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小外贸企业人才“瓶颈”的实践研究①——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
2013-08-15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臧杨柳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臧杨柳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徐明
中小外贸企业难求人才、难留人才的问题日益凸显,在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人才流动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中小外贸企业的人才“瓶颈”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外贸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商务人才是中小外贸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中坚力量,中小外贸企业拥有的创新型商务人才的数量和层次直接决定着企业创新的实力,制约着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培养和善用创新型商务人才是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里的创新不仅是指狭义的技术创新,也包括经营管理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服务营销创新等方面的商务创新。实践证明,在中小外贸企业中,创新型商务人才,如决策参与者、业务骨干、营销服务骨干等在管理、业务和服务等方面做出的独特的革新,均能增强中小外贸企业的创新实力。然而对于创新型商务人才,中小外贸企业难求之,更难留之。创新型商务人才的培养及使用“瓶颈”日益凸显,给中小外贸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为解决中小外贸企业的创新型商务人才培养及使用“瓶颈”,南京益事特充气模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事特公司)与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笔者就职的单位,以下简称南化院商务英语专业)进行了产学研合作。这提供了一个可供研究的案例。
南京益事特充气模型有限公司(http://www.east-inflatables.com)是一家中小型外贸企业,位于南京六合经济开发区,拥有2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是一家集设计、生产以及销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主要产品是充气模型,款式丰富多样,包括彩虹门、产品模型、充气广告、蹦床玩具等;该公司拥有自主出口权,产品主要销往北美洲、南美洲、东欧,东南亚、非洲等地,年销售量400万美元至800万美元。公司网站做得非常精致,具有13种语言的网页和产品介绍。主要销售平台有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等网络平台。
南化院商务英语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专兼职教师15人,毕业生就业单位大多为中小型外贸企业,就业岗位也以外贸业务员、外销员、单证员为多。
1 分析中小外贸企业的人才“瓶颈”
1.1 创新型商务人才难求是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的第一个人才“瓶颈”
对于中小外贸企业的人力资源而言,四大创新型商务人才的紧缺困扰着企业,使得企业前进步伐沉重。何谓四大创新型商务人才?包括经营管理创新人才、业务流程创新人才、服务营销人才、工艺创意创新人才。中小外贸公司的规模较小,往往无财力去招聘各类人才,所以希望招聘到善于网络营销、懂得电子商务、精通业务流程、掌握一门外语的复合型创新型商务人才。很多中小外贸企业和益事特公司一样,既不能提供较高的报酬,又不能提供充分的精神关怀,即便招聘到了这种人才,也很难留住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型商务人才,对于推动中小外贸企业的管理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建设创新型外贸企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2 创新型商务人才难留是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的第二个人才“瓶颈”
难求更难留住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商务人才,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孕育创新型商务人才的文化“土壤”难以形成。中小外贸企业多是由个体户牵头组办的,在管理体制上具有浓厚的“家族式”色彩,过于注重人情,忽视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既招不来人才,也留不住人才。笔者调查的益事特公司就是典型的“家族式”中小型外贸企业,企业主、企业主的老婆、企业主的妹妹掌管着企业里的经营管理、出口结汇、人事招聘等重要部门。该外贸企业的权力也比较集中,创新型商务人才没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对家族外的人才总认为不可靠,不委以重任,“任人唯亲”,使员工丧失了凝聚力,难以形成协作创新团队。第二,对创新型商务人才的业绩考评、薪酬分配缺乏科学的、系统的机制。往往只以企业主印象分来评价人才和决定人才的价值和使用,既不公平也不公正。笔者调查的益事特公司为了规避这一问题,采取酬劳分配与业绩挂钩的机制,及底薪加提成的薪酬模式,能够激发创新型商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第三,缺乏对创新型商务人才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有些中小外贸企业无人事部门,有些即使有人事部门,也只是负责考勤、算工资、招(炒)人等工作,缺少专业的HR运作,人才管理机制落后。这主要表现在:(1)中小外贸企业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培训。不少中小外贸企业把人才作为“成本中心”而非“利润中心”,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难以孕育创新型商务人才。益事特公司有专门的人事部门,也曾聘请外籍人士对员工进行过为期一年的英语培训,但是没有形成系统、规范、常态化的培训机制。(2)中小外贸企业缺乏对创新型商务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只有当个人的晋升通道和企业发展规划一致时,才会激发员工的工作劲头和创新精神。中小外贸企业即便招聘到了创新型商务人才,但是由于企业没有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没有帮助员工绘制一张理想的职业蓝图,员工在中小外贸企业难以突破职业发展瓶颈,达到理想的职业高度。
2 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解决中小外贸企业人才“瓶颈”的实证研究
依据中小外贸企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南化院商务英语专业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建设“外语+专业+技能”创新型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计“一体双翼”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生产、商务流通、服务等外贸第一线工作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创新人才。
2.1 校企合作下的“外语+专业+技能”、“一体双翼”创新型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校企共同制定创新型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专业+技能”即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外语语言基本技能和商务外贸类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商务外贸类工作的基本业务技能。“一体双翼”即以“校企合作”下的能力培养为主体,以技能基础和创新基础为双翼。首先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保证中小外贸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外贸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建立校企之间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过程中,中小外贸企业与高职院校凭借着各自的优势都大有作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中小企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好的试验、实习基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高职院校是中小企业的人才储备库。益事特公司与南化院商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共同合作达四年之久,为该企业持续输入创新型商务人才,并成为该企业人才储备基地。
