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服务业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2013-08-15青海大学万武婧杨代成
青海大学 万武婧 杨代成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成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后续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十一五”以来,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之一。“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有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上升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这表明服务业在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过程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将服务业人力资源总结为在有关服务性企业或服务性组织中,所有人力生产要素的总和。
1 青海省服务业人力资源现状
1.1 从人力资源数量来看
在2001~2010年间,单位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教育、体育文化、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五大类行业,拥有的人力资源数量也远远超出其他服务性行业,在这主要的五大类行业中,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是最高的。其中,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这三个行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下降到22.4%、8.4%和8.2%,而教体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人员所占比重则上升到12.6%和13.3%。同时,青海省服务业中各行业单位的从业人员数分布不均匀,以2010年为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的从业人员数是89064人,但信息运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样的新兴服务业的从业人数仅为9360人,而且不是逐年递增的。
1.2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
在2001~2010年间,青海省从业人员的总体知识水平在不断提升,文盲、半文盲人口(最低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由2001年的27.5%下降到2010年的13.7%,大专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由2001年的3.7%上升到2010年的11.5%,但在2005~2008年出现了下降,说明高层次人力资源出现流失现象;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青海省拥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为48.48万人,比2001年增加31.35万人,十年累计增长1.83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0.96%,比西部10省平均年均增速高出0.31个百分点,比全国年均增速高出0.86个百分点。2010年青海省每万人拥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862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增加532人,增长1.61倍,年均增长10.08%。
1.3 从地区分布来看
根据资料统计显示,青海省服务业人力资源集中的五大类行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教育、体育文化、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中,按地区划分,人力资源大部分主要集中在西宁市,其次是海东地区、海北州、海南州和海西州。并且,根据资料显示,一半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集中在西宁市。
2 青海省服务业人力资源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青海省服务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低
从青海省的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可以看出,青海省高文化程度人力资源所占比重不断升高,低文化程度人力资源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虽然两者间的变化比例不同,但总体反映出青海人力资源的存量结构在不断地优化。但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服务业人力资源多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而高层次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较少,说明青海省人力资源素质结构不合理,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2.2 人力资源地区分布不合理,人才流动性大
由于城市较高品质的生活、医疗、教育环境以及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对人力资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青海省服务业人力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高中低的分布格局,即西宁市这样相对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配置在总量和质量上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海东地区、海北州、海南州和海西州次之,而玉树州、果洛州这些地区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最少。在分析青海省各行业从业人员时本文发现,金融业、信息运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样新兴行业的从业人员发展趋势不稳定,说明在2001~2010年间这些行业受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加剧了人才资源流动。
2.3 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
尽管青海省技术创新概念日益深入人心,科教兴青战略实施力度不断加大,科研与开发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投资力度也随之加大。但是从事科研活动的人数增加幅度却不大,这说明科研这一领域应建立高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加大鼓励政策,引进高技术人才[1]。
3 开发对策
3.1 重视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开发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青海省面临着结构性失业这一重大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本不能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造成大量人才限制浪费[2]。各级政府出于追求政绩或与本地区直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更注重那些见效快的经济建设等物质投资[3],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投资的力度不足。因此,各级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政府及相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应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加强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服务业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要按照服务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企业也应该大力培育急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力资本流通更为有效合理[4]。
3.2 完善服务业相关体制和配套改革
人力资本是依附于劳动者身上的,体现为劳动者的体力、知识、技能的总和,人力资本配置是通过对劳动力的配置来实现的,人力资本配置不当将会导致人力资本供求失衡,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不能做到积极配合,从而降低了人力资本使用效率,造成人力资本浪费。因此,服务业也应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和引进机制,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体系,优化人力资本配置结构,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人才市场格局,吸引高层次人才向服务业流动。另外,在服务业中由于“人”的因素表现极为突出,因此,服务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努力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挖掘员工的创造力,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来让员工真正参与到工作中。
3.3 吸引外来人才,稳定现有队伍
针对青海省服务业人力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来看,服务业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宁市,要想提升青海省服务业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就要统筹兼顾,各州县也要做好相关的制度改革,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入到地区服务业的发展队伍当中。但同时,要杜绝现有人才流失的现象,必要时实施对人才的待遇倾斜政策,如工资晋升、专业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5],并具有针对性地向基层服务人员倾斜,通过待遇这根杠杆去调节人才配置,稳定人才队伍。综上所述,要想改变青海省服务业人力资本的现状,在加大培训和开发力度的同时,应该完善相关体制和配套改革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取决于制度、资源和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经济落后地区完全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赶超目标。为此,青海省在开发服务业人才资源时要学习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经验,加快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利用先进地区的管理制度,引进先进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推动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青海省人才吸引力。
[1]陈晓红,张海兰.信息服务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8).
[2]刘天佐.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与评价的影响[J].教育科学,2006(10).
[3]闫淑敏.中国西部人力资本比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
[4]姜玉波.青海省资源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企业战略,2010(4).
[5]侯慧清.关于青海省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J].青海大学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