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智慧的缺失

2013-08-15

中国西部 2013年21期
关键词:社会风尚社会制度工具性

我们都知道应试教育不好,我们都知道个性化教育才是教育的追求。但是,我们的教育者有何能力实施个性化教育?国家的选人、用人体制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对象就是要适应各种考试,特别是举世瞩目的高考。当然,有人说,实行学校自主招生,取消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应试的矛盾了。可是如果真的取消了高考,平民的唯一公平机会就没有了!

我们的教育,更注重工具性知识的获取,这是为了适应各种考试的必须。而涉及到工具性知识运用的主体——人的思想,在各类考试中就难以检测了,往往通过的是群众测评、座谈等方式,这种方式,由于人际关系的心智偏爱等因素,很多时候缺乏真实性。

众多能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很多难以发挥理想的工作状态,不仅是组织知识的能力出了问题,更多的是思想意识出了问题,缺乏进取的工作态度、积极的人生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在于我们的教育本身,过多地重视工具性知识学习,缺乏对人性修养的规范与引导。

在人性修养的规范与引导上,我们的学校教育大多依靠的是思想品德类教材的学习,这些与现实生活脱节、苍白无力的说教,对学生的人性修养毫无影响力。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多的是欲望,而不是理想追求;更多的是赤裸裸恶意竞争,而不是道德规范。

有人说道德智慧才是最高的智慧。而目前的教育最缺失的正是道德智慧的培养。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艰巨课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学校教育中的规范化教育,更需要社会风尚的印证,非教育一家能够完成。

社会风尚的印证问题,涉及到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素质,更需要社会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只有社会制度具有更多的优越性、更大的人性关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的时候,大家的道德行为就会自觉提升。

这种幸福感的建立,需要公平的社会制度、丰富的物质条件、良好的精神生活。这是我们的中国梦,更是教育者的最大梦想!

猜你喜欢

社会风尚社会制度工具性
当代中国社会风尚嬗变态势之历史探究——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考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关于早期蒙古社会制度的再思考
拾金要不昧
“最淳朴”的社会风尚——“德美屋”内外
让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成为社会风尚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不受羁绊的女性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