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书院制的人才培养改革与大学生发展
2013-08-15叶峥嵘
叶峥嵘
(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书院以学生宿舍区为学生文化教育的载体,旨在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文化育人环境,营造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文化教育氛围,形成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的培养模式,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广泛交往,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书院教育主要关注做人,开展通识教育、学生素质拓展、就业辅导、心理辅导等活动,主要以文化建设和非课程的形式来进行,以培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合作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
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要素分析
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深受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受教育者个性需求等因素的制约。一般来讲,在现代大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指教育目的或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一般包括人才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业务培养要求等内容。它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决定因素,是对人才培养的本质性规定,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培养目标也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选择教学制度的前提和依据,对大学教学工作具有导向和指导意义。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决策,要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既受国家、社会对人才类型、规格需求的制约,也受学校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制约,同时要考虑学生自身的基础条件及发展要求。如以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为主,需要学校根据各方面条件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
(二)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是指在制度层面上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依据特定的培养目标来设定,并通过制定人才培养制度加以保证,如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和考试考核制度等,制度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强制性措施,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如教学评价制度,保证了教学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行为规范。培养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培养目标、制度、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进行反馈与调节。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大学应积极制定教学评价制度,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开展校内教学工作评价,并发布年度教学质量报告,不断改进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可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人才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相关的培养制度的规定,运用教材、实验实践设施等中介手段,以一定的方式从事人才培养活动的过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等。专业设置是根据学科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专业类别,它规定着专业的划分及名称,反映着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格和服务方向,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制度和规范。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载体,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情况。专业是由课程组成的,衡量课程体系的指标主要有课程的总量与课程类型、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结构的平衡性、设置的机动性和发展的灵活性等五个方面。培养途径是指在人才培养活动中一切显性和隐性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当前对显性的课程教学比较重视,而忽视隐性课程教学,特别是对做人教育和人文素质缺乏必要的培养途径设计,这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重要方面。培养方案是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计划的设定和教学途径的安排等,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对教学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二、我国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内涵发展已成为大学发展战略的主要思路。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和大学教育轻视教学工作等倾向,造成大学教学质量一定程度的下滑,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大学发展的主要任务,需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加以实现。目前,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目前,部分大学人才培养还是沿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不能紧随时代发展要求,人才规格比较单一,缺乏弹性、多样性和适应性,特别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到底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已无章可循。有的学校在改革实践中进行摸索,有的学校在观望,也有的学校照搬照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高校改革的重大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校扩招使学生的人数剧增,大众化背景下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许多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由于招生数量发展过快,教师承担超额的教学工作量,疲于应付,加上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保证。于是,开始探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提出多样化的人才质量观,认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应该多元化,存在为人才质量不高推托责任的嫌疑。
(二)学生学习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在教学方法与模式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选择、设计和安排上,过多地考虑学校条件和教育者的因素,忽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学方法上“一刀切”,抹杀了学生间的差异;教学方法与模式过于强调对预定的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习者对知识的接受,是一种注入式的知识教育;教学主要采取大班集中授课的模式,注重教师讲授,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所以,要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增加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充发挥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供更好的自学和创新机会。
(三)学生人文和综合知识欠缺
在知识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人必然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既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基础扎实的人才。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当前大学教育特别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或素质教育、自由艺术教育),重视专业能力培养但忽视社会适应性能力养成,过度强化的专业教学限制了大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大学普遍重视专业知识,从教师到学生都重视专业课,对于其它的公共课、选修课及同时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忽视综合知识,学生过早地限制在内容范围狭窄的、彼此难以沟通的系科和专业之中。致使学生的综合知识严重缺乏,人文素养成为个人发展的短板,造成价值观缺失、人文知识有限、社会认知狭隘和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性不强。
(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
在现代知识社会中,大学的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都要依赖于大学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大学只有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才能进行创造性的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对于高校来说,没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很难形成突出的实践能力。但是,能力并不会随着知识的丰富而自然形成,它需要系统的训练和实践。由于高校过于重视书本和课堂,很多知识与实践脱节,必须改革我国大学传统的刻板单调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建立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才能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创造能力提高。
三、书院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发展
现代大学应该不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化,才能有效解决人才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此,应加强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书院是一个培养人的文化组织,书院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师生关系,落实现代教育理念,通过文化平台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促进学生发展。
(一)通过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学生发展
行为和精神需要环境的熏陶,因此营造良好的环境对文化构建来说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与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三部分,其中后二者最为关键。就自然环境而言,要根据实际进行建设,体现地方特色,为人文环境建设奠定基础。肇庆学院自然条件优越,学校根据学校建设和发展实际,结合岭南自然风光特色,采取相应的美化环境的措施,修建校园路网系统,建造了文笔峰和科技园等特色校园。规划建造国砚广场,按照“砚园”构想打造文化校园,积极构建有区域性特色的文化。就社会与人文环境而言,肇庆学院利用学科和专业优势,突出岭南文化、西江文化、砚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地和研究平台,强化学校文化特色。就心理环境而言,肇庆学院通过各种途径落实以生为本理念,建设和谐幸福和绿色校园,使学生感受学校发生的变化,形成浓厚的心理氛围,增强学校环境的文化影响力。引导学生来保护自己生活的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参与到环境营建与保护中,增强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二)通过书院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实践或活动把文化和人的心理和行为联系起来,从而使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协同演变和发展。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机能或品质只有在个体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中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由于活动是人们使用工具的过程,而工具制约着活动的水平、范围和程度,而人的心理又是在活动中发展并得以表现的,因此工具是引发心理活动的媒介,也可以说,工具是自我调节与控制、情感的心理机能。社会现实由社会活动构成,社会活动提供了主体间的心理媒介,为人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正因为如此,在文化构建和培养人的精神与行为习惯时,应把活动作为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有效活动,构建文化精神并形成人独特的行为方式。注重社团活动和文化活动的组织,力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借鉴古代书院的形式,举办人文讲座或通识课程,进行讨论、答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精神、理念或行为习惯。
(三)通过多元文化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认知发展依赖于周围人的帮助,其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等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状况取决于与其他人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内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起源于社会性交互作用。文化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与人的互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所谓互动,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行为,即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行为。研究表明,人的成长与发展主要是在社会互动中实现的。一般而言,个体的社会行为都是针对他人的,通过注意、认知、理解或诠释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或不断调整自己而得以发展。人是通过社会互动并内化掌握文化意义而得以发展的,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学会了“以他人的角色”来观察问题,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时,就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在调整中得以发展。个体通过互动学到了有文化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营造书院文化,可实现师生的平等自由,突出思想与精神的培养或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