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综述
2013-08-15云付平
云付平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研究逐渐升温,产出了许多理论成果。本文试图对这些成果作简单介绍和总结,以期概览全貌、厘定优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一)立足于时代背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齐勇锋认为,从国际背景来看,目前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还不够,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很有限,需要发挥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过程中的作用。从国内情况来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体现。温宪元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正确把握其背景和条件。他强调: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经济失衡、人的贪婪、伦理的丧失等文明危机要求构建、完善和弘扬新的全球文明;我国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软实力不够强大,也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立足于文化的重要作用,从文化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行分析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张国祚指出,文化强弱事关国运。他结合中国的近现代史,得出“文化强则国强,文化弱则国弱;文化搞得好,可以兴邦;文化搞不好,必然误国”〔1〕的结论。基于我国文化建设形势逼人、任务紧迫的现状,他强调要想在国内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还需要作出巨大努力。邹广文详细分析了当今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着重指出文化生态失衡、文化创造力减弱、社会道德失范、文化信仰亟待加强等问题。
(三)立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来阐述
郭建宁在《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一书中深刻阐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他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时代发展和人民意愿的内在要求,是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人民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2〕。陈家付论述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强大思想基础、确立正确价值取向、构筑坚强道德支撑和创设良好文化环境等问题。王能宪指出:“一切物质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化为尘土,唯有精神文化的创造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显示出永恒的光辉。”〔3〕因此,他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是由文化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及意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但是,这些成果中宣传性和解释性的成分较多,存在着重复研究现象,有的成果仅仅是在对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进行简单的呼应和注解,缺乏对其本质的多维度的深刻论述。同时,国内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形成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渊源的研究不够充分、不够深入,对理论体系的连贯性重视不够。因此,详细探讨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理清其形成脉络,探讨其形成轨迹,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标准和建设要点
(一)关于文化强国的科学内涵
周文彰认为,文化强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文化作为手段,靠文化强国,充分发挥文化在强国建设进程中的推动、组成和引导三种作用;二是把文化作为目的,建成文化强国。唐丕跃将文化强国的内涵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四目”即文化强国所要呈现出来的四个新局面,具体表述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新局面,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局面,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新局面和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4〕。这一归纳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奠定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还有一些学者从某一个侧面对文化强国的内涵进行了论述。例如,龚群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强国的本质要素;邓春芝从人的需要满足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熊澄宇的观点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支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综上可以看出,有的研究只是对文化强国本身进行解释,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论证。因此,如何科学界定文化强国的内涵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理论界对文化强国的内涵有不少研究,但涉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特征的论述较少。
(二)关于文化强国的标准
理论界对这一问题也展开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表述。第一,“三标准说”。蒙一丁认为文化的强盛主要有文化生产力先进、文化凝聚力巨大、文化软实力超强这三个硬指标。第二,“四因素说”。温宪元提出了考量“文化强国”的四个因素: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潜力充分激活;文化产业的规模大幅提升、竞争力显著提高;文化人才辈出、拥有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第三,“五标准说”。齐勇锋提出了衡量文化强国的“五个标准”,比温宪元的标准多出一条,即:文化贸易特别是版权贸易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能够在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和推动世界文化贸易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5〕。第四,“六标准说”。游炎灿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至少有六项标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等。虽然这些标准的提法不尽相同,对具体内容的阐述存在差异,但基本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从而更好地探索其实践路径。但是,理论界对于文化强国建设的指标体系、评价机制的研究则明显不足。有的论述较为简单,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有些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这种研究现状,不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文化强国的建设实践,不利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
(三)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要点及重点
李抒望提出,建设文化强国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价值诉求,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精髓,以广大共产党员为主体。陈晋指出,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抓好几个关键环节,即: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他认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一个关键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程林辉、张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抓住“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这几个关键环节。此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指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重点。比如,周文彰指出文化强国的重点是文化强民,用文化造福群众、提高群众。他强调,文化强民应找准着力点,即优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应重点加大对基层、农村的文化投入。朱云军在《文化强国重在道德文化》一文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在突出道德文化建设,应当汲取中华优秀道德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应当从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取长补短。王守光在《文化强国重在满足人们多层面文化需求》一文中提出,文化强国重在满足人们多层面文化需求,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道德文化建设以及安全文化建设来满足人们在这些层面的文化需求。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研究者对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进行了多方面的详细论述,但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重点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分歧。因此,系统归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要点、构建完整的文化强国建设理论体系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与方法
