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有效策略初探

2013-08-15梁桂平

肇庆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综合课生词词语

梁桂平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的最基本的物质材料,是学习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必须掌握足够的词汇,才能进行表达,才能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而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掌握一定的第二语言的词汇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词汇教学放在语言要素教学的中心位置。

综合课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综合训练的课程,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干课程,课程性质决定其承担着词汇教学的重担。因此,中级阶段的综合课教学,要将教学任务和目标定位为拓展词汇、增强学生自如运用词汇的能力,形成用汉语思维的习惯。

目前,学界对于中级阶段的综合课如何体现以词汇教学为主导,实施词汇教学策略的探讨还不够充分,特别对于综合课具体操作的模式和教法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提出要在明确综合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基础上,坚持联系学生实际、以词带句的词汇教学原则,在措施上要具体落实到生词学习、课文学习、课后练习的多个教学环节中去。

一、词汇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导我们有效开展词汇教学的指路明灯,它有着指导性、规范性和制约性,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实施和落实。因此,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1.联系实际,以学生个体因素密切相关为原则。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三要素。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课堂教学的一对互动和制约的关系,教师要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定位为组织者,将学生定位为主体,因此,整套教学方案由拟定到实施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我们以设计生词教学方案为例,教师应以何种方法开展生词教学?教多还是教少?重点讲解还是简单梳理?……这些问题的落实都要和教学主体学生相适应。因为不同程度、不同层次、语言背景以及学习兴趣和态度等因素会直接影响老师在词汇教学中的成效,引发差异性。笔者通过对来自东南亚语言背景的印尼和越南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得知,学生自身的学习目的、个人条件等诸多因素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和把握,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就应贯彻联系实际的教法原则,因应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来拟定教学方案、拟定细则、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便能更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联系实际原则还体现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深与浅、多与少,教师不能千篇一律拟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来安排。例如,在预习环节中,有的学生认真对待、注重预习,有的兴趣不高、不太注重预习;有的预习效果比较好,有的预习效果差等。笔者曾对越南班和印尼班的学生进行过比较,发现个体差异性偏大:越南班学生来自本国的名牌大学,年龄相仿,是全职的专业学生,生源单一,学习地点在中国,自身素质高,学习能力强,求知欲强,学习动机单纯。而印尼学生来源参差不齐,学习地点在印尼,自身素质总体不高,求知欲虽强,但学习能力比较差,学习动机都带有“功利性”,更多的是为了找回遗失的华人身份而学习汉语,有些友族学生是为了日后能找到一个与汉语相关的谋生工作。学生身份复杂:有的是“兼职”学生,一天在两个不同类别的学校学习不同的学科知识;有的是社会青年,属于半工半读性质,白天工作晚上读书;还有的是应届的高中毕业生。学生年龄跨度偏大,由十七八岁至四五十岁不等。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学生,面对预习这个环节就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预习时间上越南班的学生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基本都能进行预习;而印尼班的学生基本没有时间进行预习;从预习强度上看,越南班的学生懂得查阅字典、词典、甚至借助互联网,对生词进行全面的预习;印尼班的学生查阅字典、词典能力比较差(基于印尼的中文图书资料比较贫乏,学生手头难以拥有相关的字典和词典),使用互联网的能力比较差(基于印尼本国的网络发展不够发达,查阅不够便利),预习的覆盖面相对较窄;从预习效果上看,越南班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通过预习基本能自行掌握大部分生词;而印尼班除了个别学生外,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大量生词无法理解的问题,预习的总体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拟定的教学内容要将学生实际情况加以考虑,哪些词语讲、哪些不再讲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

联系实际就是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年龄、语言程度、能力、母语等因素,它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方案的拟定。

因此,我们提出要正确运用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并将之贯彻落实在备课、教学、检测评估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

2.以词带句,以语境及文化知识背景为依托的原则。

词汇学习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运用环节,而句子是表达的最基本单位。词语不能单独学习,否则会陷入死记硬背的困境。人的记忆能力毕竟有限,不能靠记忆掌握庞大的词汇量。即使记忆能力很强的学生,过一段时间后也会遗忘,也学不会汉语。因此,原则上要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学习,词义在句子中才能显现出来。这是词汇教学中我们将词语拓展到语用的方向。

语境对于词汇语义的理解必不可少,它可以构建语言使用的平台,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词语的特点,掌握词语的具体用法。

