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
2013-08-15唐山清廖继超陈加飞
唐山清 廖继超 陈加飞
(1.西华大学政治学院,成都 610039;2.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成都 610071;3.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65)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上的群体意识。随之社会上进一步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热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自由主义与复古主义企图打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号干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这种现象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误解。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中华文化复兴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1]这个界定是对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文化身份再确认,充分表明我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中国先进文化”是相对于落后文化而言的,强调的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蕴涵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先进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中国先进文化不断创造之史。毛泽东在1943年就意识到:“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胜利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解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理论维度。党的历史的一条重要发展脉络,就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历史。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3]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讲话中也强调:“中国共产党85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85年。”[4]
一定意义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与时俱进之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弘扬,中国先进文化不断创造之史。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强调:“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先进文化有其必然内在联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中国先进文化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先进文化的精髓。搭建它们之间的桥梁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精髓的中国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河汇集而成,推动这股洪流的主体就是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这种“源流”关系,事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其根本启示就是要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觉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自信的生动体现。
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在文化意识和理论自觉上的反映。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6]毛泽东的上述论断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通过民族形式包括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来表达马克思主义,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形式”、“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就是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语言表达方式、文化底蕴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现形式。
看待中国实际不能够与中国历史相割裂。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7]“中国实际”是中国历史、中国所处的国际局势和当下中国的具体问题等三个方面的统一。就中国历史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历史之魂。“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8]中国共产党要想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同样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因此,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内在地蕴涵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质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的就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特征和中国面临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之日就开始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艰难历程。五四运动时期,由于新思潮的活跃、社会矛盾的凸显,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之中曾一度否定、甚至是彻底抛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看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落后思想,理当给予抛弃。文革时期,也出现了把“批林”与“批孔”相结合的现象。但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把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蕴涵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所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9]
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言,呈现出来不同的阶段特征。第一个阶段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拿来主义”对待,忽视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都不熟知的前提下组建起来的;国内外的革命经验和模式因素的影响,不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及时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指导中国革命前进的思想理论,导致这个时期中国革命遭到了一系列挫败。
第二个阶段特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建构起了毛泽东思想体系。这个时期主要表现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与农民传统文化中的“均平思想”、“反抗精神”、“封建宗法家族”和“迷信心理”等在批判和继承中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以“革命”为主题的毛泽东思想,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其中“打土豪、分田地”堪称典范。除此之外,毛泽东思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表现在毛泽东思想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哲学等各个领域。如“民本思想”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结合。党建方面,如“以史为鉴”、“修身”与党建的结合。社会追求方面,如儒家“大同”的社会理想与社会主义的相通性。哲学方面,如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对“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的崭新命题、矛盾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的吸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军事思想方面,如继承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传统军事思想,提出“用革命的战争反对反革命的战争”;“纵横谋略”与统一战线的结合;继承传统兵家的谋略思想,出奇制胜以谋制敌;重视对农民战争历史的研究,用无产阶级领导新式农民战争来夺取政权;对“全民战争”思想的继承,创建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军事理论;人民军队建设对传统治军思想的应用与发展等等。①
第三个阶段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充分结合起来,形成了蕴涵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也充分吸纳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如,“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大同社会理想的坚持与发展;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对“礼法结合、德刑相参”思想的吸纳;党的干部路线对选贤任能用人标准的借鉴;“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的执政态度、“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执政宣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中形成的传统美德在当今时代的生动再现。再如,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辩证性思维等思想的传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伴相生,形成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精髓的中国先进文化。其根本途径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起来,找到了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事实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唯一正确理论。所以,那种企图“全盘儒化共产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儒家社会主义”;用“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幻想恢复儒学古代的那种“王官学”地位,重回“独尊儒术”时代以及大陆新儒家倡导的“政教合一”等言说都是不科学的。这也启示我们在面临各种思潮的挑战下,必须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反对“儒家社会主义”、反对“以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三
随着十七届六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提出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的掀起,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必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和论争的前沿。这深刻启示我们: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之时,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键。具体地说,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基本保障。第二,必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努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做好“结合”的文章。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具体地说,既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区分好作为理论渊源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文化渊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良性互动。第三,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在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文化之时,充分吸收作为母体的传统文化和外来先进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与时俱进,努力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民族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
追昔抚今,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为核心的中国先进文化。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标志。展望未来,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中国共产党必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到来。
注 释:
①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相关知识,请详见薛学共:《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十章,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第294页。
[1]毕京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N].解放日报,1943.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5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6(13):3-10
[5][1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3-13
[6][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8]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5-10
[9]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