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社会哲学的构建条件与研究范式
2013-08-15沈佳强
沈佳强
海洋社会是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并逐步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而社会哲学则是十八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1](P10)。用一种思辨性的社会哲学理论来揭示和阐发一个日益发展的边缘社会,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它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视角、一种全新的诠释方式和一个全新的解释框架。这一努力对海洋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海洋社会与社会哲学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关联?二者是否存在着对话的可能性?换言之,海洋社会哲学何以可能?这是我们研究这一课题首先面对的前提性追问。
海洋社会哲学,是指用哲学思维思考和研究海洋社会问题的社会哲学思想,是从哲学的视域揭示和阐发海洋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综合理论体系,是对海洋与社会、海洋与环境、海洋与文化、海洋与历史、海洋与经济以及海洋发展等问题进行哲学思索的理论结晶。然而,海洋社会哲学是否可能?面对这个康德式的追问,我们还是用康德式的分析来解答。实质上,它就是要解答海洋社会哲学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海洋社会哲学的存在和产生有其现实动因、基础条件、学科逻辑,它们构成了海洋社会哲学存在的合理性依据。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社会更表现为一种显性的社会哲学形态。
一、海洋环境危机与人类视野转向
海洋环境的生态危机与人类视野开始转向海洋是海洋社会哲学产生的现实动因。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开始进入哲学视野的时候,社会哲学便产生了,海洋社会哲学的产生亦是如此。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3.61亿平方公里的海洋约占总面积的70%,各大洲漂浮在大洋上面,成为海洋中的“陆地”。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物,本是无法居住的自然障区,但就是这个障区产生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发明了舟船和各种劳动工具,才逐渐走进海洋。对海洋的认识、开发、利用经历了从低到高、由海面到海体的发展步骤。随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欧洲探险家发现了新大陆、新航线。地理大发现后,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人类开始向海洋索取资源,海洋获得了全方位的开发。海洋这个“障区”被重视起来了,人类开始用思辨的眼光来审视海洋发展问题。
今天,海洋环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海洋社会将面对怎样的挑战?我们认为,依然是“地球只有一片海洋”的问题。所谓“依然是”说明“地球只有一片海洋”已经是个“老”话题。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不过,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对海洋的认识、利用有很大局限。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实践活动还是很弱的。即便如此,人类还是在很早就食用贝壳和懂得海上捕捞。考古工作者在沿海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人类留下的贝壳堆和海鱼骨。专家们根据鱼骨鉴定,认为这些海鱼骨包括锄鱼、黑织、梭鱼和蓝点马统4种海产经济鱼类,说明当时已掌握了一定水平的海洋捕捞技术。而到了几千年后的今天,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依然是“地球只有一片海洋”。这时候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地球只有一片海洋”的问题变得很沉重、很严峻、很重大。由于今天的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导致海洋污染加剧,近海已逐渐变得不适宜人类生存,这就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也注意到,对于海洋环境面临的挑战正在唤醒人类关注海洋,关注自己的“第二家园”。海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海洋社会的突出问题。
按照哈马斯的理解,认识或理论活动并非一种纯粹的智力游戏,而有其内在的实践意图。实践意图的产生与人的活动对象有关,但更与人的需求有关。人类在走向二十一世纪时,曾面临“成长中的烦恼”:资源的匮乏、生存空间的缩小、环境的破坏等。为了生存,世界各国开始将目光投向海洋,以争夺管辖海域为中心,各沿海国的海洋“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可供人类食用的鱼类活动的场所即渔区,约80%被分割在有关国家的管辖海域范围之内,沿海各国专属经济区内的总渔获量约占世界渔获总量的94%以上。到他国专属经济区内捕鱼,受到种种限制。这就意味着一些国家的渔船要从传统渔场撤出,渔民生计和渔区经济大受影响。世界上重要的国际航道也要经过一国或多国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所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各国在拥有管辖海域问题上,都采取寸水必争、寸海必夺的态度,甚至一些国家在有争议的海域先下手为强、抢先占据,企图制造既定事实。海洋自由活动空间变得狭小,凸显了人类生存空间的局促。人工岛屿、海上机场、海上油气平台、海上城市、水下居室、海底酒店、海底隧道、海底工厂等一系列海上工程的建设,反映了人类对海洋生存空间的欲求。
二、海洋社会实践、海洋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耦合
按照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一门新学科能否得以建立,主要看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等条件。客观条件,是指建立学科必须具备研究的客观对象及科学发展与社会实践的需求;理论依据,是指建立学科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依据;思想基础,是指建立学科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思想发展历史。只有具备了这三个基本条件,建立学科才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以此观之,海洋社会哲学的提出,不是作者的异想天开,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海洋社会实践和海洋社会科学的完美耦合。
