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生类新闻节目中的几种“偏差”现象

2013-08-15文丨谭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偏差民生

文丨谭 洵

1 新闻题材罗列琐事,报道方式流于肤浅

贴近普通群众,反应民间诉求,这是民生类新闻节目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诸如邻里纠纷、家长里短这样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并不构成社会生活的全部要素。实际上,在目前的民生类新闻中,水管爆裂、断电停气、拉圾粪水、交通小事故、打架吵嘴,这样的“浅新闻”滥竽充数实在不少,更有甚者,张家养了三条腿的鸡,王家生了八胞胎的狗一类的事情,也频频成为猎奇的报道对象,这样的“街谈巷闻”报道多了,天天播天天看,自然会让受众觉得厌烦、浅薄、麻木,如果一档节目乐此不疲地重复报道,不仅在形式上形成了单一偏颇粗浅的模式,更无从体现新闻的重要性、代表性和指导性。

2 负面报道过度,缺失正能量引导

关注寻常百姓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客观反映部分政府职能部门真实存在的工作瑕疵,帮助有需要的受众群体解决问题,是民生类新闻节目应该担负起的职责。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行使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与坚持正面宣传,防止过度负面报道并不冲突。媒体不应该将曝光类新闻、负面报道作为提升收视份额、吸引眼球的手段,相反,过度向受众展示阴暗面,难以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风气,一些不代表主流、非影响大局的负面新闻,更无法向受众传递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破解纠纷,要有利于解决问题,过度渲染,只能激化矛盾。

3 新闻媒介定位“越权”

通过行使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从而督促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民生问题得到解决,这是民生类新闻节目受到百姓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正因为如此,受众对媒体的态度开始由“信任”快速转变为“依赖”,这也让报社、电视台,开始在不自觉地替代扮演着政府职能部门的角色,行使政府机构的权力和职责,坊间百姓甚至一度认为新闻媒体比110、120,甚至是119还要管用,相反在企业部门眼里,“防火 防盗 防记者”却成为了可笑的共识,这让媒体陷入一种尴尬的地步,相关单位对记者“严防死守”,正当的新闻采访难以开展,久而久之,新闻节目质量低下,内容局限的问题自然产生,新闻所固有的特性也严重偏离。

在传媒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传播手段,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可以接受的,而切实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维持其本身的良性发展尤为重要。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这些“偏差”是可以得到及时纠正的。

4 看待“小事件”要有“大观点”

民生新闻的包容性的巨大的,触角可以延伸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百姓家中柴米油盐酱醋茶,林林种种的小事,如果放在国家的每一项时政方针、重大决策和规章制度中去看待,就可以成为各个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从而增加新闻的广度与深度。

笔者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位私家车车主购买的新车,刚行使100多公里就出现了车辆制动系统故障,在随后的索赔中,车主与4S店就是否退换车辆产生了纠纷。乍一看,事情表面上是一桩“扯皮”新闻,不过记者在采访中敏锐意识到,由于国家“汽车三包”规定暂未出台,一旦出现车辆质量问题,购车者、销售方以及生产厂家往往难以达成赔偿协议,各自的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公平透明的保障。这一个案,其实可以折射出整个行业、整个领域的共性问题。记者对新闻点适度的刻意放大,除了作出简单的事件报道,还加入了对汽车销售行业以及法律专家的采访,对国家“汽车三包”规定的制定和实施做出了详细的新闻链接,最终形成了有新闻看点和深度解析的系列报道。

这是一个民生新闻向时政领域延伸的典型例子,新闻媒体在报道“小事件”时,应该有“大观点”,将新闻表面的琐碎剥离开,真正去揭示一个群体、一个行业、一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本质,这样才能努力杜绝报道的狭隘化、肤浅化,还原新闻的代表性和指导性。

5 只要“雪中送炭”,拒绝“落井下石”

对于曝光新闻、负面新闻,民生类节目报道应该更客观更谨慎的去看待。针对职能部门一些办事不力、执法不严的问题,展开舆论监督无可厚非,但证据要真实、采访要客观、立场要公正,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对于不健康不和谐的“瑕疵”,媒体更多的是要帮助当事方寻找问题形成的根源,督促和推动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这需要一种“雪中送炭”的精神。而对于一些由于历史遗留或者客观特殊原因,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如果新闻报道将之作为宣传重点,去过分恶意渲染,则只能激化矛盾冲突,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这就是一种“落井下石”。

批评报道的价值,在于通过舆论监督,平复社会的不满情绪,为受众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媒介应该在揭露批评一些不文明现象后,引导受众反思和整理,最终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积极机制,构成一次完整的、与受众充分交流的批评性新闻报道。提高舆论正面引导力,对节目的长期良性发展、积累良好的社会美誉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种正能量,实践表明,在实际的民生类新闻报道中,一些感人的人间亲情、弘扬真善美的典型事例,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新风尚,往往更能激发受众的共鸣,让更多人参与到新闻关注和节目互动中来,因此,在应对负面新闻报道时,如何挖掘切入点,怎样改变采访报道的方式方法,是新闻采编人员值得探讨和重视的问题。

6 摆正立场 正确行使权力

作为一个信息传播交流平台,新闻媒体不是政府职能部门,也不具有对社会生活中行为准则的“裁判力”,任何时候,一档成功的民生类新闻栏目,应该向受众传递一个清晰的概念,媒体或者是新闻工作者,不是无所不能,更不能“越权”。在实际工作中,笔者甚至会碰到“被当枪使”的状况,一些市民会把“通知媒体曝光”作为要挟相对方作出妥协的筹码,他们认为,只要媒体来曝光,什么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任何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民生类新闻的主要收视群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有限,如果过多内容局限、档次不高的新闻出现在节目中,更容易对他们形成误导,不利于他们通过正确的渠道来解决问题。

在民生类新闻节目的报道中,采编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明确自己肩负的新闻责任,摆正自己的参与立场。新闻报道的权力,就是客观报道新闻,只有真正从提高节目质量上花力气,才能从本质上做好新闻服务工作。

民生类新闻节目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既要注重平民化、贴近性,又要体现新闻价值;既要关注民众生计,又要防止过度负面报道、坚持正面导向;既要履行报道权力,又要避免新闻监督中的“越俎代庖”。只要在具体工作中认清了问题,找到了对策,就一定能纠正民生新闻发展的诸多问题,民生新闻也必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重庆 400039)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偏差民生
50种认知性偏差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纸媒是怎么做起一档新媒体音频新闻节目的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路径与策略
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机械装配偏差源及其偏差传递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