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羁之士——自由主义报人储安平研究
2013-08-15文丨周晓霞
文丨周晓霞
1 河流般的忧郁——早期文学创作
用储安平早期的一篇文章题目作为这个阶段甚至是他这一生的心境概括,是再恰当不过了。谢泳先生便以《一条河流般的忧郁》为题,写过一本关于研究储安平的著作。
储安平早期的文学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光华时期,即他在光华读书期间和毕业之后的一段时间,一个是《新月》时期。1936年,储安平考入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系,从学于著名的费边社员拉斯基教授。他留英期间的思想在《英国采风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读《英国采风录》全篇,可以发现,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对英国社会抱有一种信任、仰慕的情感。储安平一生最高的理想是希望自己能办一份类似英国《泰晤士报》那样的报纸,靠言论来影响政府的决策,这个梦想缠绕了储安平整整一生。
2 自由主义报人——从《客观》到《观察》
抗战胜利以后,对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来说,有过一个短暂的兴奋时期,储安平就在张稚琴的帮助下创办了《客观》周刊。之后,储安平回到上海,创办《观察》。《观察》的创刊,可以说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抓住了在中国最后一次发展时机。这个时期储安平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带上了浓厚的西方自由主义色彩。
2.1 服务于政治目的的立场
文人论政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对于储安平来说,他的终身理想便是通过言论来影响政府决策。在《我们的志趣和态度》一文中,他提出:“我们这个刊物的第一企图,要对国是发表意见。”但这种政论不是政治斗争,而是一种超然的立场和态度。创刊的第二个目的是 “希望对于一般青年的进步和品性的修养,能够有所贡献”。
从储安平的文字看来,毫无疑问,他是热爱政治的,而“文人论政”就是他作为知识分子所能找到的最佳道路。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一旦参与实际政治即会失去独立性之间的矛盾,正是储安平避开参政而选择以不偏不倚的言论监督政治这条道路的现实原因。
2.2 坚持民主与自由的要义
储安平在《我们的志趣和态度》中提出观察的基本立场:民主、自由、进步和理性。他认为:“民主是今世主流,人心所归,无可抗阻。”在谈到自由时,他说道:“我们要求自由,要求各种基本人权。自由不是放纵,自由仍须守法。”储安平正是从政治意义上强调自由和言论自由,他认为要实行民主,首先要使人民能言论自由。
储安平宣传自由主义的一个目的是针对中国专制政治的旧传统。他对不依靠理性只知依靠暴力来维持政治统治的专制传统口诛笔伐,强烈要求冲破旧的政治传统。他宣传自由主义的另一个目标是针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他指出,国民党的统治“一团糟”,是“一场烂污”。他的这些思想、言论对于揭露国民党专制政权,促进社会进步,起了很大的警醒作用。然而,自由在暴风雨中是很难建立起来的。从严复、梁启超到胡适、储安平,尽管他们的自由主义思想盛极一时,但都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自由主义在中国社会始终难以扎根。
2.3 尖锐的时政批评
《观察》的政论,主要针对当时中国的政治、时局问题发表意见。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对于国民党政府的批评,笔锋相当犀利。在《观察》的政论文章当中,储安平的《失败的统治》和《一场烂污》大概算是最为尖锐的。
1948年7月,蒋介石决定同时查封《新晚报》和《观察》及另一家通讯社。在这种情况下,储安平依旧在7月17日出版的第4卷第20期中发表《政府利刃指向<观察>》,对国民党的言论管制行动强烈谴责:“一个政府弄到人民连批评它的兴趣也没有了,这个政府也够悲哀的了!”
储安平在《观察》中的新闻理念与新闻实践既秉承了中国报刊文人论政的传统,又充满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追求和理想主义色彩。
3 “自由主义”的回光返照
1948年12月24日,《观察》遭查封,到了1949年11月1日,《观察》在北京复刊。此时的《观察》已经变成了《新观察》,而储安平的新闻思想也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当时在新中国建立后万象更新、人心振奋、蓬勃朝气的社会环境下,包括储安平在内的知识分子有志之士,被这巨大的快乐冲淡了戒备与芥蒂,甚至是其特有的理想与批判精神。储安平显然意识到复刊后的《新观察》已经违背了当初的宗旨与办报理念,于是毅然决定离开,在胡乔木的推荐下出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毛泽东的那句“《光明日报》可以和《人们日报》唱对台戏”令压抑已久的储安平想要放开手脚大干一番,全然忘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知识分子的处境。储安平在报社宣称“只要是事实,什么新闻都可以登”,甚至提出发重大新闻用不着请示中共中央宣传部。
4 大鸣大放后的悲剧式落幕
1957年6月1日,储安平应邀出席参加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党外人士整风座谈会。会上他作了题为《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的论述,正是这篇“党天下”的发言,最终将他推向了悲剧的深渊。七天后,反右运动爆发。在民盟《光明日报》支部召开的批判会和民盟中央小组会上,认为“储安平的整篇发言论点是彻底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此时的储安平,已然被推上了万劫不复的祭坛。
关于储安平的死,至今仍是一个谜。他悲剧的死亡似乎是一种宿命,据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一书中介绍:“只是听说他一遍遍地挨打,家里抄来抄去,破败不堪,更无人相扶相助。他实在受不了,便逃到九三中央,请求组织收留。”当然事与愿违,这位放浪不羁,执着地拥抱着自由主义理想的知识分子,最终亡于自己的理想手中。
储安平的失败正在于,他希望在贫瘠到没有丝毫营养的土壤中开出艳丽无比的自由主义花朵。他在给胡适的信中谈到:“我们创办《观察》的目的,希望在国内能有一种真正无所偏倚的言论,能替国家培养一点自由思想的种子。”这就是储安平的理想,也是他那一代自由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然而这位有志之士,他的结局是何等的惨烈和悲哀!《百家讲坛》中曾刊登过一篇题为《<观察>撰稿人:知识分子离政治多远才安全》的文章,通过比较储安平、费孝通与钱钟书三人对政治不同的态度,以此启示后人:完全的超然物外或徘徊于政治与学术之间,结果都比执着于自由主义理想好。
虽然储安平坚守的乌托邦式的自由主义理想最终幻灭并给他带来了晚年的悲剧,但以他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理想而献身的意志与精神,却在新闻理想的道路上激励着无数的后来者。
[1] 负琪,吴国娟.徘徊在“议政”与“参政”之间——储安平“文人论政”理想的矛盾及破灭[J].青年记者,2011,(20):94-95.
[2] 蒋含平.从《观察》看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新闻理念与新闻实践[J].现代传播,2007,(1):144-146.
[3] 胡君.一个自由主义者的新闻理想——储安平新闻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4] 陈永忠."以言论政"的舆论空间——《观察》周刊研究[J].浙江学刊,2007,(5):70-74.
[5] 谢泳.储安平与《观察》[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6] 张新颖.储安平文集·上册[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7] 张新颖.储安平文集·下册[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浙江大学,杭州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