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昭日月——学习《习仲勋文集》有感
2013-08-15郑林华
郑林华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北京 100080)
为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根据中央统一安排,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负责编辑《习仲勋文集》(以下简称《文集》),该书近日已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文集》分为上、下两卷,收录了习仲勋自1940年至2002年的讲话、报告、文章、批示、电报、书信等文稿共计210篇。上卷收录了1940年1月习仲勋担任中共关中地委书记后至1980年10月主政广东时期的文稿94篇,其中民主革命时期22篇,新中国成立后到主政广东前34篇,主政广东期间38篇;下卷收录了1981年8月习仲勋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后至2002年5月逝世前的文稿116篇。《文集》中有77篇文稿选自作者生前审定出版的《习仲勋文选》,其余133篇是新收录的,且多数为首次公开发表。《文集》篇幅厚重,达93万余字,内涵丰富,内容涵括政治、经济、军事、统战、外事、司法、群团、宣传、文艺、人物纪念、历史回忆,等等,对于研究习仲勋的生平和思想,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文集》历史地再现了习仲勋为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生动地再现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风范。在学习《文集》的过程中,对于习仲勋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我们有以下几点强烈感受。
一、大力推进各项改革事业
1978年至1980年,习仲勋在主政广东期间,率先请求中央允许广东利用人文地缘优势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得以在改革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作为实干家和拓荒者,习仲勋团结带领广东省党政一班人,在没有既成经验的情况下杀出一条血路,创办了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国门初开之际,他先后率团访问澳大利亚和美国,并到香港、澳门等地参观访问,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习仲勋在主政广东的两年零八个月中,以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气魄,大刀阔斧开展各项工作,开拓创新,只争朝夕,将广东建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和排头兵。习仲勋为广东改革开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文集》中都有切实反映。
1980年11月,习仲勋重返中央工作;1981年6月,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9月,又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负责中央书记处的日常工作。他参与了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的研究、制定,处理了许多重大和复杂疑难问题。在拨乱反正,推动组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精简机构,加强省级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倾注大量心血。他长期致力于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并加强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建设,加强港、澳、台、侨工作,克服“左”的思想对这些工作的影响和束缚,着力推动各个领域改革,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只要看看《文集》下卷中这些文稿的题目,就能感受到习仲勋对各项改革事业的热忱:《关于工会机构改革和今后工会工作的几点意见》、《用改革的精神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为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贡献力量》、《克服“左”的思想影响,开创侨务工作新局面》、《发扬五四光荣传统,做最富有创造精神的新一代》、《努力开创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新局面》、《努力开创藏学研究的新局面》。下面仅举数例以见习仲勋着力推进各项改革事业之一斑。
1981年12月26日,新华社一个刊物刊载《“大锅饭”带来的悲剧——〈创业史〉中梁生宝的生活原型王家斌由富变穷记》。该文反映:解放后,王家斌带领村民组织互助组、初级社,粮食产量和收入大幅度提高。但自1964年“四清”运动后,王家斌所在的村子粮食产量和收入逐年减少,王家斌成为全村生活最困难的一户,几乎到了要讨饭的地步。记者采访了王家斌及当年互助组成员,他们认为,造成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生产队长期吃“大锅饭”。王家斌曾向当地县委领导请求包干到户并获得批准,却未得到生产队干部的支持。王家斌说,如果生产队再继续吃“大锅饭”,明年春荒时将有更多农户发生生活困难。看到这个材料后,习仲勋批示:“这不是一个人的经历和遭遇,而是‘左’的错误所造成的恶果。请文瑞同志亲访一次,不是当作一个人去访,而是向他请教,看当前像这些地区的生产和经济采取什么办法才能搞上去。这是个大政策问题,似有必要在省委常委会上认真讨论一下。”(《文集》第714页)习仲勋通过一个典型人物敏锐地意识到农村的经济政策必须改变,就是要支持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7月2日,新华社一个刊物刊载的一篇文章反映:一美籍华人提出由美国“东北同乡会”出资,在沈阳中山公园修建孙中山铜像,以此吸引华侨参观,也有利于和平统一大业。辽宁省侨联为此请示国务院侨办,囿于“左”的思想的束缚,以及对美国“东北同乡会”持怀疑态度,侨办没有答复,因此辽宁省侨联也无法答复那个美籍华人,感到为难。7月4日,习仲勋看到这篇文章后作出批示:“复印送侨办廖晖同志注意,请让侨办同志都看看议议,形势在变化,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我们无时无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请你们放眼世界,站高看远,动脑子,想大事,议办法。要能跟上客观形势,适应形势的发展,否则就会多犯错误(犯错误是允许的,但不可多犯带政策性的错误)。建议你们在整党中当作当务之急来解决,这样才会开创新局面。”(《文集》第883页)习仲勋正是因为思想解放,视野开阔,才能高瞻远瞩,推动侨务工作改革创新。
