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创新活力的思考
2013-08-15李志清张洪川
李志清 李 妍 张洪川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党员的重要阵地。学生党支部承载着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引领、培养和凝聚广大优秀青年学生的重大使命,是党在高校开展工作的前沿阵地和战斗堡垒。2010年全国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人,占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40.2%。近4年来,高校每年发展学生党员的数量均超过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1/3。这样庞大的新鲜血液的加入,要确保血液的纯洁性,重在党支部对优秀青年的培养、考察和锻炼。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创新型的政党,就是要求我们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在以创新为时代主题的当代,如果党支部一味墨守陈规,不能创新,将很难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合格的共产党员,更何谈将优秀青年吸收进党支部。同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不同社会思潮的冲击和西方势力的立体渗透,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学生党支部的传统的党员培养与发展、政治理论学习、民主生活等形式与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创新活力,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更无法引领青年创新。因此,高校迫切需要探索增强学生党支部创新活力的新路径。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创新活力缺乏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仅停留在党员发展和培养,学生党员缺乏积极性,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支部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与学习型、创新型党组织的要求相距甚远。
(一)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学生党员参与度不高
目前,发展党员、预备党员转正大会、传达文件精神、读报纸、看视频讲座、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是学生党支部的主要活动内容和形式。随着网络与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方式与内容丰富多样,创新思想与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大脑,学生党支部长期以来沿用的这些传统、封闭、单一的党员教育和党组织生活形式已经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方面,在伴随市场竞争而来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党员的主体意识和价值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用主义的“快餐文化”使学生党支部也普遍存在急功近利、一味附和式的表态走过场的组织生活,不能让学生党员很好地理解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更谈不上去学习和向普通同学宣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另一方面,学生党支部党内民主意识和批判精神缺乏。有的学生党员认为组织生活很严肃、严谨,不敢随便发表意见,做一个学习的观众可以“明哲保身”。党支部没有民主氛围,就抑制了支部的创新活力,因此需要鼓励党员表达不同观点。当然,也有学生党员权利意识淡化,党员党性不强,仅把支部生活当作党员义务,而没有当成党员权利,被动参与支部生活。
(二)党支部制度建设缺位,组织涣散,没有战斗力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组织的良性运作必须有制度作为保障。一个富于创新的组织必须有激发创新的制度和凝聚创新人才的力量。现实中,学生党支部大多没有成文制度,党员虽有组织感却无纪律感,更无为组织创新的动力。党支部在管理上仍局限于思想教育和党纪约束,忽略了学生党支部作为组织的自主性。学生党支部缺乏制度规范,组织生活不规律、无计划;重理论学习教育,轻实践锻炼;对支部党员要求不一,缺乏考评和约束机制;“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评选等激励机制缺乏。
一方面,学生党员短期内的培养、发展与学生党员流动大之间的矛盾使党支部只注重发展。许多高校对发展党员的制度完善,但对学生党员的要求更多局限在学习成绩和社会工作等外在表现上,支部缺乏创新的目标,对学生党员也缺乏目标指引,对其入党后的政治信仰、党性修养、理论学习、社会责任感、服务群众等深层素质的考核评价也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弱化了学生党支部凝聚力。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对传统的高校人际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弱化了人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心理互动,也弱化了学校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共生关系。直接对党内关系造成一定的冲击,使得党的各级组织内部凝聚力弱化,党组织和党员相互依存关系有所削弱。组织凝聚力的弱化直接影响了组织的创新活力,高校基层党支部创新活力的缺失是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逻辑产物。市场竞争的氛围也弥漫在党支部,学生不得不为走向社会而各自为战、积蓄力量,而对党支部的依存度也逐渐变淡。
(三)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党员意识逐渐弱化,党支部活力不够
