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思政课《概论》课程改革
2013-08-15李晓蓓
李晓蓓
(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一、课程来源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和全国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于2006年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之后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教育部关于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精神,于2008年又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旨在使当代大学生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二、课改原因
(一)课程状况
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本科的课程设置为四门,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科的课程设置为两门,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高职类专科学院,所开设的思政课为后两门,《思修》课在大一学习,《概论》课在大二学习,均为必修基础课,比起本科少学了两门政治课程,对《概论》课的教学影响还是很大的。
《概论》课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一为毛泽东思想,这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均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实践中总结而来,而学生与之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专科类学校不予学习,反之要学习在这两门课基础上形成的《概论》课,这形同于建空中楼阁,加之理论性又很强,学生学习的困难性可想而知。
(二)教学状况
首先,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迟到、睡觉、缺席的状况令人堪忧;其次,教学内容缺少吸引力,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讲清楚,难免有生涩与枯燥的地方,使学生容易对所讲授内容产生抵触与逆反心理。最后,教学形式相对保守,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易倦怠。
(三)学生状况
专科类高职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好,均为高考二本录取线甚至三本录取线分数以下的学生,他们的成绩相对不太理想,学习习惯不好,惰性大,积极性也不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更是薄弱,此种情况下去学习《概论》课枯燥冗长的理论知识,可想而知其状态定然不佳。再加之对高职类学院学生的定位,即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论断,也使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训,对思政课的态度自然更倦怠。
三、改革措施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也致力于在《概论》课的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活跃思维,使其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该课程学习中有所收获,知识和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增强。现将在《概论》课教学中的改革与尝试总结如下:
(一)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补充相关知识,使学生更深层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近代实际的接合,而交通学院的学生多为理科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自然不多,可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首先,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内容的需求讲解相关背景知识,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讲解可穿插民主革命时期的战争实例,以便学生理解;其次,可使用多媒体展演《概论》课理论形成的相关历史知识,如2011年建党70周年的央视大型纪录片《旗帜》就全面回顾总结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伟业,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和成功经验,非常适合教学使用,教师可视教学内容选择相关视频;最后,教师可布置课后查阅资料才可完成的作业,相关书籍、文献、网络资料均可。总之,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学生对该课程背景知识的了解,使其对理论的理解具体化、饱满化。
(二)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基于《概论》课理论性强的特征,设计多种与课程相关的活动课,内容围绕学生必须参与其中进行策划,不仅锻炼了学生,使其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搜寻资料能力、自信心等均有所增强,还使理论内容印在学生心里,达到教育春风化雨的效果,其形式的多样性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进行毛泽东诗词背诵比赛,通过制定规则组织学生来进行此次活动,使其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知识,增加了人文素养。在学期初期,由教师选择有历史背景又有文学欣赏价值的毛泽东诗词十余首打印分发给学生,要求课下理解背诵。学期末,以活动课的形式组织诗词背诵比赛,并给出相应分数,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选择内容合适的章节进行演讲比赛,如讲解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内容中的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时,即可举行。让学生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题,自己课下查阅资料、写演讲稿并背诵熟练,由教师在课上组织此活动。每一个学生演讲前先提交按老师规定打印好的演讲稿,做到脱稿演讲,演讲稿与演讲过程均记一定分数,既培养学生写文章的条理性,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进行对教学内容整合的PPT制作展示活动,此活动由学生分组来完成。先由教师布置相关章节内容,然后在小组内把此章节内容进行提炼与概括,最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在课堂上对PPT进行展示与讲解,并给出小组得分。这使学生既把握了理论内容,又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间的协作、团队意识。
除此之外,还可进行与课程有关的专题讲座、学生的调查汇报、唱红歌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及自信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
(三)改变传统考核学生的方法,让学生重在参与
《概论》课程为高校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考核方法为学期性学习,学期末进行闭卷考试,辅以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但比重相对较低,最终还是以闭卷考试的成绩为主。这样的考核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如会导致在平时学习中缺乏积极性,理论学习的内容过于枯燥,没有学习兴趣等等。我们采取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评占40%的改革考核方法,平时成绩的60%反映活动课和自学情况,教师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2-4次活动课,结束时给出分数,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将应当掌握的知识及时掌握,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知识的把握和能力的形成。期末考评的40%可采取如小论文、知识竞赛、文献解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学生既好操控,又有参与的热情。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卢诚.高校“思政”新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