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探索
2013-08-15庞冠锋
□庞冠锋
非学历继续教育一般是指通过多种教育方式进行的旨在补充知识、提升技能、提升人的全面素质的非学历教育或培训。其中,教育或培训的对象以在职的和社会的成人为主,其他只是补充部分。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关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说法基本是一致的,即“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非学历继续教育主要是指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训为主要方式,对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开展的教育活动”。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已经复杂化,形式正呈现多样化,规模正在扩大化,其实效性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关注点。
一、必然与使命: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要求
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 《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大力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大力发展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
当前,教育终身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主要渠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设计出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明确提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规模,2009年是16600万人次,2015年要达到29000万人次,2020年要达到35000万人次。其中,非学历教育至少要占一半。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可避免的理论和实践命题。
二、现实与问题: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的实效性是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共同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终身教育的深入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非学历继续教育不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市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蕴藏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参加非学历继续教育可以避免多种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如提高职业水平、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国际认可的专业资格、提升工作技能以及纯粹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等等。与其他教育相比它更具灵活性和可选性,能够更加适应人们的工作实际和生活需求。我们把这些作用归结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正在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规划纲要的落实,以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为培训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提升企事业单位员工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及岗位培训,对培训规模提出了新的需求;随着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更是形成了新的培训增长点。这将成为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并预示着领域逐步扩大、市场更加丰富、实效性更受重视。
尽管非学历继续教育是一种实效显著的教育, 能够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知识技能等各种补给,但是,随着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显。例如,人们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认识并不到位,重视普通教育,轻视继续教育;重视学历教育,轻视非学历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通常被认为是“非正规军”,遭受边缘化的待遇。同时,由于我国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体系的建立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法律法规、管理监督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缺失,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尽如人意。由此引发出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究竟如何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才能充分实现它的价值,其提高实效性的有效路径何在?实践证明,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路径是多元的,它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对策与建议:如何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教育部 《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把“增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作为继续教育发展的一项新任务,要求 “支持各类继续教育机构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学习者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优化项目和课程体系设计,建立继续教育品牌项目和课程资源的评价、公示制度。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优质课程和资源建设,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时效性和先进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政府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这些意见给如何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指明了方向。结合当前非学历继续教育所处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增强其实效性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念转变——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突破口
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们为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而进行的活动。非学历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政府部门要认识到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有效地制订出支持非学历继续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决策,使两者的互动发展顺利实现。
除此之外,人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功能。非学历继续教育所具备的教育对象的成人性、广泛性,教育类型的再教育性、终身性;教育目的的职业性、提升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教育形式的多元性能够为人们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表明非学历继续教育确实是人们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内容优化——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立足点
