活力,耳聪目明,嗅觉敏锐,四肢有力,头脑也特别清醒活跃。再如冬天在野外受冷,浑身打哆嗦,这时如果有一堆火,把手伸出来烤一烤,不只是手不再受冻感到舒服,而且浑身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仿佛都暖和了。其实这个过程并不只是“仿佛”,而是确确实实浑身都温暖了。因为通过血液的循环,烤火所获得的热量被带到了全身。
生命有机体是一个整体,各部分都互联互通,彼此互相影响。往往一个感官的感受会传递到全身,影响到人的全身,也影响人的情绪以及精神状态。同样,在审美中,美常常引发全身心的愉悦。在文学中有“通感”的修辞手法,就是把各种感官体验联系到一起,彼此互相生发,引起丰富多样的美感,以至获得全身心的轻松、自由和振奋。如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的描绘:“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嗅觉快感与听觉快感联系起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视觉快感与听觉快感联系起来。朱自清散文《威尼斯》中也有这样迷人的句子:唱夜曲的歌女们“微微摇摆在红绿灯球下,颤动着酽酽的歌喉”,把听觉快感与味觉快感联系起来。在审美中理解意义,展开联想、想象的时候,同时会连带着产生其他感官乃至全身心的快感体验,所以审美让人体验到极大的轻松、自由、愉悦与振奋等。
七、对人生的体验
美带给我们各种愉悦的生存体验,更让我们体验生存本身,追求人生的最高意义。
各种各样的生命快感满足有机体的需要,保证生命的个体生存和种群繁衍。在美感体验中,种种精神的愉悦让人们体验人生、感悟存在的意义。平常我们说某人想入非非时好用这样的语言:“光想好事”、“光做美梦”。生命生生不已,而在自由的审美活动中,一种快感经验可以联系到更多的快感经验,联系到种种人生的经历,产生许多关于“好事”、“美梦”的想象。美感过程就是如此运动不已,让人感受当下,体验人生。许多诗人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感受,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
在美感中,各种各样的愉悦感受把人的精神活动引向哪里去?心理活动的结果是什么呢?和生命有机体的快感活动促进生命的存在和永恒一样,美感的发展也由简单的具体的愉悦体验引出更多更丰富更深刻的意义,无限丰富深刻的意义又共同指向最高的精神境界。所谓“此中有真意”,“真意”即美感中精神活动的结果,超越具体的现实,达到对最高意义的体悟。
正因为这个过程,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美是人们窥见了“理式”,欧洲中世纪的普罗丁认为“美是上帝的光辉”,康德、席勒则把美与人的“自由”联系起来,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马克思认为美与“观照自身”有关等。中国诗人则有这样关于宇宙人生的认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这些其实都是在说明一回事,即美感的多样统一性,统一于审美主体对最高意义的感悟。
八、美是自我的创造
美是一种富有创造性、表现出自我个性的复杂心理过程。感悟是美学中常提到的概念,是审美体验中一个微妙的心理过程。感悟即感性直观中把握住了现象后面的深层道理。与此相近的另一个概念是“直觉”,朱光潜先生称审美是“形象的直觉”。“直觉”即是不通过具体的概念、推理过程,只是通过观照形象而直接获得对深层道理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心理机能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个无限活跃、自由生发,逐渐丰富深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甚至精神分析学所说的“潜意识”的成分都被引发出来,所以那最美的事物可以“美得像梦一样”。
美感的过程是自由的,仿佛沉入到另一个世界中,其实这个世界是自己所特有的精神世界,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这个在“另一个世界”中的迷醉是自发的和自由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组织系统。自组织系统的发展规律正可用来解释美感的“神奇与神秘”。自组织系统是相对独立的,而审美是精神自由的王国。自组织系统是异常复杂的,所以美才常常让人觉得“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自组织系统的发展常常由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所引领,所以面对同样盛开的鲜花,可能会“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也可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可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也可能来自外在审美对象,所以才有牡丹的富贵、荷花的清廉、菊花的野逸、梅花的坚贞、樱花的烂漫等等。自组织系统的演化发展不是匀速的,常常出现质的飞跃,达到新的更高级的存在状态,而审美中也常常豁然开朗,精神为之一振,洞悉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奥秘:“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此精力弥满之后,他终于一旦豁然贯通唯一的涵盖一切的学问,以美为对象的学问。”[6]242
在审美中体验自我,精神获得极大的自由,浮想联翩。此过程微妙神奇,难以言传。“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一番“净化”后,常常提升精神境界,创造出新的自我。
九、美是自我的确证
美是心灵的觉醒,自我的确证。在审美状态中,人们用自由自觉的意识来观照对象,内心泛起种种思绪。通过审美,人从与环境同一的动物状态中摆脱出来,开始观照、审视、欣赏这对象。所以罗丹才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有人认为美是心灵的觉醒。
