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与“实”在电视片中的运用
2013-08-15文丨孙春丽
文丨孙春丽
(莱州电视台,山东莱州261400)
同样,在电视专题片中,虚与实的恰当处理,也会给人以美的感觉。我们知道,文字脚本的写作上需要有实写,如实实在在的故事,惟妙惟肖的动作,详细的过程叙述等。也要有虚写,如心理展示、理想描述、环境氛围等等。那么,在这些虚或实的解说词上配编什么画面呢?这就是:采用以实对虚,以虚对实的镜头处理法,会恰到好处地提升片子的艺术性。当然,这个“虚”字不是镜头的模糊不清,而是指的镜头所表达的意思。例如,我们拍一个先进人物的片子,所叙述的实的故事肯定都已过去,再现情景就会显得造假,此时,用虚的镜头来处理就显的自然妥•,这种虚的镜头就是故事里提到的场面、物品等等。
笔者看到中央台的一个历史科教片,通过讲述战马的沿革,叙述了恢宏的历史场面。而这样大型教科片的解说词,大都是虚写,所以编配的画面就可以借用影视剧中的古代战争场面。刀枪相交,战马嘶鸣,实实在在的烘托了虚写的解说词。笔者采制过一个教师的人物的专题片,结尾部分写的是他今后的理想,“已到了华甲之年的某某某,没有忙于寻找安然的港湾,他要在人生经验最富有的时候,把自己的收获,整理成篇奉献给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在这段虚写的解说词上,我拍摄编配了一组大海边的镜头:这位教师站在退潮的海滩上、一只木船、落日、晚霞和他走过的一串脚印。这些实的画面,象征着他会用坚实的步伐,走出更加辉煌的道路,与虚写的文词共同烘托出人物的精神境界。在《护林老人》一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冬日的林间小屋内,炕桌上放着一把老茶壶,缕缕热气飘出壶嘴。解说词这样写道:“老人护林的故事,就像这把老壶沏出的茶香浸肺透腑、余味深长”。
实写,就是纪实性的描述。虚写,就是文学的形象性语言,它可以一组一组地展示人物、事物的风貌和声情动态,或纵深开掘,或横向递进,一层层地对其进行描述刻画。人物的行为不能夸大,但精神意识可以神游;环境物体不能演绎,但给予的寓意可以想象,这就为我们的文学性描述展开了广阔的空间。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小时候读过的报告文学《欧阳海之歌》,作者在最后一节的篇章里,描写到火车即将迎面而来的一个瞬间里,欧阳海挺身而上,将背负钢炮的战马推出轨道,就是这样一个三五句话就能表达完的瞬间里,作者却用了三四页纸的篇幅来展现英雄的思想境界,用大段的排比句,写出了此时欧阳海脑海中可能闪过的各种念头,抒情的笔墨深沉优美,催人泪下。在大段虚写的排比句之后,是实写的这样一段话,“此时,欧阳海也可能什么都没想,他只是下意识地纵身一跃,凭着全身力气,将战马抗出轨外------”这句实写尽管很短,但它与前面大篇幅的虚写形成鲜明的对照,把一个英雄的精神世界和外形动态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之美。电视剧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在一个人中弹倒下的时候,处理成慢镜头,在慢镜头中又叠化上这个人联想的画面,把瞬间的时空放大,作足了文章。
画面的实与虚是相对比而言的。实,是主体,是和主体相关联的画面;虚,是和主体无关的、是用文字牵连上来的画面。文虚,可抒情浓烈;镜头虚,能产生无穷想象。正是在这种亦虚亦实的处理中,产生了内涵节奏的艺术魅力,中央十套的科教节目和四套的《走遍中国》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如央视播出的《问道武当》,大量运用的是道家建筑和空山野谷之画面,而解说都是发人深思的哲理语言,相比之下,那些只有单纯解说画面的电视片,就单薄的索然无味。我记得电影《保卫延安》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就是国民党占领延安后,奏乐升旗一组镜头,导演奇妙地将升旗的镜头拍成了地上的一个影子,即富有讽刺意味,又很好地处理了反面的东西,毕竟在这样的影片中直接出现国民党的旗子升起来是个不雅观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