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模式的构建
2013-08-15崔双龙
崔双龙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飞跃,与大机器工业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与生态文明理念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而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充分吸收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形成的适应生态文明发展的制度典型。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国不断汲取国内外优秀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危机治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在生态保护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必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绝不走西方国家的老路,在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们周围的生态危机也反过来制约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充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制度、理论和道路三位一体,辩证统一地处理三者的相互关系,在实践中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模式。
一、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模式的制度前提
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彻底解决生态危机,无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客观自然和历史自然的统一,充分肯定了自然界相对于人的优先地位,认为自然界制约和规定着人的存在和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与自然必然走向和谐,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利润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机,人类只是不断地从自然界索取资源,经济理性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完全无法形成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只能是空谈。其次,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解放只能是在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基础上,通过调整社会属性和积极顺应自然才能实现,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是被异化了的人,自然属性得不到尊重,自由和全面发展根本无从谈起。第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就会不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就会层出不穷。所以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社会制度,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扬弃,集体主义和公共利益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价值导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可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相协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首先,从制度价值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制度哲学告诉我们,制度是非中性的,不同的制度有其不同的优势群体,不同的制度对社会群体利益的关注是很不相同的。在中国,生态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民运用这一制度保障自身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排斥广大人民生态利益的少数人群在中国根本不具备政治合法性,也注定必然无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原则,它的制度逻辑究其本质上讲是有利于保证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的生态利益。其次,从制度价值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指向公平正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内在要求?公平正义。胡锦涛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价值指向,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而要实现公平正义则必须把生态公平生态正义纳入到整个体系中来,真正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把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三个方面的公平正义落到实处。再次,从制度成效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模式决定了它可以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力量,让全国成为一盘棋,把一切经济政治社会资源都组织调动起来,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上下贯通,统一行动,重点攻关解决难题,快速高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完成各种任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全局性工作,形成统一意志,上下贯通是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重要途径。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滇池的治理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优越性的重点体现。最后,从制度包容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顺应历史发展提出的全新课题,我们还处在生态文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但是相信随着党和政府加大重视力度,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利益团体和因素被调动起来,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解决生态危机,只有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才能更加有效、更加彻底的治理当前生态危机,才能自觉把人们的生态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治理生态危机过程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提升我们的制度自信心。
二、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模式的指导思想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图景之中,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创新和实践创新。当然,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有着悠远深厚的历史渊源,有着它的思想源头。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国情这种思想的形态可能因其具体历史情境的不同,在表示方式和存在形态上会有变化,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追溯它繁盛和发展的历史。了解其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内在规律性,进而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更好地开辟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中很多地方都闪耀着生态文明思想的光芒,而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曾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和人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这说明自然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破坏自然、忽视自然就是在破坏人类自身发展的机会。此外,恩格斯曾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由此可见,关注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来处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总的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精辟的思想,博大精深,只有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础,才能使我们真正从理论和实践上自觉形成生态意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模式的构建,就必须汲取中国优秀的传统生态智慧。儒家主张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强调以顺从、友善的态度对待自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道法自然”是道家生态思想的精髓,强调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众生平等是佛教的一个基本观念,它表述了佛教关于人类与其他生命体、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共生关系的核心理念,一直告诫人们要爱护生命,要尊重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平等。“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最高境界。所有这些优秀传统生态思想都是蕴含在人民群众智慧中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生态思想相融合,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现实国情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理解,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
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和非系统的生态文明观点古已有之,而现代意义上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起源于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一系列诸如环境和生态等问题的反思和批判。西方传统哲学把人看作是唯一的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自然则被剥夺了其原有的价值,只有作为工具价值,自然只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发展的一种资源而已。然而20世纪50、60年代以来,自然辩证法开始发挥人类始料未及的作用,工业化的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已经从区域性问题演变为全球性问题,自然对人类的一系列“报复”事件的发生,为人类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敲响了警钟。于是,一些敏锐的思想家,对近代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人统治和主宰自然的思想提出质疑,认为需要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扩展到其他生命的探索,解开了现代意义生态文明的序幕。从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点燃人类坏境意识的启明灯,到《增长的极限》,再到《没有极限的增长》,西方各生态学者不断加深人类对生态问题的认知程度,一系列如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学派也来逐渐活跃起来,政府也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全球环境继续恶化,经济发展矛盾重重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并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可持续发展概念被普遍接受。从生态思想的萌芽启蒙到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从孤立的单个人研究到多个学派的活跃发言,西方生态思想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对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国际生态斗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只有互相学习才能更加强大,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汲取西方生态思想发展历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确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应有之义,是实现我国生态现代化的必然举措。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必须善于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这个理论基础,必须根据世情国情充分吸收各时期多种文明优秀的生态思想成果,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才能更加趋于完美,才能更好地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实践中闪耀更加灿烂的理论之光。
