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移动社交工具的特点与发展前景——以微信为例
2013-08-15文丨喻小帅
文丨喻小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 226322)
1 移动社交工具的定义与发展
移动社交工具是一种附身于手机之上,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工具,如微信陌陌、米聊等,它们的出现对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产生了巨大冲击。它构建了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打通了传统电信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的界线,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手机用户的欢迎。国内最早出现的移动社交工具是米聊,而目前最有名用户最多的移动社交工具为微信。庞大的用户群本应为获利带来了可能,然而其收益并不乐观。在各种媒介高度竞争的未来,移动社交工具要想获得一席之地,也不得不谋求新的出路。
2 移动社交工具的主要特征
移动社交工具具有用户的高普及性,与传统社交工具相比,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2.1 移动性与即时性
大众媒体中,没有一种媒体能像手机一样与人形影不离。而附身于手机媒体上的移动社交工具较之传统网站社交工具,也便具有了移动性的特点,它可以随身携带。并且它又由于其比手机媒体更为优越的新功能,它为受众带来了手机媒体不具备的新奇感。如微信朋友圈的“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功能向用户提供的是一种未知的交友刺激,并且可以因地点不同而出现不同可能。即时性则表现为,微信提供消息即时提醒服务,即在未登录的情况下,也可接受信息,做到了与手机的真正绑定。而QQ与MSN等,虽能即时通信,但在对方离线状态时却无法让用户即时接收。并且在收费上已经优于手机媒体的短信功能。
2.2 自媒体化与整合性
戴尔·帕斯金在《自媒体》中曾写道:自媒体是通过数字技术链接全球知识,从而提供一种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和分享自身经历和新闻的途径。②也就是个人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向他人传播。微信的朋友圈可以分享照片,QQ音乐及网页等,真正做到了以个人为起点的传播。其整合性在于它不仅整合了QQ邮箱、QQ聊天工具、群发、QQ微博、漂流瓶等应用,并且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与手机通讯录及QQ好友匹配,除此之外,与电话通讯一样,它可以传递语音,故而微信成为了一种整合了手机短信、电子邮箱、语音通讯为一体的现代社交工具。
2.3 隐私性与个性化
传统网站社交工具,如微博、百合网等,消息开放,用户的评论、发布的信息可以随时被浏览,甚至造成隐私泄露等问题。微信在其设置上尊重了用户选择,提供专门的隐私设置,如提供好友验证、推荐给好友、通过QQ号搜到我、QQ上显示微信在线、黑名单等选项,尊重用户的个人选择。并且在朋友圈的使用中,信息仅为朋友间开放,大大保护了隐私,而非网站式的随意浏览和关注。微信的个性化主要体现为消息提醒方式,这点上仍然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2.4 服务性与到达率
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给用户带来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扰,而微信却甚少担忧这样的问题。微博可以随意@、随意转发评论、充斥着较多各种目的的微博账号,这给不少用户造成了严重骚扰。而微信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由于其拉黑与隐私保护功能不仅避免了骚扰并且凸显了其服务性,如语音联系、邮件提醒、离线提醒等。在传播上,微博用户常常由于其关注量过多,极易错过重要信息,而微信则避免了这个问题。它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是一种一对一的传播。
3 移动社交工具的弊端
移动社交工具并非只有优点,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3.1 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
移动社交工具给人际关系带来的影响是必然的,它是一把双刃剑,方法得当可以扩展人际,方法不当会对现实人际关系造成影响。如过度依赖于它,醉心于刺激的交友体验中,或多或少会对现实生活造成影响。微信上甚至在也存在病毒、黄色信息或是诈骗信息,这些对分辨力较弱的用户来说,存在着误导性与危险性,会给用户造成一定的损失。而暂时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3.2 载体的局限性
移动社交工具虽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其发展由于网络技术问题及手机媒体自身的局限性仍然存在很多限制,造成了其踟蹰不前的现状。微信虽然具有到达率高等特点,但用其工作效率不佳。一是手机比起电脑,没有强大的CPU支持,处理大量信息并无优势,某种程度上并不高效。二是微信虽能传递语音,但无法取代电话通话的即时性。这使得其只能用作保持联系的工具,在处理一些紧急问题上并没有电脑的效率与效益。故而微信在客服上,并没有太大的发展潜力。并且,不少用户也表示不少明星的官方平台存在一些只发布消息却使用自动回复的情况,不能很好地互动。
3.3 平台生态难题
目前商家与移动社交工具有强烈的合作需求,然而却往往碰壁。技术手段已经完备,一切只看微信的开放尺度,不少商家只能对微信持观望态度。金种子创投联合创始人表示:“微信应该是基于通信、社交功能基础上实现平台开放,主要围绕数据开放与应用开放两个方向,来构建生态系统,这才是微信要做的事情。”③目前,腾讯公司仍然致力于改善完善微信,进行基础通讯设施的建设,而非立刻将其商业化。
4 未来出路
4.1 个性化及精准营销
移动社交工具实现了与手机的真正捆绑,这让精准营销成为了可能。它们可以通过综合用户消费习惯及其喜好,为商家提供准确的定位与受众群划分。用户可以与商家积极互动,发放商品或促销信息,方便快捷。如在广告中加入官方微信的二维码,受众可以以此关注该品牌官方微信,从而关注产品信息。一些折扣券与VIP特别服务,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定向发布。另一方面也便于消费者的建议与回馈,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官方平台直接对话以反馈,这种对话式的交流较之微博更加亲民,并且便于品牌形象的塑造。
4.2 增强服务性
当人们认为物有所值的时候,他们不会去购买信息技术——他们购买的是信息内容、有用性和方便。④同样,微信等社交工具若要向商业收益拓展,需要保证用户群,依然不得不依附于其服务性。如增加壁纸、提醒音的选择,提供即时视频服务、影讯、天气预报等信息等。并且它必须突破狭小的手机屏幕对于交互的限制,与其移动性的特点结合向用户提供酒店、购物、美食、优惠券等,以拥有一个稳定的用户量。
4.3 电商化
电商化是微信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对于电商,微信可以提供主页个性化设计等增值服务。大胆设想一下,如果微信与手机支付功能或是信用卡绑定,用户可以通过官方微信查询电费水费然后付款,这将大大减少人力物力。而业界关于微信未来发展模式的最佳设想就是:微博与淘宝的结合,即客户通过微信下单。电商代表“美肤汇”已经尝试过这样的方法,但这样的运营模式不仅使得成本上涨,而且没有利用微信的移动性、便携性、个性化等特点,故而目前仍处于试水阶段。微信电商化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是仍然有待开放,并且需要结合其自身特点发挥更多优势。
[1]“微信用户达3亿:PCor移动互联网?巨头们很纠结”引自扬子晚报网,http://www.yangtse.com/system/2013/01/05/015807309_01.shtml
[2]《手机媒体商业模式研究》,黄河,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体》,[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微信,只拿到半张电商船票!”引自搜狐网,http://it.sohu.com/20130106/n362562637.shtml
[5]“2012年度最佳颠覆:微信公众平台”,引自搜狐网http://it.sohu.com/20121225/n3614919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