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人物采访

2013-08-15文丨曾晨路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稿子细节

文丨曾晨路

(衢州日报社,浙江衢州 324000)

人物报道是报纸的常用体裁之一,也常常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重点稿件,并由此起到一个很好的传递作用。那么到底该如何让人物报道来聚焦读者的眼球,体现媒体的传播作用呢?

在采访时,不少记者为了抢时间,一落座第一件事就是掏出采访本,然后逐一开始问问题,缺少与采访者的交流,很难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稿子。我认为,在做人物采访时,首先要做到抛开采访本采访,结合今年的工作,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突破。

1 注意捕捉细节

中青报冰点特稿《五叔五婶》中,对五叔陈远绍以及整个贫寒家境的描写就紧紧抓住细节,令人难忘。在描写五叔时,是这样的“一身破旧的衣服,线背心漏着窟窿,光脚踩着双破解放鞋,没有鞋带,用两根稻草系着。鞋上沾满泥水。”

新华社资深记者朱玉老师也曾说过,描写人物时,有没有抓住细节,能不能打动读者,要用“闭上眼睛能够重现画面”这样的方法来检验。

为此,我在采访人物时非常注意这一点,特别今年我写了《扎根基层沃土一棵松—追记民生使者周言松》、《徐雨文:天上那颗美丽的星星》、《她用坚强撑起一方大爱的天空——记徐雨文母亲》、《柯城区黄家街道四都刘村刘诗福夫妇演绎人间大爱》,采访中,他们都承受了失去亲人的痛苦,那么到底该如何适时表达这种悲伤,成了我思考的问题。

为避免使用“嚎啕大哭”“眼泪止不住的流”的方式来渲染悲伤,我采用了朱玉老师说的“用一个细节宣泄悲伤”的方式。比如写徐雨文母亲徐萌仙,在女儿去世当晚,她就要面对媒体接受采访,整个过程,徐萌仙表现地很坚强,甚至带着微笑面对镜头,就在所有聚焦点对着她的面部时,我注意到她手里的纸杯,已经被捏的变了形,稿子里我写到“只有那被徐萌仙捏得变了形的纸杯在告诉所有人这位妈妈的悲痛。”这样的表达方式较之嚎啕大哭更为传神。

而在此后采访另一位替儿捐献器官的刘诗福时,他也一直表现坚强,但说到最后,他忽然捂住了眼睛,这时我注意到,他的眼泪从指缝里流了出来,于是我写到“说到乖巧的儿子就这么突然离开,刘诗福哽咽了,双手捂住脸,两行泪却顺着他黝黑的手指流了下来。”这样的细节既传神,又极具感染力。

2 擅于倾听

《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曾经说过,“采访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地身体前倾。这是一

种发自心灵的倾听姿态。倾听,我可以更贴近被访者的内心,新闻的背后是心灵。消除芥蒂,建立一种信任,而且更具有人文色彩。”

事实上,由于采访时间紧迫,不少记者面临一个难处就是,不得不上午采访,下午写稿的境地。为此,在采访过程中疏于倾听,而是根据写稿需要问出一连串的问题。这种稿子出来往往没有情感。

为此,在采访时,我尝试着用花时间去倾听,就找到了许多背后的故事。

比如在采访徐萌仙时,大家有个疑问就是一个农村妇女缘何会有捐献器官想法。虽然在媒体上徐萌仙反复说过多次,是因为有很多人帮她,所以她想做一些事帮帮别人。但背后还有什么故事?

事实上,女儿一去世,她就一直面对媒体的提问,一直回答,没有机会诉说。为此,我专门抽了半天时间去她家,专门听她说。可以说这半天时间花的很值,原来她带着女儿到很多医院看过病,她看到过很多跟她一样的妈妈绝望地等待着别人捐献器官,感同身受。而这种想法的产生也有过挣扎,她常常在睡觉前决定好要捐,但第二天看到女儿可爱的脸,又舍不得,内心其实是非常挣扎的,不像她面对媒体时的那么坚强和乐观。

在采访刘诗福时,他也絮絮叨叨说了很多,说这个儿子得来不易,尤其是他妻子很宠爱,说到妻子赶到医院喊儿子“斌斌儿”,我就意识到,这就是一种宠爱的表现——“哪怕儿子长到19岁,郑耀香还会喊他‘斌斌儿’”。

3 把握人物的独特性

写人物就是写个性,要突出某个侧面,不能写全面。那么到底该如何突出这个侧面,朱玉老师就提出,写人物时要写出大人物的小节和小人物的大节,在采访时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势。

朱玉老师曾经提到,在采写《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时,不管是材料还是丁晓兵本人,都给人一种高大全的感觉。如果按照一般思维,材料够丰富,也就可以成稿了,但朱玉老师的提问却打破了思维定势,她问丁晓兵,“你梦到过自己的右手吗?”“你投手榴弹全连第一,那你怎么鼓掌?”这两个问题接受过N多媒体采访过的丁晓宁一下子愣住了,再怎么坚强的人,也有最柔软的一面。

而我在采访周言松这位最普通的基层干部时,大家都能想到的采访点就是他如何扎根基层,为老百姓谋福利。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在人性上多发掘一点,事实上,在采访中就发现,周言松是个工作上的拼命三郎,但也是个对家庭照顾有加的温情男人。

在采访周言松妻子过程中,看到家里有一副没有绣完的十字绣,再一问,原来这幅十字绣是周言松的,因为他总觉得忙于工作,对女儿有愧疚,想用这种方式来弥补。之后再对周言松妻子朋友的采访过程了解到,周言松对妻子也很照顾,没有时间烧晚饭,但早饭都是他烧好的,没时间洗衣服,但都是他来收拾的。为此,我跳出以往写典型人物高大全的禁锢,专门用了一部分来写他对家人的亲情,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温情的男人形象。稿子见报后,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共鸣。

实践证明,在采写人物稿,尤其是典型人物稿件时,只有跳出高、大、全的传统采写手法,抓住人物特性,用细节说话,才能让稿子更具可读性,才能有一定的社会效果,起到媒体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如,我采写的《徐雨文:天上那颗美丽的星星》、《她用坚强撑起一方大爱的天空——记徐雨文母亲》这两篇关于人体器官捐献的稿件,见报后读者反响强烈,前往红十字会愿意成为器官捐献者的人数翻番。

猜你喜欢

稿子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嚣张”的磊编
奇妙的细节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放胆情结
细节取胜
拖稿的各种理由
第一次投稿
决定成败的,绝不是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