首先,建立海洋社会哲学是海洋社会科学和海洋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海洋社会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区域,是由多种事物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海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海洋生产关系的更新之间的矛盾是这一特定社会区域的基本矛盾。围绕基本矛盾,在海洋社会的起源、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在影响制约海洋社会发展的诸要素之间,海洋社会组织的构建与变革之间,海洋社会群体的建立与消亡之间,海洋社会实践的目的与手段之间,海洋的开发与保护之间,海洋发展战略与策略之间,等等方面,均充满着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正是这些事物因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促成了海洋社会的发展变化。只有全面把握这些事物因素及其矛盾关系,才能真正认识海洋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这样一些在海洋社会区域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的提出,既不能在各门具体海洋科学内部解决,也不能让一般理论哲学去直接回答,必须灵活运用理论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这些矛盾关系进行辩证的思考和研究才能解决。因此,研究海洋社会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进而为海洋社会科学研究和海洋社会实践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思想方法论指导,既是海洋社会科学和海洋社会实践对哲学指导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海洋社会哲学的客观基础。
其次,建立海洋社会哲学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海洋社会科学和海洋社会实践的理性桥梁,是充分发挥哲学实践功能的有效途径。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高层次的理论哲学和低层次的部门(领域)应用哲学有机构成的开放性动态理论系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是最高层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其任务是用最一般的概念、范畴将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性、概括性的知识赋予人类,为人类的全部实践和科学活动提供宏观认识工具。所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不能作为实证方法直接用于具体科学研究和实践,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构建其通向具体科学和实践的桥梁,才能有效发挥其指导功能。这座桥梁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与各具体科学领域和社会实践活动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诸交叉性应用哲学门类。将辩证唯物主义贯彻到各领域内部的具体科学门类和实践部类,则形成低层次的部门(领域)应用哲学,如社会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艺术哲学、教育哲学、法哲学、军事哲学、数学哲学、生态哲学等;将辩证唯物主义通过上述部门(领域)应用哲学进一步贯彻到更为具体的科学和实践领域,则形成更低层次的部门应用哲学。它们是直接指导具体部门科学和实践活动的微观世界观和具体方法论。这样,“理论哲学→应用哲学→社会实践和具体科学”,构成了理论与应用相统一的链条,其中应用哲学是中间的链环。它一方面把最高的理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输入到实践和专门科学,转化传递其实践指导功能;另一方面又把实际经验和科学成果返送回理论哲学,丰富发展最高哲学形态的实证材料。毫无疑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海洋社会实践和海洋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也必将产生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社会哲学。通过建立海洋社会哲学可以将抽象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概括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转变为海洋社会主体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思想,并以此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理论形态。
最后,建立海洋社会哲学是嫁接人类的海洋观念和海洋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石,使得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更加深刻。
当然,建立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材料和实践经验基础,海洋社会哲学已经具备了这些材料。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不可能平地而起,都只能是人类科学思想在长期积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分化和综合的产物,是后人在不断地批判和发展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海洋社会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提出只是当代的事情,然而作为一种思想形态则由来已久,早就萌发于最初的人类产生于海洋的学说。可以说,自从人类社会产生起,人类就开始开发和利用海洋并逐步产生了有关海洋的认识,便自觉不自觉地从哲理高度去思考和回答海洋方面的问题,尽管其中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有科学与猜测之别。
黑格尔是较早认识海洋的西方哲学家。他在《历史哲学》中写道:大海给予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的有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作为一个辩证法的大师,黑格尔看出了“海”是人类精神的自然共鸣者。中国的先哲们也早有对“海”的认识。早在先秦,古人对海洋的深和大已有了生动的比喻,如“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以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南华真经·外篇·刻意》)。后继的诗人、词人、曲人更是将海洋看成抒发感情的对象。人类进入20世纪,海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随着海洋开发和海洋事业的迅速发展,海洋基础理论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并已取得可喜成果,一批海洋社会科学相继诞生,而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等,则无疑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因此,只要我们善于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和分析大量的经验,总结概括海洋基础理论研究的已有成果和各门海洋社会科学的思想材料,然后进行科学抽象,就一定能够创建不同于具体海洋社会科学的海洋社会哲学理论。
海洋社会哲学实质上是根据对海洋社会的深入思考,将各种有关海洋社会的实证性材料抽象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理论。作为一个特色明显的区域,海洋社会中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我们的研究是如何用思辨的眼光将散布在海洋社会科学中的零碎知识进行哲学加工。
三、研究范式的明朗化
海洋社会哲学的研究范式(或研究对象)是什么?这是区别不同学科的根据,是一门学科成立的标志和学科建设的逻辑前提。一般而言,给一门学科对象下定义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历史的,一种是分析的[2](P11)。所谓历史的就是看看历史上的该学科研究者们研究了些什么样的问题,关于这个领域说了些什么。这是一种历时性的描述。分析的方式则是一种共时性描述,它是共时地从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来确定某一学科的逻辑位置。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对人类一般抽象思维的概括,马克思主义扬弃了人的思维活动独立自足的认识,而把其看成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思维方式,被称为思维范式或现代实践哲学。
