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维护:有利润才有出路
2013-08-15张书儒
■文/张书儒
商业的本质就是追逐利润,不管是企业,还是经销商,只有获得利润,才能有出路、有发展前景。对企业来说,只有与经销商结为一体,将双方的利益捆绑,才能建立牢固的关系,进而从感情层面培养其认同感、忠诚度,使之成为能与企业携手共进的合作伙伴。
渠道建设亟须精细化
“以销定产”是现代化工业生产最为理想的状态。但就陶瓷卫浴行业而言,数以万计的生产企业和数以百万计的经销商群体,决定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只要有新的企业进入行业,就必然有老的企业要出局。
但谁又愿意主动或被动地成为出局者呢?所以,陶瓷卫浴企业都在不断地进行产品完善、管理升级、渠道变革。由于行业的低关注度、耐用、同质化等特点,陶卫企业最大的竞争集中在了渠道上。
近年来,很多陶瓷卫浴企业管理层见人就说这样一句话:“现在生意真是越来越难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陶卫行业已经走过了卖方市场时代,而一些当年赶上“好时候”的企业现在却念念不忘。
现在,很多企业在渠道建设过程中都是随波逐流,不管是参展,还是参加其他招商活动,都采取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认为得不到好的结果是运气不好,是展会质量太差。但他们却没有仔细想过,社会在进步,行业在发展,市场需求一直有增无减,为什么自己的销售量上不去?同样,整个行业的经销商数量也大幅增长,为什么自己的经销商数量却不能成正比提高呢?
笔者在和很多陶卫企业管理层人士的聊天中,能够感觉到大多数人对于渠道的理解很模糊,只是简单地认为红星美凯龙、百安居等连锁卖场才叫渠道。其实就陶瓷卫浴行业来说,营销渠道就是商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的具体通道或路径,所以说,不管是箭牌的经销商代理模式,还是恒洁以前的分公司直营模式,或者九牧卫浴的总代分销模式,都是销售渠道的一种外在体现。
在陶卫行业,由于消费者对企业的了解几乎为零,他们所能感知的所有信息基本全部来自终端,因此,企业在进行渠道建设和维护时,应更加精细化,让经销商有钱可赚,从而保持渠道稳定,增强市场竞争力。
无利润 厂商矛盾不可调和
绝大多数陶卫经销商都属于中小型,他们对于市场风险的防范和抵御能力较差。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尤其是在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经销商的压力和痛苦相对于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
要解决这些问题,经销商除了自身努力外,更多地将期望寄托于企业,以便能够从优惠的政策和给力的营销策略中获得支持。但事实上,企业的政策和策略调整往往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即使调整了,也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支撑不住的情况下,更多的经销商只能用最低端的市场竞争方式——价格战来求得一点市场份额,然后再向厂家施压,要求降价,给予更多的补助。只有这样,才能盘活流量,获得些许利润。
以上做法,无疑使厂商双方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企业不可能一直满足经销商这种不合市场规则的要求,经销商则会因不能得到损失的利润而对企业产生怨言,企业自然也不可能喜欢这样的经销商,时间一久,双方互相不满,最终只能分道扬镳。
有利润才有出路
那么,因利润问题而陷入恶性循环的企业和经销商出路在哪里呢?其实归根到底,答案只有两个字:“利润”。企业和经销商必须理清合作关系,遵守合作规则,进行通力合作,向市场要利润。只有有了足够的利润,厂商双方才能有发展前途,才能关系融洽、合作愉快。
大多数经销商都在经营一家或多家门店,其利润大多直接来自于门店零售。做好零售无外乎两点:一是到店率,二是成交率。要在这两点上有所突破,仅靠经销商的力量是不够的。要解决到店率,就得延伸渠道,如小区推广、卖场拦截、家装合作、工程跟踪、分销组建……每一样都要遵循成套的体系和方法进行,这就需要企业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手法来促使经销商由“坐商”变为“行商”,主动出门来招揽生意。要解决成交率的问题,就要对店面营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揣摩客户心理、统一销售话术、提升营销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这种培训,对于个体经销商而言是一项高成本的工作,因此,只能依靠企业来提供。
由此看来,经销商在某种程度上其实相当于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财富就是拥有一批专业的、优秀的人才,所以,为了更好地合作共赢,企业应主动将提升经销商综合水平纳入内部管理体系,促进厂商一体化,从而让经销商有能力盈利,同时给企业带来利润。只有这样,企业和经销商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