当前学生党支部建设普遍存在着“重入党前的发展,轻入党后的再教育”的现象,导致部分党员“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这种懈怠思想在学生党员中普遍存在,甚至有些党员认为支部要给即将入党或转正的同学机会去表现,这种躲避党员责任、歪曲党员形象的言行抑制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动力。党支部常常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高要求,对正式党员不要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党支部的活力,阻碍了党员的示范作用的发挥。
从源头看,这是党员入党动机不端正、党性教育不足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考评机制缺乏。当然,党支部也缺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平台,也没有营造好党员创先争优的文化氛围,没有发挥党员身份标志的促进作用。
(四)党支部组织生活不能围绕学生的发展和需求,支部创新动力缺乏
与学生会和社团等学生组织一样,抓住学生兴趣和需求所在,围绕学生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活动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长期以来,学生党支部的活动真正贴近大学生活、服务学生的较少,无法满足学生党员的需求,导致学生关注度不高。就连党员服务群众活动,也只是老套的去走访敬老院、打扫卫生等,对学生的锻炼和提高的空间不大,低估了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毋庸置疑,长期以来党支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大学生党员的需求研究不够,没有立足于以人为本,而是将支部发展和学生发展割裂开来,而大学生不再满足于仅仅从组织生活中获得纯政治信息和党的理论知识,还希望获得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多一些锻炼和挑战,因此必须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支部成员集思广益,挖掘每一位党员的创新活力,通过多形式的组织生活,提高学生党员自身素质。
二、增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创新活力的可行性举措与建议
(一)创新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
组织的创新活力不但来自于其中的创新个体,还来自于创新个体之间的不同组合方式与运行模式,学生党支部的设置方式正是学生党员的组合模式,其组合和运行应该以最大范围能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主动性和发挥组织凝聚力为导向。
1.从人才培养实际出发,以专业为单位纵向建立学生党支部的新模式。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多建在班级或年级,总体呈现横向支部模式。诚然,同一年级不同专业建立的党支部有助于跨专业交流学习,但是对于在短短的大学求学期间的学生来说,集中优势尽快掌握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参与专业实践服务,将有助于专业学生党支部凝练特色,也避免因学生毕业而导致支部文化传承的断链,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这对于高校优化资源、培养人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在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按专业纵向建立学生支部的实践中,在高年级党员带动下,学生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的合作更多,针对专业的行业社会实践活动更多、更深入,也凝聚了更多普通学生参与其中。从高校学生党员分布的实际情况看:低年级学生党员相对较少、高年级学生党员较多,并且经验更丰富、工作能力较强,组织支部活动相对更为得心应手。这一党支部新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覆盖面,也解决了低年级党员相对较少、没有办法以班级为单位组建支部的弊端,同时有效搭建了相同专业学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学习平台,还成功解决了已经毕业但是没有就业,或者虽然就业但是就业单位没有建立党组织的毕业生党员的归属问题,党支部活力也得到显著激发。
2.因时因地制宜,建立多种临时党支部,扩大组织覆盖。大学是青年学习、生活的集中地,是其思想活跃与碰撞的高峰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创造性。党如何在这一时期吸收和引领各种优秀创新人才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至关重要。新形势下,高校传统的党支部设置已不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尤其在网络信息社会迅速发展和学分制、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高教改革的环境下,虚拟社会的日益丰富,学生在网上与在公寓、社团的学习、生活、娱乐时间相对较多,班级功能弱化。因此,党组织需要在公寓、社团、网络上占领阵地。毛泽东同志关于“支部建在连上”的理论应该延伸到工作和生活的多个角落。设置临时党支部也是既尊重学生个体性、差异性,又保证支部工作的一种具体做法。
在以专业为纵向设置党支部的基础上,设立多个临时党支部,如楼层或单元党支部、社团党支部、BBS板块党支部等,每个学生党员在固定的专业党支部基础上可以参加多个临时党支部,每个临时党支部就是不同党支部党员交流学习和发挥模范作用的平台。由学生党员牵头向相应的组织管理部门如BBS的主管党组织、学生公寓主管党组织等组织申报备案临时党支部,学校党委组织部根据其发挥的作用进行创新成果评选并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与激励。
同时,还可以在执行临时任务、时间较短的情况下设立临时党支部,如短期实习基地或上海世博会期间各志愿服务基地临时学生党支部,集合来自不同党支部的学生党员,通过短期内的集中组织生活,取长补短,创新不同组织活动形式与内容,激发支部和学生党员个人活力;还可以将学生党支部再分为若干党小组,创新和优化党支部结构。党小组的设置除按班级、年级、专业外,还可以社团、志愿者服务队、实验小组等为单元建立,以提高组织生活开展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要在党小组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学生党支部制度