文化差异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习者对汉语的认知和掌握,因此词汇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也是一个重要部分。词汇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有饮食、服饰、建筑和风俗习惯等具体可见的物质文化,也有民族精神、伦理观念、道德风尚等比较抽象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这些文化信息都蕴藏在汉语词汇中,要让学生习得,就得依托于词汇教学。例如中级汉语教程①本文引用的课文篇目、内容均出自杨寄洲编著.中级汉语教程第一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6)。第七课《学诗》的词汇教学,教师不但要讲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等诗词的语义,还应将“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中国诗歌文化内蕴讲解清楚,让学生不但懂得词义,而且还能对中国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如第八课《成语故事》出现了“愚公移山、塞翁失马、狐假虎威、大公无私”四个新词语,教师除了要讲解词语本身的语义外,还应将词语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内涵进行讲解,也就是注重将文化知识和词语内容结合起来学习,这样学生对新词语的学习往往有一个立体的认知和把握,印象会更深刻和牢固。

因此,在学习词汇时不能单一讲解词义而要贯彻以词带句,在语境和文化背景上体现词语多层面意义,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词语的目的。

二、词汇教法的有效实施与对策

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使词汇教学行之有效显得非常重要,迫切需要有一套比较合理和科学的实施方案。就中级汉语阶段的综合课而言,要将词汇教学贯彻落实到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三个学习阶段中,把词汇的展示、讲解和运用具体落实在生词学习、课文学习、课后练习、检测评估等环节。

(一)释义法——生词初学阶段,主要体现在生词表学习环节

生词的解释词义和讲解用法是词汇教学过程的核心。生词的释义主要包括解释语义、语法功能和特点,而讲解用法包括词在句中的位置、词语搭配、词汇的语境和适用范围等要素。词义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者对一些词义比较具体的词相对比较容易学懂,而对于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实词,以及一些虚词就不太好讲解,学习者理解上也有一定难度。

释义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我们以杨寄洲的中级汉语教程的生词表为例,每一课的生词一般在60-70个左右,只标注拼音和词性,没有释义。这样,教师的第一步工作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生词表中各个生词的语义及用法,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因此,课堂上的词语释义必不可少。

但每一课的生词都很多,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将每一个生词都作详细的释义,必须有所侧重。因此,教师先要做的就是选出本课的重点词语。筛选的标准一般依据以下几个:一是学生预习发现的觉得难以理解的难点词语,二是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筛选的词语;三是虚词、关联词等抽象性词语;四是富含文化特质的词语如成语、俗语、歇后语等。教师在展示词语并释义时不必面面俱到,更不要把生词表的生词逐个讲授,既花时间又没突出教学重点,只需要按照上面四大准则来筛选,有针对性地归并出重点词语,再作详细讲解。

如何释义?如何达到行之有效的释义?这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并作出应对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词语的关键,是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词语的前提。我们认为教师应该以切合实际为词汇释义原则,即根据词语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释义方法。一般来说,实词类的词义比较稳定,可用直接释义法进行释义,抽象性词语、虚词、关联词等,最好使用比喻释义法、例句释义法、对话释义法、情景释义法、类比法、感情色彩释义法等。我们以第四课《是谁在吃别人的饼干》的生词表为例:表中的“饼干、眼角、掰、奔、登机口、贼、缺乏、主观、公正、评价、负面、判断、肿”等实词,我们可以作直接释义处理,一般学生都能领会;将表中具有对比性特征的“慷慨、大方、礼貌、教养、傲慢、生事”这一组词语放在一起,可运用对比法释义;将具有贬义性质的“为时太晚、自以为是、主观臆断、心怀不满、视而不见”这一组词语聚集在一起,用感情色彩义来释义;将词义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暗自、思忖、顾忌、灵魂、拯救、忏悔、想象、凭、急于”等放在一起,采用例句释义法,将词语放在句中解释词义;再将“由此、可见、仅、往往”这一组用法相近的词语,把它们放在设计好的语境中,向学生讲解此类词语有表示承接上下文关系的含义,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这种情景释义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领悟和理解,效果往往会好些。

