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探析
2013-08-15缪赤彤
缪赤彤
(铜陵学院工商管理系,安徽 铜陵 244000)
一、引论
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使用“赛博空间(Cyberspace)”一词,他在一本科幻小说中描述了计算机网络化把全球的人、机器、信息源都联结起来的新时代,昭示了一种社会生活和交往的新型空间。吉布森所设想的赛博空间是一种三维的虚拟空间,当人们进入到赛博空间时就会获得一种新型的社会精神文化生活。赛博空间是以一系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同时又是这些技术综合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的产生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客观世界信息的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重构客观世界模式的方式,并使人类认知方式具有了新的特点。赛博空间的深刻意义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它将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从未像现在这样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小说家笔下虚拟的场景正慢慢变成现实。利用网络,人们的交往已经打破了以前必须在现实时空条件下的限制,拓展了人类交往的领域,交往具有了普遍性和无限性,交往走向了世界,一种新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迅速崛起。
网络交往是主体间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空间中以数字化符号为媒介在物质、精神上互相约束、互相作用、彼此联系、共同发展的活动及其形成的相互关系的统一。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网络交往是当代人类全新的交往方式,实现了人类社会交往史的伟大变革,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世界上万事万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同样如此,人是历史上逐渐生成、不断发展的,那么何谓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它是“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2]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社会和精神的统一体。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含义指的是:每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劳动能力是人所具有的表现、实现和确证自己的社会本质的内在力量,是主客体对象性关系得以建立的必要条件。人的劳动能力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自然能力,又包括社会能力;既包括现实能力,也包括潜在能力。马克思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3]当然,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成为“无所不能”的人,而是指以个人天赋为前提的个体潜能的内在发展、人的内在本质的充分发挥。
(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发展和表现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4]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各个领域和层次的交往实践,同无数其他个人也就意味着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行普遍的交往,从而使个人摆脱了个体、分工、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单个的人转变为世界历史的人。
(三)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个性就是人的个体特征,是个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集中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个性发展上,个性发展除了指人的素质的提高外,还表现为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的发展。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的劳动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都是为形成和发展“自由个性”服务的,人的全面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是“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的过程。
三、网络交往促进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交往方式的深刻变革,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网络交往方式突破了交往的时空限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社会交往的范围,将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网络交往还节约了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增强了人的认识能力,提高了人的创新水平,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网络交往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为实现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网络交往活动展开的平台和依附的空间是电子网络,网络能高速、快捷地传递信息,以网络为基础的经济交往方式打破了时空障碍,时间被压缩,空间被拉近。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信息以数字的方式组织,过去有形的现金、支票、报告、面对面的会议都变成了数字“0”和“1”,信息传输实现了同步、实时的传输效应,网络营销、电子政务、网上教育等等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方式。网络交往革命实现了交往的全球化,极大地加速了商品、资金、信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使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等各种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快捷便利地运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人类的劳动强度,促进了人类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为消灭国家、阶级和“三大差别”创造了条件,为最终实现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网络交往的发展大大地增加人的自由时间,促进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5]可见,时间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人的自由和解放程度是和他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紧密相关的,自由时间是在物质生产劳动时间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直接用于发展个人非直接生存实践目的的诸种潜在本质力量的时间。从以往的人类历史发展来看,限于当时的客观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人们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谋取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上。例如,在机器大工业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奉行的是集中化、专业化、同步化原则,人们的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钟时间”的制约,必须遵循严格的上下班作息制度,否则社会生产就不能正常运转。而网络交往时代,生产工具的智能化、生产方式的信息化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为全体社会成员劳动能力的发展腾出了大量的自由时间,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6]“节约劳动时间就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更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时间。”[7]另外,由于网络交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交往的自主选择性大大加强,人们可以“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8]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合理安排时间,这促进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网络交往丰富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提高了人的受教育水平,推动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传送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手段,“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9],教育将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劳动经验、劳动技能从少数人掌握扩展到多数人掌握,并且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使得人们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提高了认识能力和劳动能力。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10]过去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狭窄,主要依靠直接的传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很难保证。网络交往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人们通过虚拟的网络环境,足不出户就可以游遍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展览馆、歌剧院,认知和感受传统现实交往活动中暂不能提供、但已确实存在的“生活世界”,进入网络空间就像阿里巴巴走进他的藏金宝洞。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学习的社会化趋向将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享受将在更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人们学习需求的层次将不断地得到提升,人们的创造力量被引导出来,生命感、价值感得到充分“唤醒”,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如此一来,网络交往必将提高人们的知识创新水平,增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本领,推动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网络交往促进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1]网络交往打破了传统交往过程中物理空间和身份、地位等方面的限制,实现了知识和信息在全世界范围的共享,扩大了交往主体的活动范围,实现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一)网络交往拓展了人们的交往空间,丰富了人们的社会关系