制度是组织有效运行的根本,制度创新是组织产生创新活力和发展的机制保障。学生党支部也因学生的流动性而呈现很多变化,要保证支部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唯有让支部党员不断追求创新的制度。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也完全不需要是一种‘实物’。从造成的影响看,任何技术创新都不能像报纸或保险之类的社会创新相抗衡。”这就是制度创新,学生党支部,其组织体的创新活力关键在于其运行制度的创新。
1.建立对全体党员的目标责任机制和考评机制。设立党员手册,将学生党员的学习、实践与服务社会等活动记录下来,规范党支部生活,并设立定期自查与互查的监督机制,尤其要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作为重要内容,党支部的活力与党员外在影响力密不可分,让参与支部生活和奉献引领内化为学生党员的自觉行动。
2.建立激励制度,培养激励文化。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保证,实现组织目标,如上海世博会期间创先争优活动与“徽章文化”曾激励党员和志愿者们永葆热情服务好世博。因此,在党支部之间和党支部内建立创新争优机制尤为重要,激励党员在理论学习、专业实践服务社会、政策宣讲、社会调查等多方面发挥各自的创新能力,正如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DouglasM·McGregor)所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才是激励的主要来源之一。”
3.建立定期学习制度,围绕主题或自定主题学习,将学习成果在组织中进行汇报分享。学习是增强支部活力的有效途径,是党员获得知识和创新灵感的主要源泉,也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础和前提。把是否学习、学习的效果与分享作为考查、评价党员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要求进行跨学科的学习,重视对历史、经济、科技、法学、管理等多方面的学习,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
4.建立党支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党支部创新活力提供人力资源。一个组织高效运转需要骨干带头。尽管学生党员在学生中起着带头作用,但是在学生党员集中的党支部依然需要一批政治素质好、创新能力强、工作方法多、群众基础好的党建人才来组织党支部的创新活动,如广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党员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选举党建经验丰富的优秀研究生党员任本科生党支部书记等。更为重要的是定期培养党支部学生干部队伍,加强对党务知识和方法培训,掌握创新思维和技能,培养学生党员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能力,培育自主创新氛围。
(三)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创新源于现实,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幻想。毛泽东同志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支部活动能否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需要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因此,学生党支部要充分尊重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思想状况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党员的特点,创新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觉悟、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支部活动形式与内容,使其符合党的要求又贴近学生党员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才能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要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大学教育也应围绕学习方法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政治理论产生的背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理论的指导意义、理论对于大学生把握国际国内形势能力的指导价值以及对于大学生宏观思维训练的促进等这一系统的理论学习方法与思维传授给学生,才能达到“授人以渔”。
2.要将单一政治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进一步的实践。”社会现实离学生最近,党的理论与政策也是来源于社会现实,因此让学生党员带着理论走入社会,才能真正理解政治理论,真正将理论学活,并将理论拿过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3.要结合学生党员的年级和专业特点。将专业与相关的行业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相结合,坚定学生党员为国为民做贡献的信心。将专业的学以致用与学生党支部开展服务群众活动相结合,凝练支部实践服务的特色,把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党员全面成长成才。
4.创新支部活动的形式。结合社会调查、研讨、辩论、演讲、征文、志愿服务、参观、跨支部跨高校交流学习等多种形式,搭建多渠道网络平台,如红色网站、博客、微博、社区党员实践基地、支部园地、党员服务站等,充分展示学生党员的学习和实践的风采,拓宽学生党员的教育空间,占领网上思想工作阵地,全面辐射学生党员和党支部的影响力。
[1]陈荣武.增强高校基层党支部创新活力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
[2]杜军.高校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3]周海晏.以支部书记培养为切入点切实加强研究生基层党建——复旦大学研究生党支部调查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2).
[4]彼得·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张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张加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社团建设[J].科教导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