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经济的相关开发
2013-08-15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公共文艺教研室王敬华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公共文艺教研室 王敬华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实物、工具、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器具和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从这两种概念中可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以及它的范围的界定是基本上一致的,都包含了口头传统、民俗礼仪活动、传统手工、表演艺术以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等内容。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级别分类可以自上级到下级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五个等级。根据世界以及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概念的界定,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以下五类:(1)口头传统与表述,主要包括诗歌、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流传的谣谚等;(2)表演艺术,包括肢体语言、戏剧、音乐和歌舞的表现形式,尤其是民间流行的传统的音乐、戏剧和舞蹈等;(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活动,包括一些民族性的或地域性的重要礼节、节日的庆典活动以及一些地方传统风俗等;(4)传统手工工艺,主要是那些世代相传的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风格的传统手工艺术,比如生产工艺或制作工艺等;(5)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主要是对于大自然的观念,包括一些农业知识、医药知识以及一些治疗方法等。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具有无形性、活态行和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主要指的是其从形式上看是一种无形的、非物质的遗产,它没有物质载体,不会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往往是通过人的动态活动来展现非物质文化,比如故事、神话、诗歌的口头传说是一种动态的,音乐、戏剧、舞蹈的演出同样也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性贯穿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个存在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通过老一辈人的口传心授以及人们模仿和学习等方式在人群之间不断传承和发展延续的,在这种传承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体性也无处不在。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开发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传说、民间歌舞戏曲、民间风俗、民间传统工艺、民俗礼节庆典活动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彩,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为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机会。此外,由于地域性的差别,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各种各样,每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代表着这一地区人民的智慧,其内涵相当丰富,对于旅游开发的价值也非常高。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可以对人们产生更多的吸引力,因此会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既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2.2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以提高当地非物质文化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深入体验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得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此外,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进行开发,可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权的保护,并且能够为这种保护筹集资金,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且能够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此外,旅游开发还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生存和发展空间,使人们不断认识、了解、认可、接受和欣赏它,并不断在人们的耳传相教中得到传承,使其在实现了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实现它的社会价值。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在世界遗产旅游的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得到了普遍的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对其的开发模式日益多样化,开发的旅游产品也日渐丰富多样。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除了以前的主题式旅游开发模式、模拟景观开发模式和实地村落式开发模式等,还增加了实景舞台式旅游开发模式和情景体验式旅游开发模式等创新的开发模式。此外,为了满足旅游开发模式的多元化和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也日益丰富多样,但主要是以民俗旅游为主,比如“西北民俗游”、“华北民俗游”、“东北民俗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薄弱以及品牌意识有待提高等问题。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原则
3.2.1 持续发展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财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外来的文化不断进入,加之一些传统非物质文化的老一辈艺人的退出,以及现代的年轻人学习和模仿老艺人的减少,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面临着退化和不断消亡的艰难处境,比如许多地区方言的消失。因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应该以可持续性发展为指导方针,还要在解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在战略上为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创造必要的条件和可开辟的空间。
3.2.2 原生性和地域性原则
原生性和地域特色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所在,因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要在展现原生性和特色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然后不断开发各种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特别注意不能盲目将现代的某些元素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更不要在旅游活动中掺入虚假的、欺骗性的旅游产品。
3.2.3 效益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形式,对非物质文化资产的旅游开发不能只考虑它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它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旅游开发活动不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破坏,更不能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问题上,应该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模式
3.3.1 主题公园模式
主题公园,也称为微缩园或者人造景观,主要是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将自然、文化和人文遗产以及各种可能融入的景物融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一个或多个人造景观。主题公园模式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的需要,通过仿造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旅游开发模式,具有比较浓的商业气息。虽然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不能展现给人们真正的地道的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从实践上来讲,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异地移植”,有利于其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了解,能够将这种遗产得到广泛的宣传和交流。这种模式主要用于民俗旅游开发,是一种以民俗文化为主题,集观光、娱乐、休闲和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3.3.2 博物馆模式
博物馆主要是通过搜集、保管、研究以及陈列有关文化、历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文物或者标本,向全社会的人们去展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明,与此同时,对人们进行国民教育、科普宣传以及历史文化和艺术熏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主要是对那些现在已经濒临消亡,或者是难以维系其自身传承,但又尚存一丝希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的模式。对于目前那些危在旦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这种模式,尽可能地将那些残存的活动内容全景式的采制下来,并尽可能地搜集相关的遗存的东西,归类存档,供现代人以及后代人观赏和研习。
3.3.3 民俗旅游村模式
民俗生态旅游村的模式适合对那些仍然保持着完整的并具有独特价值的村落或者特定地区进行整体性的、原生态的保护。这种模式更注重强调当地原汁原味的民俗,能够比较真实地、完整地展示当地的民俗及文化风貌。这种天然的旅行村,主要是以当地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村落的自然形态为主要内容进行旅游开发,几乎没有人工改造的痕迹。例如安徽的西递宏村就是一个民俗旅游村。这种模式既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又能将民俗文化遗产保存在它本应生存的环境中。
4 结语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在如何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旅游开发,以及怎样才能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等这些问题上,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和思考。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以及开发原则和开发的模式。
[1] 肖刚,肖海,石惠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02).
[2] 刘茜.试用科学发展观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5(02).
[3] 别金花.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以上海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09.
[4] 华春霞,贾鸿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5] 黄继元.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研究,2009.
[6] 宋欢.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学术探讨,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