传统现实交往条件下,人与人的主要交往形式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由于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个人之间、集团之间、个人与集团之间以及不同国家和区域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受到极大的阻碍。网络交往是间接、虚拟和符号化的,突破了传统现实的面对面交往的局限,取而代之的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以及多对多的交往互动。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就任何内容同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对象进行互动,这种自由式交往表现的是一种互为主体的状态,因为主体是多元的、无中心的。多元性同时意味着广域性,在网络世界中,既有与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相联系的自为的、非日常的交往,又有与个人生活相关联的自在的、日常性的交往;既有当前的交往,也有对话历史人物或预测未来的交往;既有自主的、顺利的交往,也有被动的、曲折的交往甚至异化的交往。网络交往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活跃性都是空前的,它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往来,交往主体的思想和感情跨时空地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的社会关系得到极大的丰富。
(二)网络交往突破了社会身份和角色的限制,使人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
网络空间打破了地位、身份和利益的限制,其高度的隐蔽性和开放性导致了社会交往成员的广泛参与性。由于传统的交往一般是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的构成和社会关系的形成往往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角色等因素。因此,传统的社会交往基于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利益等相近的阶层,常用的交往方式主要是会面、书信、电话交流等。而数字网络技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人类提供了更方便、范围更大的交往机会,人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发展。由于网络空间的隐蔽性,人们的交往活动无需考虑自己或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宗教信仰、个人偏好等现实生活中难以回避的因素,不必顾虑世俗的偏见和等级观念,避免了现实世界的危机和压力,缓解了各种矛盾引发的面对面的冲突,拓展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在网络环境中,交往的背景是“非熟人社会”,这在一定意义上抹去了“熟人社会”中的约束、强制、他律等因素,人们的交往行为较少地受到他人或集团的干预,这也使得人的社会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延伸和发展。
(三)网络交往促使“偶然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的个人所代替
在数字化空间中,信息通过网络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得到最大范围上的共享。信息化时代,知识和信息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也就意味着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源泉的共享。网络不仅将人类“大我”的所有经验几乎都集中在网上,而且将个体有限的经验与“大我”的共同经验联结起来,将个人已有的经验和未知的世界联结起来,这样个体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资源之中,而是可以从整个人类世界中汲取自我发展的养分。如此一来,联合起来的个人可以实现对全部社会生产力的总占有,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包含整个人类的“小宇宙”,获得世界历史的规定性。
不仅如此,网络交往还扩大了主体的活动范围。现代化网络技术等交往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人类交往的触角和界域都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轻而易举地构建自己的社会联系,个体在网络世界里的微观效应可能引起超常性的放大影响,个体的任何创造成就也都可以为整个人类所享有,这就为人的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创造了条件。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中,数字化生存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心声。”[12]网络交往使得每个个体都能参与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偶然性”的个人必然为世界历史的个人所代替。
五、网络交往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交往模式下,由于社会环境和规范的制约,人们的个性常常受到束缚甚至压抑。而网络交往具有平等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网络交往还实现了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外部环境,推动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网络交往的平等性和自主性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网络交往的平等性有利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网络空间改变了物理空间金字塔式的纵向型管理机构,实现了“去中心化”,在这里,没有领导和管理阶层,没有等级和特权。因此,网络交往突破了传统文化所固有的等级观念的限制,可以隐去交往主体的真实姓名、性别、职业、社会地位等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回避的客观因素,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避免了现实世界的危机和压力。这样,交往真正达到了“自然之我”的宣泄、心灵的沟通目的,现实生活中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危机在网络交往中得以缓解,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情感沟通在网络交往中得到补偿。网络交往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人的个性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网络交往的自主性也推动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网络本身是人们基于信息共享原则自觉地连接而成的,交往主体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每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管理者,个人真正成为自我主体,完全听从自我意识的支配,有权自己决定“干什么”、“怎么干”,这种自主性交往使主体真正摆脱了社会关系异己力量对自身的控制,主体的交往行为趋于合理化和多样化,“我的地盘我做主”,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由地扮演多种角色,塑造自己理想中的各种人格。人们还可以利用多重身份,尽情地释放心中的快乐与兴奋,尽情地吐露心中的烦恼与压抑。总之,网络交往的平等性和自主性使得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好地发挥,人的个性在网络空间中自由驰骋。
(二)网络交往实现了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提升了人的思维能力,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思维方式是人类交往实践方式的内化,是人对自身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13]网络交往使得人类思维的手段和对象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从思维手段看,人们不仅仅借助于人脑,还借助于作为人脑延伸的电脑和其他中介因素;从思维对象看,不仅仅是现实世界还有虚拟世界。人类的思维方式实现了从传统的线性方式向现代的非线性方式的转变,从过去的片面的、孤立的方式向现在的全面的、联系的方式的转变,思维方式趋向多样化、整体化、综合化,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激发。此外,人们借助于网络交往手段迅速地搜集大量备用资料并拟定方案供决策参考,这大大提高了人类思维的实效性。网络交往极大地提升了人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凸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主体的本质力量,丰富了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容。
(三)网络交往实现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为人类营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总形式或一定的社会生活结构,生活方式是历史的、发展的。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经济因素、社会地位、地理环境等方面的限制,而网络交往的崛起正在为人类营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数字化生存,人的生存方式趋向个性化。在网络空间中,凭借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一方面,用户可以向厂家订制所需的个性化物质产品,可以更多地参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真正地实现“消费即是生产”,消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消费需求更加人性化。厂家也可以及时地根据用户信息的反馈,调整产品策略和模式,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另一方面,网络交往帮助人们实现所需精神产品的个性化,主体可以自主地选择所需的信息资源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为准则。例如,通过网络教育,人们能够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方式和进度,使之符合自身的特点;通过网络医疗,人们可以了解更多的医学和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通过网络旅游,人们在家中即可观赏到各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以自主地选择欣赏的角度,诸如此类事例举不胜举。总的来说,网络交往为人类提供了个性化的生存空间,丰富了人的个性化内容,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六、小结
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4]一切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都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对于人自身来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5]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交往,人的本质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彰显。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的交往手段和方式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网络交往方式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其深度和广度都是以往交往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网络交往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实现人的发展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向“自由个性阶段”做出了必要的准备,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5.87.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2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6卷(Ⅰ),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0.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5.
[12](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82.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