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必须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纪念第23个全国土地日
2013-08-15■刊评
■ 刊 评
党的十八大深刻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里提出的三个“严峻形势”,都与土地管理关系密切。首先是资源约束趋紧,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约束趋紧,确实容易促使各级政府为片面追求经济业绩,只注重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忽视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其次是环境污染严重,而造成这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第三是生态系统退化,也有很多是直接发生在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所以土地管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负有极为重要的责任。对此在纪念第23个全国土地日的时候,必须给予特殊强调。
有人把土地上存在的生态问题,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土地污染。有关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有的直接造成粮食污染。二是土壤侵蚀。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8%,严重降低了土地生产力。三是土地沙化。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直接造成土地资源的减少。四是土地盐碱化。这直接恶化了土壤养分的质量和物理性质。五是土地荒漠化。这直接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力下降或丧失。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①缺乏生态意识,片面追求土地的经济效益,在干部绩效考核上,根本没有生态方面的硬指标。②经济的负外部性,即土地使用中形成的生态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也没有进入成本,全部留给社会,造成长期的欠账。③相关的法律不完善。我国现行的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过多地强调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忽视对土地资源即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土地的经济价值,忽视土地的生态价值。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在土地资源管理上,首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人地和谐的生态意识。特别要认识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仅包括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和环境层面,其中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它远比眼前的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其次是必须建立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这种补偿,一方面可以保证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及时修复,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补偿成本这个经济杠杆,促使利用土地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再次,必须完善土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当前在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建立土地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快制定土地生态保护法,对土地的生态功能和价值进行确认和保护,让土地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以弥补现行土地管理法规中对土地生态保护的不足。
总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保护土地的生态价值,并以生态条件为前提,创新土地利用意识,建立合理使用土地的价值体系,使人类社会向人与自然共生及协调发展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