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图式理论指导作文教学
2013-08-15贺克春
贺克春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第一中学]
当前,有关我国作文教学改革的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展现了我国作文教学改革百花齐放、繁星满天的形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或多或少地推动了作文教学实践。但是那种偏重议论、少重实证的学术传统并没有能真正解决作文教学问题。我国的中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着全方位的课程重建工作。课程重建包含着目标重建、内容重建、教材重建、教法重建以及作文评价方式的重建等。显然,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内容重建是关键,内容的核心是知识。而在作文教学领域,写作知识还是相当陈旧和匮乏的。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知识仍主要停留在“文章学知识”阶段,有一点“程序性知识”,而“写作策略性知识”尚一片空白。与之相应的作文教学也停留在“文章教学”上,有一点“过程写作”教学知识,以及以应试教育为方向的“应试作文”教学,后者虽包含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的成分,但由于整个知识取向上的功利主义,导致作文教学成为一种以赢得高分为直接目的的“文本制作”,根本不考虑基本的作文教学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的教育学伦理原则,将目前的作文教育置于“没新东西可教”“不可教”以及“应试作文教学”的境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可以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图式驱动,整合运用适当的读写知识与读写技能完成作文任务并构建对特定文体的相对完整的作文图式。
一、图式及其理论发展
图式(schema)的概念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的著作《纯推理判断》,他提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后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此引入认知心理学领域,他认为认知结构可用图式来表示,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既包含一般所谓反映知识的认知结构,也包含着更为抽象的认知策略,具有整体性,同时也可发展。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实现与环境的平衡,导致个人内部图式的变化。
对于图式理论,研究者们的释义各有不同,但表述的观点却基本一致。现代图式理论的主要代表鲁默哈特(Rumelhart)提出,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如何被表征,以及对知识的表征怎样以特有的方式促进知识应用的理论。正是基于这一点,从20世纪70年代起,如何把图式理论应用到母语教学中去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论证。图式理论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英语接受性技能即听力和阅读的教学中去。在此基础上,安德森、鲁墨哈特和梅耶等人结合中小学学科教学对图式进行了系统研究,使图式理论成为一种可以指导中小学学科教学,尤其是现代语言教学的理论。在汉语教学中,图式理论的应用研究做得最多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皮连生教授和他的合作者,他们的研究主要围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句子图式、段落图式、篇章图式进行。研究表明,支持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是以图式表征的知识,如对句子的理解能力需要句子图式结构。教师如能有意识地、有效地进行句子图式、段落图式、篇章图式的教学,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其实,现代图式理论的研究成果不仅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也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启示。后来一些语言学家把图式与写作心理联系起来,他们发现作者的已有知识在写作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拥有的与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或先存知识(即图式)越丰富,他们的写作能力越强。可见,写作知识图式对作文教学及写作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在高中语文的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图式理论的应用研究,国内尚未有系统的研究。
二、图式理论与作文教学的内在关联
作文,属于心智活动范畴,不是纯粹的技术性操作,其主要材料是生活、语言与情感。作文教学,有“作文学习的准备”和“文章写作的过程”。作文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将一系列知识形成经验行为以及行为潜能的过程。图式是认识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的方法和途径,是联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和工具。从图式理论上讲,作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利用作文心理图式进行写作,并通过作文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作文图式的过程。
作文图式是学生作文认识系统的起点和核心。它围绕着作文这一主题组织知识的网络结构,其中包含作文的陈述性知识(实用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知识),也包含程序性知识(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运用表达方式、运用书面语言和表达速度方面的技能),同时还包含作文的策略性知识(计划、监控、调节和修正)。由于作文图式存在,学生就可以从自己的作文心理图式中提取作文需要的信息,利用作文的心理图式中已有的作文知识进行写作,并利用作文心理图式中已有的策略知识对自己的作文过程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已有的作文心理图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习的作文知识,并将其纳入作文的心理图式中,从而使作文的心理图式更加合理和完善,进而构建新的写作知识。