1986年1月7日,新华社一个刊物刊文反映,湖南省衡阳市采取八条办法有效安置机关超编人员:(一)充实公检法部门;(二)加强区、乡、镇的力量;(三)安排到新建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做行政事务工作;(四)充实基层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五)补充加强经济监督部门;(六)兴办第三产业;(七)动员师范毕业的机关干部回教育战线;(八)及时办理离退休手续。翌日,习仲勋看到该文后,立即作为精简机构的有益经验加以批示:“衡阳市安置机关超编人员的八条办法值得参考。他们‘消肿’工作也做得好,见了成效。这就启示我们,精简工作,先从地市县抓起,可能会见真的实效。原因之一是精简下来的人员容易安排。但又得另采取一条措施,就是党政群的各级编制又须定编定员,制定带法规性的编制方案,以免上下互相掣肘。就是中央各部门不要把下级党政的手脚捆死,放权给下面,让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安排自己的机构和人员、更不要要求上下对口,或者没有对口机构,就不拨发应得的经费来卡下面。这是一种极不可取的错误做法,但又长期沿行。在今后精简工作中,首先改革这种陈规陋习。在这方面不好的规定和做法还有许多,一搞精简都会涉及到,可先将材料收集整理一下,以便讨论时参考。”(《文集》第1037-1038页)
随着拨乱反正、落实各项政策等主要工作的完成,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长足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被切实提上议事日程。习仲勋积极支持这项工作。1986年9月1日,习仲勋就《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议(征求意见稿)》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我们中央的同志认为,自党的十二大以后的四年来,我国经济、政治形势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全面改革的逐步展开。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教育等体制改革正顺利发展,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又提上重要日程。”(《文集》第1088页)同年11月6日,习仲勋又在全国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扩大)会议上强调:“我们实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志们学习了邓小平同志《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重要文章没有?这是指导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要求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旧的观念不适应了,要改变才能顺乎潮流。”(《文集》第1123-1124页)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历时一年起草的《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终告完成,并提交十二届七中全会讨论。1987年10月18日,习仲勋在十二届七中全会预备会中委第九组讨论这个总体设想时发言指出:“政治体制改革非搞不可。政治体制不改,经济体制改革也要受阻。《设想》要写成熟的,成熟一条,写一条,不成熟的不要写。”(《文集》第1189页)随后召开的十二届七中全会讨论并原则同意这个总体设想,决定将其主要内容写入十三大报告。
二、时刻牵挂维护群众利益
毛泽东称赞习仲勋“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时刻牵挂群众冷暖,始终维护群众利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密切联系群众,永不脱离群众,这是习仲勋可贵品质。从《文集》反映的一些“小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1983年4月10日,习仲勋路经一个部队大院时,看到驻地附近农田被行人踩出一条便道,就当场指出:“为了省自己一脚之力,践踏大片农田,糟蹋庄稼,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给农业造成了损失,也影响军民、工农关系,请不要践踏农民的一寸农田。”(《文集》第798页)该部随即予以纠正。同年4月26日,新华社某刊物反映部分省市幼儿园、托儿所对保育员教育不够,管理不严,导致不断发生体罚、摧残幼儿现象,甚至造成幼儿死亡伤残等情况。翌日,习仲勋当即作出批示:“请妇联张帼英同志派人协同卫生部妇幼司把此件所反映的问题一个一个地查清核实,作严肃处理。说句老实话,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务必在整党中逐步彻底解决。”(《文集》第855页)同年11月28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载了题为《武汉硚口区有二十多位老人遭受子女虐待,法院干部奚后如建议各方关注老人晚年生活》的文章。翌日,习仲勋立即批示:“在社会主义国家欣欣向荣的今天,竟出现这种不道德无法纪的行为,是不能允许的,有关部门对此要予以关注。否则,经济越发展,人民生活越有改善,但不注意政治思想工作,特别是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有些人都想自己的事,甚至连父母都不顾,并与之争利,这是一股坏社会风气,务使不要扩大。”(《文集》第937页)