在生词学习中,特别要关注一词多义、近义词、形近词、成语和俗语的释义,在词汇讲解的时候,教师应着重于词义辨析和使用,让学生将词汇使用在正确的语境中。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生词,建议教师在释义时可采取以下两项措施来落实释义工作:一是将释义的生词结合课文呈现,避免词语的孤立式展示。也就是说在基本释义后,直接将生词在课文中出现的句子展示出来(可用课件形式或者直接板书),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词义,清楚词语的搭配关系,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单一的释义教学带来的枯燥感,而且还可以使词汇教学转向语用教学环节,为课文学习奠定基础。二是采取由浅入深顺序进行释义。生词表内容很多,词语难易不等,要先将容易理解、或者比较简单的词语放在前面进行释义,再将难点词语、重点词语进行释义,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的有序过程,符合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和接受规律。

(二)活用法——生词运用阶段,主要体现在课文学习环节

课文学习是第二环节,目的是借助课文这个语境场来更好地演练词语的运用。综合课的课文一般比较长,由几个段落组成。学习时要贯彻以词汇展示和演练为中心,以词语带出句子,学习课文。

在生词学习阶段学生已经有过一次的课文句子印象,形成初步认识,因此在第二环节的课文学习时,我们只将语境呈现,但将相关词语略去,让学生根据语境来填空和补充,达到正确运用词语的目的。例如《登泰山观日出》第四段的课文学习可以这样处理:“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告诉)我,咱们的家乡在(泰山脚下),那里也是(孔子出生的地方)。我生在(国外),(长在)国外,可是,(从小)就(对泰山)——这颗(祖国大地上)的(明珠),有着一种(依恋)的情感,心中早就(产生)了对泰山的(一种好奇),想(亲眼)看看这座用来(比喻父母恩情)的山,感受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魄)”(括号里边的词语是让学生填写)。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演练最好进行两到三遍,语境呈现由多到少,层层推进,让学生由最初填写三四个词语到填写大部分词语方向演练,遵循由易到难原则来操练;同时要注意演练本课的重点、难点词语,体现筛选词语要带有目的性的原则。

中级阶段的词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本课词语学习上,应注意抓住课文学习这个契机,来进一步拓展词汇学习。例如《登泰山看日出》集中出现了一系列描写景色的新词语,很富色彩性,用于表示“颜色的变化”,教师可将这部分带有“色彩”生词的句子归并在一起,让学生理解词语的运用。与此同时,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学会用相关词汇描述各种“变化”。例如,描述人的表情变化,可以使用“表情、神情、笑、哈哈大笑、微笑、哭、流泪、痛苦、喜悦、悲痛、痛快、真诚、虚伪、笑嘻嘻、假惺惺、恶狠狠、凶、慈祥、和蔼、随和、怨恨、热情、无地自容、无拘无束、憔悴”等表示喜怒哀乐的词语;再如用“激动、沉默、羞愧、恼怒、欣喜、不动声色、喜形于色、震惊、镇静、故作镇静、自言自语、默默无语、滔滔不绝、忍不住、禁不住、不好意思、尴尬、得意”等描述心理活动变化;用“爱、暗恋、依恋、爱恋、相恋、失恋、大方、小气、慷慨激昂、心怀不满、心灰意冷、坦然、叹气、陶醉、生气、沮丧、绝望、开心、恐惧、害怕”等表达思想感情变化;用“宁静、喧嚣、沉静、沉寂、吵闹、乱哄哄、嘈杂、静悄悄”等来表达环境变化……让学生深入思考,将在日常交流中习得的词语并举起来,举一反三来学习,使曾经零散学习过的词汇走向系统化,形成词群。这种拓展词汇法还可以具体选择文中某个重点词语来开展。例如我们发现这课有一系列表示“看”的词语出现,因此,将“看”列为重点拓展对象。为了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和系统学习,我们可以在课上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相关句子,再让学生感悟“看”的细微之处。这些句子列举如下:1.登泰山看日出。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我真要去拜望泰山了吗?4.那天晚上……等着观赏泰山的最佳奇观。5.远远望去,只见东边天空的颜色在不断地变化。6.我屏着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太阳升起的地方。7.……把我们这些观看日出的人都照得满面红光。8.……默默地向远方眺望。9.从汽车的窗口往外看……。10.我暗暗地想:“泰山,我一定会再来,再一次来欣赏和发现你的美、你的神奇。”这10个句子中的“看、览、拜望、观赏、望、目不转睛、观看、眺望、欣赏”等语词都带有“看”的含义,但“看”的角度、高低、远近上稍有区别,语义和语体风格上也有区别。通过这种一一对比呈现的方式,让学生更细致地分辨清楚每一个“看”的细微区别,正确使用。同时,教师还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进一步扩展词语,将表示“看”的其他词语带出来学习。如“阅、浏览、视、视而不见、扫视、瞥、瞟、左顾右盼、注视、瞪”等。这样,经过多层面的学习,学生对有关“看”的动作与含义理解将会更加透彻,更能体会汉语词语的丰富和细腻,因而更快更好地掌握生词,达到拓展词汇的目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让词语学习达到真正而充分的演练,也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词汇学习引向深入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对于一词多义、词汇的引申义和语言色彩、近义词、形近词的辨析和运用等重点教学任务贯彻在课文学习之中,教师不但讲解课本中出现的生词,还应给学习者扩充一定数量的相关词语。