三、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模式的实践基础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以来,我们走的就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开辟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西方国家现在付出巨大代价治理生态危机,是因为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了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相互关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我们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阶段,但是我们可以汲取西方国家在发展中遇到的经验教训,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努力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21世纪必然是生态文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三位一体”的新时代。我们党的十七大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就在于它开启了这个新时代的新航程,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走向成熟的标志。一方面,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与价值取向写入党代会报告,使我们党确立了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形态,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彰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模式的发展理念,使它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观念,标志着我国开启了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航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旨,是遵循自然、人、社会有机整体和谐协调发展规律,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和谐共生共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实践。因此,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观确立的中华文明发展道路的一个基本特征,它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我们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建设和谐社会,深化十六大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同时,提出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所以某种程度上党的十七大的政治经济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经济学,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学。民生问题既是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可持续生存问题,又是人的发展与全面发展问题,更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可持续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因此,我们党反复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是要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就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自然生态发展的有机统一。总之,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民生政治经济,是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主旋律,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发展的生态回归。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们在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将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的重要实践动力。首先,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主导我国经济增长的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一条集约型的经济增长道路。其次,公民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民生态文明的意识程度,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传统发展观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造成我国公民整体生态意识淡薄,而要更加有效的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努力发展贫困落后地区的经济,加大生态教育力度,努力将公民的环境保护行为转化为生态自觉行动。再次,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环境立法体系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许多发面缺陷很大甚至一片空白,这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要求极不适应。最后,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应该将积极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合作,积极调整国内与国际合作精神相违背的相关法律、制度等,全方位加强国际生态合作,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态文明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内外的生态危机威胁,从根本上保证未来我国生态环境的美好。问题重重,但前途光明,只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不动摇,我们一定能够为人民创造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期,我们不但要完成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方面的转型,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作为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的工作,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应努力寻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突破口、切入点和动力源泉,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四、把制度、理论和道路有机统一起来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模式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不可分割。我们必须在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努力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向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前进。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模式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觉形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自觉走上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的硕果。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它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开辟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形成的根本的制度前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要想顺利开拓,需要有根本的制度保障,没有这个社会制度的保障,这条道路是毕竟走向失败的;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也必须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否则就会失去制度依靠,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开辟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根本保障就是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都一定程度上依赖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没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就会迷失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就会缺乏生态方面的理论动力。要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的开辟,恰恰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在汲取和运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并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生态环境意识,扬弃西方国家发展过程的相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回答了探索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推进了道路的开辟。再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它实际上是我们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模式构建的实践基础。无论是形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还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是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开辟为重要实践依据的。只有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实践中,我们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才能更加趋于完善,才能更好地指导生态实践,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魅力。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开辟和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和丰富,三者共同统一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模式的伟大事业之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模式是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面临的全新课题,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不断强化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作用,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不断向前,是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三个基本点。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方毅:《中国生态文明的STS理论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5]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6]蔡霞:《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逻辑关联》[J].北京:人民论坛,2011第22期
[7]杨廷强:《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上海:理论经纬,2010第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