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2013-08-15康梦娜

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15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子女心理健康

◆康梦娜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越来越多的青年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深造。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指出,青年期是个体“为生活而生”的“第二次诞生”,这意味着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加之目前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交往、恋爱等诸多问题。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以及自我调控能力较弱导致他们在应对这一系列复杂问题时不知所措,因而出现心理障碍。近年来的调查数据也表明,许多大学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根据以往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数据、心理咨询中心的来访记录以及对个别大学生的深度访谈,笔者发现,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性障碍

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由于环境的改变,加上“90后”大学生过度依赖等不良个性品质,常使部分大学新生出现焦虑、抑郁、沮丧、紧张不安、无所适从等情绪障碍,甚至还出现旷课、逃避现实、独来独往、寻求刺激等行为障碍,有时还伴随头痛、失眠、胸闷、食欲减退等躯体症状。

2.人际关系障碍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在宿舍矛盾。“每个宿舍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是当今大学生的深刻体会。交往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父母的过度呵护甚至是溺爱,造成了当今大学生“唯我独尊”的个性,包容心和合作性较差。然而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有很大不同。不懂得求同存异以及灵活变通的人际交往技巧是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3.学习问题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是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能力。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中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让以往只有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安排下才能学习的学生无从适从。没有学习目标,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挂科和逃课现象,厌学情绪和自卑心理由此产生。

4.情感问题

如今大学生恋爱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据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一段恋情。恋爱观、人生观的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导致大学生在遇到感情挫折时,不能够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因而引发情绪波动。近年来大学生因为感情受挫而跳楼、自残、打架斗殴事件的频率在不断攀升。

5.就业问题

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家长对子女的较高期待,使当今大学生倍感压力,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过度地担心就业问题,使大学生的精神状态长期处于压抑和紧绷状态。一旦努力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强。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景认识不足,并且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前途和未来感到迷茫。

二、预防和克服心理障碍,构建和谐心理

近年来,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提出,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见,心理健康已成为合格大学生的必备素质。拥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时,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贡献力量。各组织机构都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心理。

1.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针对大学新生开展心理适应教育讲座,使大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不定期开展学习方法经验交流座谈会,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动机,减轻学习压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为就业早做准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加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消除误会和隔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挫折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及耐受挫折的能力;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随时准备为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现代家庭应该重视子女的心理保健

作为家长,应当主动学习心理保健知识及青少年心理知识,了解子女的心理需求;应该认识到子女的优点和缺点,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期望值,切勿给子女造成过度的压力;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引导子女在成长期的行为变化;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引导子女与父母坦诚交流。

3.社会应当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政府应当关注大学生就业现状,采取一切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及时打击贪污、腐败等行为,净化社会风气,使大学生接受正确的社会文化;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提升全民的心理健康意识。

4.大学生自身应当增强心理弹性,提升心理健康素质

大学生应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积极地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客观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勇于自我检讨,完善自己;培养自己坚韧的心理品质,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及时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1]班志刚,黄竹,温英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8.

[2]时斌.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

[3]余瑞琴,殷荣生.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及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4-66.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子女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