要维护群众利益,就必须坚决制止和处理那些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不正之风。习仲勋对此始终态度坚决。1985年6月4日,习仲勋看到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一份材料后,义愤填膺。该材料反映:当年4月以来,湖南省某协会、长沙市总工会某办公室各自组织360多个厂长、经理、厂矿企业的工会负责人及一部分经济管理干部,分批到深圳举办企业管理学习班和人力资源开发研讨班。一些不该去和可以不去的人员以学习之名,行旅游参观之实。某矿在领导交叉去深圳学习期间,发生了井下工伤死亡事故。该矿党委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打不开工作局面,却在基建投资中拨款兴建较宽敞的矿长楼,导致干部群众意见很大。习仲勋当即批示:“这是一股不正之风,群众极为不满,请省委定个办法,不准擅自动用公款参观游览,务必令行禁止。”(《文集》第978页)随后湖南省委办公厅报告:湖南省委整党工作指导小组已作调查,所反映的问题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经湖南省委同意,湖南省政府、省纪委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去深圳人员的补充通知》;另外,帮助该矿认真整党,抓好生产,停建该矿矿长楼。
1986年1月17日,中纪委信访室的信访简报刊载了《用“连坐”法搞计划生育群众遭殃》一文。该文指出,山东省枣庄市苍山县下村乡用“五连”(一家违反规定,五门亲戚“连坐”)和“量百米”(从违反规定者家门口向周围量百米,百米内每户均交罚款)的办法搞计划生育,不少农户家产被抄,家人遭到殴打、关押。习仲勋看到这份简报后当即给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王伟写信:“王伟同志:送上中纪委‘信访简报’第十七期,请阅。这份简报中反映山东省苍山县农村干部用‘连坐’法搞计划生育的情况,真是骇人听闻,如果属实,必须立即纠正,并对那些明火执仗,抄家劫舍,打骂群众的干部予以严肃处理,直至绳之以法。因为他们的这种粗暴蛮横的做法,恰恰说明他们不是在搞什么计划生育,而是实实在在地破坏了计划生育,破坏了党和政府同广大群众的鱼水关系。这难道还不明显吗?希望计生委狠抓一下这方面的问题,以有利于计划生育的顺利进行。并请查询一下,其他地区有无类似情况。”(《文集》第1040页)
三、始终坚持倡导实事求是
习仲勋一生没有犯“左”的错误,始终坚持并倡导实事求是,他在陕北土改期间给毛泽东连发三封反“左”电报的故事家喻户晓。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个政治家,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实事求是,是习仲勋一生的做人原则,也是贯穿《文集》的一根红线。
1978年10月5日,习仲勋在广州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讲话,大力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号召要打破思想僵化,敢于实事求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把毛主席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恢复了。但要做到实事求是,并不是那么容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林彪、‘四人帮’设了许多禁区,搞了不少迷信,把人们的头脑都禁锢起来,这就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口号。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挣脱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种种精神囚笼,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要尊重唯物论、辩证法。当前正在进行的关于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意义十分重大。……毛主席思想最伟大的,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字。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毛主席之所以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就是靠这个。只要我们真正敢于实事求是,能够实事求是,也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思想就没有束缚,就解放,就不至于僵化。”(《文集》第403-405页)
1979年2月,在与肇庆市的基层干部座谈时,他又大声疾呼:“我们要打掉‘恐右病’,坚持实事求是,不要像过去那样整天搞所谓‘阶级斗争为纲’。”(《文集》第473页)同年8月11日,习仲勋又在广东省工业交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上继续倡导实事求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四个现代化为中心,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再也不能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安于当外行。”(《文集》第536-537页)
对于宣传工作,曾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习仲勋也提倡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1981年12月30日,北京日报社一个刊物刊载了《先进人物招架不住一窝蜂式的采访》一文,习仲勋阅后写了近300字的批示:“对一个先进人物,采取‘招架不住’‘一窝蜂’式的采访,相继不断地拍电视,拍影片,拍照片,使许多职工当‘群众演员’,兴师动众,使职工群众不满,厂方接待单位应接不暇,影响生产;又使先进人物负担过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也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这也是一股不正之风。回顾以往历史,常因这种情况毁掉一些劳模和先进人物。联系到近来欢迎女排和一些不必要的茶话会,接见照相等,把耀邦同志一九八一年新年茶话会上‘一杯清茶代酒’的好风气又忘得一干二净了。似应由中宣部拟订几条,通知全党注意这个问题,正确对待宣传工作,提倡实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宣传,不搞形式主义,要讲究宣传教育效果,树立起一个好的风气。”(《文集》第733页)