要增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在教育内容上必须进行创新与优化。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内容优化应当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作为继续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服务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和广大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的需求,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从机构的设置到课程的安排,从品牌的建立到制度的形成,都要围绕社会的需求,或者说是“热点”进行。因此,在项目上和课程体系设计上,必须进行优化。摒除那些杂乱无章,华而不实的教育项目,课程的设置要与时俱进,加强优质课程和资源建设,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先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内容优化还可以通过不同性质的单位部门联合进行。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机构可以根据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学习者需求交叉合作,开展灵活多样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借助政府的力量,统筹规划,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在规模、结构以及发展模式上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非学历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融通和协调发展。这种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直接导致了教育内容的变化,多元化的非学历课程项目得到开发,从而形成了不同性质和风格的培训。如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中外合作开展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培训;劳动部门与人才市场合作开展技能型人才的智能化培训等等。
(三)形式多样化——发展非学历教育规模的关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国内经济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使得转岗培训、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市民化)培训、再就业培训、行业新知识新技能适应性培训、国民素质教育、国际性培训等需求不断增加。行业企业需求多样化、人员成分多样化以及时间不确定性与教育培训形式——课堂统一化形成鲜明的矛盾,其中,包括长久以来的工学矛盾问题。这必然要求教育或培训形式供给的多样化:要求教学课堂设计开放化,要求教学时间安排灵活化,要求培训者能力复合型,要求组织管理的实效性等等。其中,网络技术、数码技术在教育培训或学习中的应用,突破了教育教学课堂时空的局限性,使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教育或培训形式的多样化是适应非学历教育大规模发展的关键突破点。
(四)教育融通——发展非学历教育的持久力
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主要包括行业企业培训、国际化培训、开放教育、远程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自学考试等几大类。这里存在一个非常重 要的各类教育间的实质性融通的问题,这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最大化的课题,此处还有一个关键——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融通。当然,这也是许多其他国家的正在研究的课题。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尝试和实行学分银行的建设,如:欧洲的学分互换系统;美国高校和社区学院的学分互换与衔接;韩国于1997年实施的学分累积制度都是国外对构建学分银行的实践探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等,我国的上海、北京等地也正在进行学分银行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非学历继续教育要取得可持续性的实效,教育融通是必然趋势。
(五)机制建设——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坚实后盾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非学历继续教育仍然处于教育边缘,在教育系统内部无规划、无目标、无政策,地位尴尬。随着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终身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非学历继续教育也开始有了发展的空间,正在逐步扩大。然而要想把非学历继续教育做强做大,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
1.管理协商机制。教育公共管理主体是多元的,因此,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管理组织结构不是传统理念下所实行的单向度的、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和干预,而是强调各方的对话与协商,强调一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的合作伙伴式网络结构。这就需要协商机制来调整行动主体间的关系,最终实现良性互动,共同解决所面临的公共议题。在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过程当中,政府要建立其平等协商制度,恰当地处理好政府与社会、企业、高校等各种机构在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的关系,同时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协商,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可以考虑成立有教育行政部门、大中专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教育学会、行业企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区域性的非学历教育与培训指导委员会,以强化各方的沟通,实现资源的共享,保证非学历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
2.政策保障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包涵了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1)制度保障。教育的发展往往离不开教育立法、相关规章制度的颁布。通过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范,明确非学历继续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非学历继续教育内部的关系,引导、支持、鼓励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参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指导社会各类培训与教育机构的规范发展,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保障非学历继续教育事业积极、健康、有序的发展。(2)经费保障。根据参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不同群体、不同类型,统筹管理,分别实施市场培训、公益培训,或二者兼之的培训,协调推动资源整合共享。 各级政府要把继续教育投入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并加大对公益性和普惠性继续教育项目的经费支持。企事业单位要认真落实按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标准及时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规定,并确保用于职工继续教育培训。
3.监测与评估机制。教育监测和评估能够保证教育按照要求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监测的渠道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实行严格的审批和登记制度。对各类培训机构的场地、设备实施、师资等软硬件条件要严格把关。二是实行多部门联合监管。建立健全政府、企事业单位、受训者、用人单位多方参与的,灵活高效的评估制度。三是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机制。如充分发挥非学历教育与培训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评估方面,非学历教育与培训指导委员会应该参与。首先要构建教育评估机制,制定出评估标准和办法,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结构进行严格的评估;其次构建奖惩机制,依据评估结果建立起领导问责、奖惩结合、激励公开的奖惩机制,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实效性的研究,本文仅是通过如何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角度进行描述。毕竟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模式和路径是多元的。但总体而言,围绕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支撑点,优化教育内容以及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是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应遵守的“健康法则”。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根本目在于实现终身教育,它是人们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便捷、实用的平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教育类型定能绽放自身的魅力,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4]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Z].2012.
[5]孟至和,吴志勇,王爱义.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2010(06).
[6]庄典洲.对普通高校“十二五”期间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思考[J].继续教育,2011(09):7.
[7]李枭鹰.路径与机制:大学如何培育和发展特色学科[J].教育与现代化,2010(02):16.
[8]谭智熊.非学历教育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