(一)从整体着眼来论述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蔡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做到“八个着力”,即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着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着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等〔6〕。穆占劳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文中提出了“五个坚持”,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主义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等。迟建民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的路径,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总体联系中,从国际形势与国内需求的联系中,深刻认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联系中,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从“五位一体”建设与党的建设的联系中,努力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张立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宏观上要注意上下结合、雅俗结合、中外结合三个方面;从微观上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无名而有名,有名而无名;无利而有利,有利而无利;无乡而有乡,有乡而无乡;无我而有我,有我而无我。
(二)从某一方面来阐述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王学俭、张智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建设文化强国。具体措施是:要实施文化传承战略,弘扬优秀传统;要实施文化创新战略,构建文化创新体系;要实施文化互惠战略,塑造中华文化精品;要实施文化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人才队伍;要实施文化产业强国战略,传播先进中华文化。张宝忠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
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8〕。李欣平执笔的《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一文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现文化强国之梦。吴桂韩、刘绛华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文中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社会主义文化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具体来说,在思想上,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转化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实践上,要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是培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阳国亮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文,立足于国内外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的文化建设实践,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他认为,要从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作用的认识上、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思考探索上、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信念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刘彦武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进一步增强地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家、人民群众以及社会组织的文化自觉,进而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激发起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从文化自信迈向文化自强。徐佩瑛、金薇在《创新: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一文中,提出要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机制创新、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创新等建设文化强国。
四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近年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成为文化事业研究的热点问题。陈先达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文中指出,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部分,要在积极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沙雪斌指出,要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供给能力,打造文化产业知名品牌,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刘可祎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支点》一文中指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为条件,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为路径,以高科技为技术支撑,以产业项目为支点,以品牌塑造为载体,以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发展”为发展战略。还有学者针对全面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五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陆卫明、赵述颖在《传统核心价值在文化强国的战略地位》一文中指出,传统价值观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海外传播独特价值观、提升文化力量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王佳玲认为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坚持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黄宗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9〕,是必须遵循的正确方针,他从社会道德和政治哲学的角度论述了建设文化强国要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这一观点。
(三)从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领域来论述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关于文化强国的建设路径,有些学者基于自身所处的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领域提出了多样化的建设思路。例如,刘川生、郑水泉等提出,要发挥高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马力等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并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周文彰强调要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指导、规划和规范、推动和推广作用;周叶中指出,加快文化立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于平认为,要重视科技的动力或引擎作用;金刚着重指出,要发挥宗教文化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李克平认为,要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马建辉提出,要充分发挥文艺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增魅力、育主体、新文化等功能;尹传芳强调,经典阅读也应该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有所作为;等等。
可以看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和方法的研究取得了颇具价值的成果。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就事论事者多,多层面的关联性研究少;深层次的理论挖掘少,研究的深度有待加强。有的研究只是简单罗列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些基本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研究的创新性有待提高。有的研究停留于口号和形式,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建设思路。同时,存在着研究视角狭窄问题,只通过一个方面或者从侧面间接去探讨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这对于深层次的研究文化强国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已有成果多从国内背景出发,研究视野有待拓展,对国外文化强国建设的经验借鉴较少。
综上所述,理论界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整体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这一命题提出的时间较短,其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路径有待进一步拓展,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成果有待进一步扩大。理论界要进一步深化文化强国基本问题的理论研究,要积极探寻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前瞻性的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路径,要探寻协调一元文化指导思想和多元文化思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间关系的新路径。
〔1〕张国祚.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1(21).
〔2〕郭建宁.中国文化强国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4-45.
〔3〕王能宪.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N〕.光明日报,2012-09-22.
〔4〕唐丕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强国建设〔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2(3).
〔5〕齐勇锋.建设“文化强国”的两大背景五个标准〔J〕.当代贵州,2011(30).
〔6〕蔡 武.落实文化强国任务要做到“八个着力”〔J〕.红旗文稿,2011(22).
〔7〕张宝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注意三个问题〔N〕.长春日报,2013-01-25.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
〔9〕黄宗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试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地位〔J〕.新视野,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