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式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四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3-08-15褚小山周松青舒敏勤
◆褚小山 周松青 舒敏勤 曾 燕
(西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四观”即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四观”课是西藏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课程,是西藏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之一。经过多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一整套切合西藏实际、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现代教学理念的推广和案例式教学的引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成功模式,在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弊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人类教学设计经历了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演进。传统教学模式历史悠久,纵观古今中外,其在育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弊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弊表现突出,突出表现在:
1.“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主要是指教师角色、学习者角色定位以及相互作用方式。它是教学模式核心要素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大多如同知识的化身、讲坛上的圣人、不可冒犯的权威和独角戏的表演者,学习者的角色则如同被动的接受者、没有生命的木偶、等待被灌输知识的容器。“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直接导致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和“满堂灌”。这种单边的信息传递活动,使教师混同于知识的化身和无上的权威,屏蔽了学习者参与教学的空间,学习者成为丧失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其参与感和自主感遭到严重的挫败,师生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2.单一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采取讲授式、“注入式”或“填鸭式”的班级教学形式,自主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式鲜见。形式和方法的单一化势必导致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时空、学习方式、学习体验乃至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狭窄化,缺乏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不仅容易使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而且难以应对多样化培养目标和学习者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从而弱化教学成效。
3.程式化的教学设计
教师高高在上,教学按部就班,学生实有却无,必然造成对教学活动的情境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混沌性特点的漠视;教师的创造性、灵活性不复存在;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能力培养弱化、忽视师生主体性等系列局限。
上述问题深深制约和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调查显示,这几个方面也是与大学生心理期待落差较大、改革呼声最迫切的方面。
二、现代教学模式视野下案例式教学对马克思主义“四观”课教学之意义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我们找到了实现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化的有效途径,即案例式教学。以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构建以及创新性学习氛围的孕育等形式,通过在马克思主义“四观”课中的大胆改革与实践,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反响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所增强。
1.案例式教学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改变“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是大学教学模式运行的核心,也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大学教学模式致力改革的核心方面。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参与、互动、对话、和谐共鸣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模式价值和以学习者发展为本的重要前提。在案例式教学中,教师放下架子,学生带着问题剖析案例,热情忘我参与其中,教师循循善诱,贵在帮助和引导,甘当精神助产士;学生条缕分析,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得以激发和深化。民主、平等、合作、参与、互动、对话、和谐共鸣的新型师生关系得以构建,师生双主体关系得以确立。
2.案例式教学有利于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构建
传统教学模式形式过于单一,学习者处于机械接受学习状态,很难促进学习者创造潜能的激发。而案例式教学可以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是自主式学习,可以是讨论式学习,也可以是研究式学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实现在情境中学习、在建构中学习、在对话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改变填鸭式、灌输式、塞入式学习。
3.案例式教学有利于创新性学习氛围的孕育
置身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的21世纪,适应变化和创新是其生命线。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目标的“低阶化”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高阶能力、高阶思维、高阶学习和高阶知识,才是学习者发展的本质所在,也是大学教学模式改革与追求的目标所在。而且当代大学生已步入90后一代,自信、独立、新潮是重要群体特征,对照本宣科、外在灌输有着天然的排斥感。案例式教学恰恰为学生创设一个自我管理、自主发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天地。在其中,创新性学习与个性化培养得以兼顾,学生易于接受。
4.案例式教学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传统教学理念存在一些误区或偏差,影响了教学质量。如客观主义倾向的教学理念、低阶能力的目标倾向、重知轻行的价值取向、“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单一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程式化的教学设计、机械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标准化的培养方式等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掌握理论知识、发展综合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大打折扣。案例式教学集注重基于情境的学习、注重心智模式的构建、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注重多元智能的发展、注重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于一体,能克服上述传统教学模式之弊,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5.案例式教学有利于有效育人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处于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存在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的特殊区情,面临着反分裂斗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严峻形势。因此,培养“靠得住”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首要政治要求,是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永续保障。西藏高校除开设好教育部规定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外,还为此增开了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而案例式教学是增强其教学效果、实现有效育人的重要途径。