从认知角度看,作文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图式,灵活运用图式,不断构建图式的过程。根据图式理论,写作的过程就是作者按照写作要求,从头脑中提取相关题材语言图式(语言基础知识)、内容图式(相关题材知识)和形式图式(体裁及语言特征),积极思维、筛选、整合、创造的过程。整个写作过程都是在不断地提取相关图式知识,选定合适的语言、体裁、词汇、句式结构等,不断推敲、修改中进行的。可以看出,图式是写作的前提,写作者头脑中缺乏图式,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写作。语文教师就应重视图式理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教学中要用各种方法,建构、巩固并不断丰富学生的图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写作教学中积极激发学生已有图式,指导他们进行写作,提高写作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图式,同时还要让学生熟悉各类体裁和不同题材的文章的风格特征,以建构并完善学生的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
同时,图式理论能否在写作教学中有效发挥作用还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图式理论本身在教学中的应用,还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情感态度,使学生主动的构建图式知识,从而为有效地进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图式理论,提高作文教学的操作策略
(一)建构和同化
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认知心理学家的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人脑中先前知识的结构,是一种背景知识。皮亚杰说:“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有可能。”“同化”就是把外界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使图式不断扩大。作文教学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新图式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图式是什么,教师怎样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图式。
作文图式的构建强调阅读和写作结合,主要在阅读教学和学生课外阅读中形成。读,是信息输入;写,是信息输出。从本质上说,阅读与写作是同一心理过程的正反逆向,在这一过程中都需要激活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好的作文教学,决不能离开对学生阅读状态的指导。可以通过开设“读写互动课”加以指导,例如,指导学生做“专题阅读”,开展读写经验交流课,研究性阅读交流课等。实践证明,这样的“读写互动”课,比一般性的提倡多读多写,要有效得多。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构建作文教学序列时,依据读写结合的原则,将阅读教材挖掘开发为作文教学教材,编制与阅读课本(读本)匹配的写作“习本”,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步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教材的对作文教学的指导作用,以读带写,以读促写,构建读写结合的认知结构,逐步形成认同的作文图式。
(二)顺应和转化
图式理论认为,所有的知识都组成为一定的单元,每一知识都有它自身的基本结构,这些知识结构中除了知识本身之外,还包含关于这些知识如何被转化和顺应的信息。“顺应”作为皮亚杰图式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图式不能再同化新信息而必须通过调整改造才能建立新的图式。这就告诉我们,学生接受新的写作知识,不是采取直接灌输一些写作的概念和技法的方法能够奏效的。因为认知心理学认为图式具有变量,变量的具体化具有同化新知识和变革旧图式的作用,当阅读材料中的线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图式之后,图式中的变量就会被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具体化,使他们会用图式去同化新知识,或者改变旧图式,用以接受新知识。因此,我们认为作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寻找能激活学生头脑中经过阅读已经形成旧图式的材料线索,图式中的变量就会被材料中的信息具体化。从人的写作转化原理来看,一篇好的作文的诞生要经过“知——情——意——文(言)”的多重转化,也就是写作主体感知客观事物后,产生感情体验,然后转化为大脑的主观感受,再通过头脑的加工提炼转化为较为深层的认识,最后再经过文字加工转化为语言文字,才会成为一篇文章。所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科学人性化的命题、策略性的指导、示范性的图式都要充分考虑“多重转化律”和“螺旋上升律”,既注意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与热情,又在生动的图式作文教学情境中教会他们从“知”到“情”,从“意”到“文”的作文转化规律。每一次作文训练有所侧重,在循环往复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巩固和优化
图式理论认为,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知识的内在联系越紧密,结构化程度越高,识记和存贮效果越好。而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形成以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图式积累的增加和认知结构的发展,形成的图式会不断得到改进。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巩固图式,精心选择学生作文中有代表性的例子,进一步给学生验证图式,使图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巩固,以便今后写作文时快捷有序地提取。更重要的是要优化发展图式。随着学生对生活和阅读的吸收、内化、沉淀,一旦碰到与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信息,就会把作文中有创造性的、合理的图式的变式提炼出来,用这些变式对原有图式进行优化,从而形成新的图式,使头脑中的图式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找到写作的突破口,薄发而出,写出富有情趣、富有灵性、富有创意的文字。
总而言之,把图式理论运用于作文教学研究领域,是一项开创性的系统工程。从学生层面讲,可以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教师层面说,这个理论对于如何有针对性的丰富学生知识提供了一个理论指导,有利于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观念,让作文教学科学有序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以图式理论来指导作文教学也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并不是终极目标,无论哪种作文教学模式,最终目的还是指向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培养能力,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处于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走向丰富、深刻和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