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特质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
2013-08-15潘李军
潘李军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241)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已历经160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但没有因为时间的消磨而色彩暗淡,反而日益深入人心、历久弥新,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其理论自信正是根源于这种旺盛的生命力。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需要我们全面分析这种蓬勃生命力背后所揭示的理论特质和精神品格。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理论学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它要超越解释世界的功用,展现其改造世界的功能,即实践性。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动力。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洲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深入斗争前线,领导并指挥着无产阶级的这一斗争。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对革命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将自身融于各国的革命斗争中,在实现改造世界功能的同时,又在不同国家的革命实践中吸取营养,使自己不断完善。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它是与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在俄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突破与发展,认为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第二次飞跃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指导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指南。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生机与活力,首先在于它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可能被束之高阁,它必然要同现实世界的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功用;实践性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会是抽象的教条,它必将同具体国家的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科学性和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切优秀成果。它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科学方法为指导,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合乎理性的推论。其次,就其整个理论特征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体系的系统性。它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证分析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机制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命运,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发展指明了方向。再次,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其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广泛吸收不同学科、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资源,并且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在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同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宝库。最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不会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但它提供了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早已被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所证明。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中华儿女一直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中国人民在各种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伴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也不断同中国的民族形式相结合,从此中国革命峰回路转,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人民挥舞着马克思主义这把利器,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首先根源于其实践性的本质特征。作为一种认识,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由于实践是没有止境的,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永无止境。伴随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也产生了,然而又有更新的情况和问题伴随实践的发展而出现,于是新的理论又会在解决新的历史课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如此循序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自身。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还根源于其开放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前人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但它从未固步自封,止步不前。一方面,对于其他的科学理论,它善于吸取其营养,最大限度为我所用,即使是那些非科学的理论学说,它也充分肯定其合理的内容;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时代条件,它善于从时代高度准确分析时代特征,把握时代主题,回应时代挑战,在分析、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开辟自身发展新境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确保了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从而历经风雨而不衰,永葆其青春与活力。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在与时俱进推动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为崇高的社会理想,在实现这一理想的历史征程中,我们着眼于当下,不断解决具体历史条件下最紧迫的问题,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既一脉相承又是相对独立的崭新的理论体系,共同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之,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使得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却没有停留于19世纪,时至今日仍然彰显耀眼的光辉;虽然发源于欧洲却没有局限于欧洲,而将其影响辐射到了全世界。
四、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是建立在其群众观基础之上的。首先,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最客观、最持久的实践,他们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着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历史也在无数有意识、有目的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合力”推动下向前发展,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本质上是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相契合的。其次,人民群众是认识的主体,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参与其中的认识活动是不可靠的,任何学说都需经过人民群众的审视才能成为科学的理论。因此,要深入群众,甘当群众的学生,向群众学习。再次,人民群众是利益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它们的享有者,任何有悖人民群众利益的做法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最后,人民群众是权力的主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国家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根本标志。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权力已不再是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手段。
在具体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则要求我们执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条路线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诉求,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心底的声音,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它必将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从而在为党和国家事业进步提供保证的同时,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基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五、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最高的价值追求,政治经济学分析论证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而科学社会主义则直接研究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形式。由此可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落脚点,是整个理论体系的价值导向。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其根本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地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此,马克思主义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与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的社会理想统一在一起。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它需要社会的发展为其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条件,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价值原则。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终极关怀。它要求人们从私有制和旧式社会分工所导致的人的畸形、片面发展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的社会关系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扩展,使人的个性自由得以充分展现,并且实现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它也提供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那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丰富人们的社会关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留足自由时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空间;同时要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六、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载体
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国家的地位取决于这个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价值的实现、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载体。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将这一指导思想充分运用于各个领域。中国共产党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其改造世界的功能得以实现,其理论价值也充分彰显。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在中国共产党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再到科学发展观,针对不同时代的历史课题,它们在充分把握其规律性的基础之上各自给予了科学的理论概括,从而使得这一理论体系不断走向成熟、不断推陈出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开辟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日益深入人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要我党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同时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就能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而巩固其执政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必将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展现其旺盛的生命力。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