1984年12月,中办秘书局在一份简报中讲到,北京市委办公厅一位同志对《北京简讯》有意见,认为反映的动态性东西很不够,很多内容一到领导那里就卡住了。该同志建议北京市委应该“快、新、准、高”地向中央反映情况。习仲勋看到这份简报后当即批示:“向中央反映情况则一定实事求是,既要报喜,又要报忧,既要登成功的经验,又要登失败的教训,既要反映正面的意见,又要反映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使领导同志全面了解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文集》第938页)
实事求是的另一面就是反对形式主义。文山会海是形式主义的集中体现。1985年1月14日,习仲勋在中南海怀仁堂郑重提出要认真解决文山会海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的提高,会使我们的同志陷入文山会海之中,不能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能抓好大事。长此下去是非常危险的。……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央机关能不能起模范作用。中央机关要带头精简文件、会议,凡是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如果光靠发文件、开会来指导工作,就会流于文牍主义、形式主义。这种风气传到下面去,就会上行下效,如法炮制,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就是这个意思。结果反而使中央的精神不能很好地贯彻下去。文件发得太多,会议开得太多,形成倾盆大雨,就要成灾。这就叫做物极必反。本来是一件好事,也会走到反面,成为群众不赞成的事。”(《文集》第945-946页)
1987年2月16日至20日,习仲勋视察珠海经济特区,在听取珠海市委书记、市长梁广大的工作汇报后强调:“做事情就是要从具体情况出发,经济上不能搞高指标,不能由上面定指标,还是让下面自己提。不仅中央对省应该这样要求,省对县也应该这样要求。各个县的条件不一样,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定。小平同志就讲过这个问题,这就叫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个主要原则,必须坚持。我们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也必须坚持这个原则。有一分好就说一分好,有一分坏就说一分坏,要叫人敢讲实话,敢从实际出发。”“有事情可以摆到桌面上来嘛,没有关系,你可以批评,我可以反批评,说道理,谁的话对,真理在谁那里,我就听谁的,并不是你这个人物大,你有权,我就听你的。要鼓励人们敢讲真话。这也是个党性问题。讲党性,最根本的是坚持实事求是,切忌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看人做事要公道正派,光明正大嘛!”(《文集》第1147、1149 页)
1988年10月10日,新华社某刊物刊载了《河南省今年粮食产量有多少?——对一些上报数字的调查与分析》,该文指出,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发现河南各地存在夏粮多报、秋粮少报现象。原因主要有:(一)受责任目标左右,为了完成夏粮“目标”,不得不加点虚数。(二)今年河南有些县级班子换届,刚上任为了面子,硬撑着报产量。(三)秋季大家普遍吵着受灾减产,趁机少报,既可弥补夏粮虚数,又不丢人。(四)市场粮价一涨再涨,粮食不好收购,报秋粮减产一是想减少定购任务,二是想向上边要救济。习仲勋当天看到这个材料后即批示:“说假话的风气一定要治一治才好,不然会坏大事。”(《文集》第1226页)
1992年10月12日,习仲勋为《改革开放在广东——先走一步的实践与思考》一书作序,以自己主政广东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再次倡导实事求是:“广东的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克服了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困难,并且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批评建议,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使广东这个综合改革试验区日益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像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南方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广东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求实精神,实践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再次证明了这条路线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实事求是。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就会从似乎困难重重当中找到战胜困难的办法和力量。”(《文集》第1313页)
总之,《文集》闪耀着习仲勋的品格和思想光辉,他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公道正派,顾全大局,爱护干部,关心青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平易近人,关心群众,实事求是,严于律己,坚持原则,立场坚定,思想解放,锐意革新,他的高尚品格和深刻思想,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