注重落实每一篇课文学习中的词语“类比”,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聚合词语学习途径,更能体现中级汉语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三)复习法——生词巩固阶段,主要体现在复习环节

词语学习有一个记忆和理解的过程,词语复现率的高低也会影响学习者的掌握。因此,我们第三个阶段的学习需要进行知识的巩固。这个环节的学习任务不再是记忆生词,背说课文,而是要做到灵活的运用词汇,达到领会式掌握。要求学习者能够正确的选择词汇,以及掌握词汇搭配等问题。

为了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将这个环节设置为游戏形式。我们不妨将之命名为“找朋友”。具体游戏内容可以这样安排:让每位学生写出本课中的任意3个词语(数量随本课的词语和学生的比例来定,一般以不超出3个为宜),或者由老师指定某些高频词或者重点词语,这些词语就叫“朋友”。再由学生将手中的生词寻找可以相搭配的“朋友”,当学生手中的生词搭配完成后,即找到朋友,游戏结束。这是词语的搭配练习,以达到掌握词语运用的目的。但有些学生会对生词的词义理解和掌握不足,不一定能顺利找到“朋友”,因此老师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开始阶段可以由老师拟定高频词或搭配能力强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类别的词语,学生容易找到“朋友”。下一阶段就可以由学生自行在生词表中随意写出生词,再找“朋友”,增加难度,更有挑战性,水平高的学生不至于觉得过于简单而厌倦,同时,也能带动其他同学积极参与,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顺利达到复习和强化记忆的目的。当然,老师要适当控制游戏难度和时间,当学生犯难时,要适时引导,帮助学生顺利找到朋友,而不至于冷场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复习过程,充分体现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又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活用词语,参与学习,听、说、读、写全部调动起来,真正体现综合课的教学要求。

将词语复习设置为游戏活动,不但能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迎合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特点,而且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四)练习法——生词学习效果评估阶段,主要体现在课后练习的完成环节

课后练习很重要,一般用于检测教学成果的手段。综合课的练习较多,在杨寄洲的教材中,对于词汇方面的练习一般有选词填空、用指定词语完成句子和完成会话,用指定词语完成情景表达,综合填空等。教师在处理这些练习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完成。例如,课上可以完成选词填空、句子、会话内容,课下可以让学生完成综合填空。当然,老师在依托课文的课后练习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相关作业。例如造句练习,可书面或口头表达,要求学生在句子的表达上,不再是一些结构简单的单句,而是尽量做到句法正确的同时,选择髙级词汇进行造句;也可让学生用指定词语来复述课文,或者围绕某一话题、场景进行语段表达,让学生重视词语的搭配、关联词的运用、语言色彩、修辞等。最后,为了强化记忆,加强学生的书写能力,每课都选出重点词语进行听写,便于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达到中级词汇量的要求。

从释义、活用到复习、练习,这一系列的教学手段的实施,将词汇教学一步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以词汇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这样的综合课词汇教法无疑是合理和行之有效的。

三、结语

教无定法,词汇教法多种多样,只要能切合学生实际,体现综合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就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善于学习和总结,因时因人教学,使词汇教学的桥梁作用更为凸显,从而带动整个语言教学。

猜你喜欢

综合课生词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五个生词』快速阅读法
找词语
词语欣赏
一枚词语一门静
常态教学背景下音乐综合课的探索与实践(下)
常态教学背景下音乐综合课的探索与实践(上)
高级综合课教学的汉语语感培养
基于中级汉语综合课的学生自主话语研究
生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