三、马克思主义“四观”课案例式教学遵循之维度
案例式教学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四观”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培养“靠得住”的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案例式教学的效能,必须遵循以下重要维度。
1.案例式教学必须重视理论的维度
青年时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也是系统接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时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四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日益开放的今天,思想日益多元化,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也是形形色色,大学生置身其中可能会彷徨甚至迷失方向,而且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处在浅尝辄止的层次上。因此,马克思主义“四观”课必须重视理论的维度,要以马克思主义“四观”克服非马克思主义的“四观”对大学生的侵蚀。案例式教学在注重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习的理论性、研究性,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独立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既能巩固理论又能深化理论的较为合意的学习媒介和载体。例如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部分,通过纳粹时期德国的种族政策和我国建国之后的民族政策的介绍对比,前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种族清洗使得血流成河灾难深重,后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民族关系使得中华民族行进在实现中国梦的快车道上。诸如此类,让学生在不同理论的对比中认同马克思主义“四观”,在反分裂斗争中才能真正做到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
2.案例式教学必须重视历史的维度
毛泽东上世纪40年代延安时期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曾经批判主观主义者主要有三种错误倾向,即“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现实是过往历史的延续,割断历史就不知何所来,更不知何所往。当前,部分大学生往往与历史有着隔膜,“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媚外者大有其人,先天地丧失了关注现实的重要参照系。部分大学生思想方面的“营养不足”恰恰衬托出历史的维度在案例式教学中的不可或缺,而且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在马克思主义祖国观部分,通过西藏与历代中央政府的关系史以及近代列强侵略西藏的历史对比,让学生掌握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印证了世纪老人阿沛·阿旺晋美所言“‘西藏独立’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西藏的产物”。通过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社会的旧西藏的今昔对比,让学生感悟西藏从黑暗到光明,从落后到进步,从封闭到开放,从专制到民主的过程。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诸如此类,在今昔对比中,才能认清分裂势力在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
3.案例式教学必须重视现实的维度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之一。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四观”,要在掌握相关理论、观点和知识基础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四观”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在马克思主义“四观”案例教学中尤其要注重现实的维度,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学生关切。例如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部分,通过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突出表现及其引发原因与我国民族问题突出表现以及引发原因的比较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一部分”的原理、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民族问题“五性”(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普遍性、国际性)的重要论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措施。诸如此类,让学生以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四观”关照当下现实,以增强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四、丰富马克思主义“四观”课案例式教学的重要经验
1.在案例式教学中应发挥师生的双主体关系
一方面,要努力发挥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所谓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视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马克思主义“四观”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又是案例教学的参与者,也是案例教学的引导者。从案例的选择、组织、实施、评价,都离不开教师恰如其分地参与其中,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在案例式教学中的主体性,改变“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的固有模式,从对案例的分析、归因到总结,都需要学生的忘我参与。师生的双主体性并非非此即彼、水火不容,而是相得益彰、教学相长的,关键是火候的掌握。
2.案例选择要精当,避免“为案例而案例”的形式主义
优质、丰富的案例资源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学效果、实现有效育人的根本前提。为此,须注意:要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案例要精当,避免形式主义的流弊;在此基础上,平时注重优质案例资源的积累、建设与共享。此外,避免将案例等同于举例,从案例选择、问题设置到教学组织要全面、立体、有血有肉。
3.案例教学要注重情境的构建
要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参与性不足带来的外在感、隔膜感,必须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预设恰当的情境。为此,须注意:在案例式教学中要形成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在其中自由辩诘而无长幼尊卑上下之别;案例选择既要切忌浅薄肤浅又不要过于玄奥晦涩,避免生拉硬套、“画圈下套”之嫌。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案例式教学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四观”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更需要与其他教学方式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1]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