其次,2008年,教育部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审提出了“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标准,校企合作推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共同培育创新型商务人才。在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项目化课程改革中,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被切分为若干个工作步骤和单项工作任务,强调工作任务是怎样被完成的,注重这些步骤之间的关系以及从业者在完成这些任务应具备的能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主要岗位群涉及了外贸制单、跟单、货代以及报检、报关、口译、涉外文秘等工作,中小外贸企业所要求的创新型商务人才,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外贸实践能力,同时具备适当的职业迁移能力。益事特公司提供的外贸操作流程及业务案例作为南化院商务英语专业职业方向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组建模拟公司,进入不同的公司以及公司的不同部门开展业务,设计商务工作流程:开发客户→介绍公司推广产品→商务谈判→签订合同→客户下单之后→进行产品出口业务→解决售后服务问题。益事特公司参与教学评价,要求学生组建的公司背景、产品、业务等资料尽可能真实,所作的企划尽可能实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商务创新素质,又可以加强他们的职业迁移能力。南化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外贸单证》、《外贸函电》、《商务现场口译》等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等工作都有中小外贸企业的全过程参与。
2.2 培育商务创新文化“土壤”:校企共同开发创新型商务服务项目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以服务为宗旨”是现阶段国家赋予高职教育的特质之一,高职院校必须时刻牢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找准办学服务定位。益事特公司与南化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师生合作开发并运行创新型商务服务项目,包括:国际贸易洽谈服务、外国客户开发与服务、口译服务、笔译服务、英文网站维护服务等。
该项目运行两年以来,经过校企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在业务流程、服务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微小却独特的创新。在业务流程方面的创新包括改善包装、规避合同陷阱、选择装运途径、改变付款方式、降低投保风险。在服务营销方面的创新包括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网络营销、更新公司网站、挖掘有效客户、长期持有客户、拓展营销渠道、管理客户投诉、提高售后服务。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包括:把益事特公司的人事部从行政部中独立出来,改名为人力资源部,建立HR运作体系;制定符合益事特公司情况的培训机制,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创新激活机制,充分挖掘人才潜能;关注创新型商务人才的状态、需求,组建校企商务创新团队,并给他们提供充分的精神关怀,留住作为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商务人才。在该项目的合作过程中,益事特公司利用南化院的人才优势,挖掘适合公司需要的人才,并且把南化院做为该公司人才培养和储蓄的基地。
2.3 校企之间实现人才互相流动
一方面,教师以访问工程师的身份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管理。南化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外贸业务员、外销员、单证员为多。因此,南化院商务英语专业先后有两位教师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到益事特公司外贸业务员岗位分别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两位教师在该企业参加了外贸工作实践,相对直观地了解了类似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工作程序,总结了中小型外贸企业相关岗位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南化院商务英语专业邀请益事特公司的行业能手、专业毕业生等一起分析讨论行业现况、企业要求以及外贸岗位需求,分析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挖掘关于课程设置、课程顺序、实践环节、课证融合等方面的专业课程的问题。并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分析南化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优化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创新型商务素质的培养,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外贸公司相关岗位日常工作中所需技能进行设计,力争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中小型外贸企业的需求。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则可以“柔性”策略引进中小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作为师资的补充。人才的柔性流动是指在不改变人才与其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经过协商,将人才以“长租短借”等灵活方式共享,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价值,实现“智力流动”。高职院校“柔性”引进中小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方式有:(1)兼职招聘。这是最常见的方式,高职院校聘请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高职院校逐步形成有一定数量、专业结构合理的人才专家网络。(2)人才租赁。可以节约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规避用人风险。(3)横向课题。即中小企业因某项技术开发或项目攻关的需要,与高职院校结成研发合作伙伴,将企业具有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收。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益事特公司和南化院商务英语专业合作完成了“中小型民营外贸公司业务员岗位人才需求和培养问题研究”这一课题,校企实现了智力交流、人才共享。(4)交换使用。中小企业在不影响其自身业务、不泄露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将暂时闲置的人才短期借用给高职院校,再从高职院校换回急需的专业人才,真正做到人才相互流动。这种全新的用才理念,视人才为可共享资源,化人才个体优势为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整体优势,是中小外贸企业用人的明智之举。益事特公司和南化院商务英语专业已经达成初步协议,将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结成“人力资源战略联盟”,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人才共享,促进企业创新竞争实力的提升。
[1] (美)兰斯·A. 伯杰,多萝西·R.伯杰编著.人才管理:甄选、开发、提升最优秀的员工,让人才成为组织的持续竞争优势[M].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 高林,鲍洁,王莉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3] 陈学妍.外贸企业的人才创新问题研究——以宿迁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