那么发现、觉醒到什么呢?是外在的客观对象?如果仅仅是外在对象,那也就没有什么发现、觉醒的必要。而审美实际上是饱含着主观色彩的,是审美者创造出的一个精神世界,且具有唯一性,因人,因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所谓“万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么从所创造出来的、所欣赏到的这个美的世界是什么呢?从前面所述我们可知道,这个世界和肌体快感有关,而肌体快感都源于自己的感觉、经验,这个世界还充满了许多心理活动的因素,如感知、情感、记忆、想象、理解等。而这些都源于个体的气质禀赋、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修养等。面对同一个对象,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因为人的这些方面的特点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人生始终是独特的、唯一的。
审美是观赏外在对象,更是观赏、品味自己的快感经验、心理特点等。可以说,审美是自我的确证,也就是说审美是发现、观照自我的存在,而且这个自我又是唯一的、独特的。所以审美是个性的表现,是自我的独特精神世界的建造。也可以说,审美是自我心理能量的宣泄,是自我精神花朵的绽放。
十、美的神圣意味
美具有神圣的意味。在自然界中,鲜花的绽放是植物有机体把最美的形象展现出来,又蕴含着生存繁衍的重大意义,要开花,要散发芬芳,要招蜂引蝶,要传粉授粉,要结出果实。动物色相音声的种种精彩表现是,展现自身的生命活力乃至生存的技能技巧,吸引异性,繁衍更优秀的后代。
人的审美也是如此,意义重大,崇高神圣。审美是生命机能以及精神机能的极大自由、活跃,是个体能量的极大释放,是最大的发现、觉醒,同时也是最大的创造。创造出什么呢?审美成就艺术人生,在《谈美》中,朱光潜先生认为“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以审美的方式来展开人生。“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5]4
美是生命的创造、精神的光彩。人生的特性是精神活动,必要闪烁精神的光芒,生生不息,自觉追求永恒的存在。人类个体难免衰朽,精神创造却能薪火相传,逐渐光辉灿烂。莎士比亚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美源于人类本性,是神奇的、神秘的,更是神圣的。中国先哲说:“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与?”[7]2人必要有美的创造,必要“赞天地之化育”(《中庸》)。
以上我们从诸多角度和层次对美进行了分析,还需要把各种不同的理论综合起来,共同汇聚成丰富深刻的美的整体。美是一段人生历程,是一种理想的人类生存状态;美是生命活动的表现,是精神的闪耀和创造;美源于现实的快感,蕴含个性特征,追求神秘、神圣、永恒的意义;在审美中,“相看两不厌”,忘我又真正获得了自我,自我与世界融合无间,在美妙神奇的心理体验过程中不断开拓和创造新的精神世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当我们再回顾以上的文字时,不禁还是想到了陶渊明的这句名言,觉得对于美的解释还是简单、粗糙的,还要不断去研究探讨。这需要我们用综合的方法进一步丰富对美的认识,也需要我们在哲学、心理学以及各种专门科学的领域对美做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1]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黄明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朱光潜.谈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7]戚良德.文心雕龙校注通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On Richness of Beauty
XU Bing-quan(Chinese Department,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Weihai264209,China)
People began to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of“what the beauty is”in early times, and got many different answers i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But to this day,to answer this question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fficult.The essence of beauty is very rich and profound.Originated from the nature of human essence,beauty is a kind of living state of human beings.Guiding people to seek ideal future,beauty embodies the power of life.Beauty is the sublime of living pleasure,bringing wholehearted cheerfulness to man.Beauty leads man to experience life and to feel the ego in oneself.And beauty represents the awakening of the soul with sacred implications.Highly integrated approaches should be applied to comprehend the organic unity of beauty from every perspective and level so as to taste the limitless rich connotation of life.
beauty;aesthetics;integration;richness
1672-2035(2013)06-0031-06
B83-0
A
2013-05-10
许丙泉(1970-),男,山东泰安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讲师,博士。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研基金资助项目(B201334)
【责任编辑 张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