比较而言,我们在确定海洋社会哲学的研究范式时采用分析的方式更为合适。用分析的方式确定海洋社会哲学的对象,可以得出海洋社会哲学主要在于探讨海洋社会现象领域中的普遍问题和一般规律。
为了更好地分析海洋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我们需要分析“海洋的社会哲学”和“海洋社会的哲学”这两个概念。关于“海洋的社会哲学”的基点落在“社会哲学”上,是用哲学的眼光、思维和社会哲学的理论来审视海洋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而“海洋社会的哲学”是将基点落在了“海洋社会”上,是把客观存在的海洋历史和海洋社会实践当做一个整体,试图概括和发现海洋社会现象的本质、意义和发展方向、模式和规律,等等。这是一种宏观的海洋社会学理论,海洋社会中的世界观。这两个分支也可以分别称之为“思辨的海洋社会哲学”和“批判的海洋社会哲学”。所谓思辨的,是指对海洋社会的发生、发展的深入思考和辨析。所谓批判的,是指对思辨方法及理论的否定,是对海洋社会进行批判性的考察。我们在研究中把“海洋的社会哲学”和“海洋社会的哲学”高度耦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海洋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海洋社会现象中的普遍问题和一般规律。
既然说海洋社会哲学是一种揭示和阐发海洋社会问题的社会哲学,那么海洋社会哲学应该是社会哲学的应用学科或称应用社会哲学,它必须符合社会哲学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社会哲学的对象研究问题。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领域问题是十分模糊的,国内学者的认识极不一致:有的认为社会哲学是以社会为对象的哲学反思,有的认为社会哲学是以社会有机体为专门对象的哲学。但从根本上说,社会哲学的对象就是社会存在。将社会哲学的对象确定为社会有机体或是社会,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缺乏对根本问题的考察,即对社会哲学之最本质、最核心问题的考察。社会存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其中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追寻社会存在问题是深刻分析社会哲学的本质、结构、功能、过程、特征、方面、趋势及发展等问题的“钥匙”。因此,将社会存在作为社会哲学的对象相对确切些。
海洋社会哲学作为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海洋社会学科之间的应用哲学新学科,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范围,必然既不同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不同于各门具体的海洋社会学科。如果说,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最高层次的世界观体系,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及一般发展规律的抽象和概括,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是关于人类社会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各门具体的海洋社会学科(如海洋文化学、海洋法学、海洋管理学、海洋政治学等)的对象是海洋社会现象中的某一局部、侧面和层次,那么海洋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则应是海洋社会,所揭示的应是海洋社会的一般规律。
所谓海洋社会,“是指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海洋活动中,人与海洋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组合,包括海洋社会群体、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及其结构系统;海洋社会群体聚结的地域,如临海港市、岛屿和传统活动的海域,组成海洋区域社会。”[3]由此观之,海洋社会哲学要研究海洋区域社会、海洋社会群体和海洋国家方面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如海洋战略、海洋经济开发等,即研究海洋社会现象的共同规律、共同特征,为各项具体海洋社会建设与海洋社会生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可见,海洋社会哲学的研究范式已十分明朗,它以海洋社会生活实践和各海洋社会学科为基础,是对各海洋社会学科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反过来,又为各海洋社会学科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
海洋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海洋社会,但它的内容不是海洋社会的全部问题,而仅仅是包含在海洋社会中的普遍问题和根本问题。海洋社会哲学属于海洋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最高层次,担负着探索海洋社会的普遍规律,为各海洋社会学科和海洋社会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的任务。海洋社会哲学通过对海洋社会范畴、理论的系统阐述,对海洋社会发生、发展的必然性、实然性和应然性的科学探索,帮助人们正确理解海洋社会的特质和内核,海洋社会现象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因素。海洋社会哲学研究的重心是海洋社会问题,而不是海洋知识,因而其论题是海洋社会学和海洋开发实践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如海洋社会群体及组织构成、海洋文化的区域性、海洋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海洋发展战略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是海洋社会学科解决其具体问题的哲学前提,也是解决海洋开发实践问题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海洋社会哲学还要概括和阐述海洋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如,海洋社会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发展的?其结构形态又是怎样的?等等。这些概念(范畴)也是海洋社会科学的共同话题。这也说明了海洋社会哲学是海洋社会科学体系的基础。
可见,海洋社会哲学位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下,各门具体海洋社会科学之上。海洋社会哲学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是特殊,是后者在海洋社会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和体现;而对于各门具体海洋社会学科来说则又是一般,是从这些具体学科的思想材料和海洋社会实践经验中总结概括出来的理性成果。据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定义:海洋社会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海洋社会领域中的应用,是关于海洋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改造海洋和海洋社会的科学的海洋观和方法论。
[1]王守昌.西方社会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