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环境监测工作分析
2013-08-15辜汉华
辜汉华
(中矿(天津)岩矿检测有限公司天津301800)
目前,我国的陆地海岸线总长达到了18000km,岛屿海岸线亦是超过了1.4万km。如此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我国的沿海城市创造了更多更好地发展机遇,并使其快速的发展起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沿海地区给予了重大扶持,使的沿海省市成为了经济高速发展区域。但是,在海洋环境监测方面,我国的监测水平较低,这严重地影响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且,由于缺乏对海洋的足够认识,致使海洋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由海洋的“报复行为”带来的经济损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因此,做好沿海地区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 沿海地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
1.1 监测管理体制局限性大
目前,我国的海洋监测机构较多,主要包括国家海洋局、气象局沿海地方部门等。并且,各个监测机构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很多监测站重复建设,甚至彼此之间还互相制约。监测资源以及设备很难获得最大程度地利用。另外,各自机构的监测标准以及手段也是有所差异,以至于监测数据兼容性差,资源共享很难实现。
1.2 国家立法系统相对滞后
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明显呈现出滞后性。监测技术水平较低、监测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监测产品质量不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内的海洋监测工作缺乏科学的长期规划。目前,监测工作的重点大多放在了短期监测计划上,不利于监测工作的长期发展。同时,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海洋环境监测管理规范,以至于监测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管理,严重地影响到海洋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
2 沿海地区海洋环境监测对策
经过近40年的努力,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2.1 完善海洋环境监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
2010年,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海洋局签订了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框架协议,为提高部门间合作开展近岸海域监测,逐步上升到法制化建设层面和进入法制化轨道,提供了一种新的过渡形式。在建立完整、统一的国家环境监测管理体系过程中,监测部门要积极顺应法制化建设的需要,配合管理部门,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分工明确、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和整体实力提高的法制化道路。
2.2 促进近岸海域环境标准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质量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逐渐摆脱了照搬国外海洋环境监测模式,而是到了结合国内的海洋监测实际情况以及自主研发的监测设备开展各项监测标准修正阶段,并且,各项监测标准以及制度逐步完善。目前,自动浮标监测和卫星遥感技术已经在国内的众多监测单位广泛应用,为使其能够在常规近岸海域监测中得到应用,需要建立相关的标准、规范和指南;在建立监测制度方面,《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研究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入海河口水质指标、海岸带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估管理技术、近岸海域环境容量与总量分配技术和近岸海域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对策等,为使成果得到应用,需要及时了解科研的进程,适时建立相应的监测方法和监测制度,从而有效地满足了近岸海域环境科技发展以及环境需求。
2.3 完善近岸海域监测职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服务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公共服务在减排监测、环境质量监测和考评、环境预警与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需要加强。为使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从手段、内容、范围上,向满足社会提供更多服务方向发展:在监测要求上,从全国大尺度统一的监测,逐步转向保证全国统一大尺度监测基本任务下,增加结合区域特点、污染特征和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测;在监测项目上,逐步由以常规物理和化学指标为主,向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环境指标发展;在监测内容上,结合直排海污染源和流域治理,扩展重点入海河口监测和重点海湾监测;在监测频次上,由每年的2~3次,向根据区域特点、污染特征和重点保护区域加大频次发展,增加遥感和自动监测手段加强重要区域监视监测;在信息管理方面,统筹建立涉及近岸海域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入海河流及流域、直排海污染源、近岸海域水文气象、海洋工程及污染源等方面的数据库,强化服务职能,为近岸海域环境管理和社会提供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信息。
3 结论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作为我国的蓝色国土,海洋已经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发展,是实现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认识程度上升,近岸海域的环境质量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海洋污染问题仍然严峻。为了更好地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国家建立了沿海环境污染防治计划,并已经初见成效。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是海洋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理应对其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重点对沿海城市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以及改革措施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有关的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1]许林之.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为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服务[J].海洋信息.2001(03).
[2]刘纪元.我国的海洋监测与海洋减灾防灾[J].科学中国人.1998(10).
[3]靳熙芳,王硕.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要素动态集成与分析系统总体设计[J].科技信息.2010(29).
[4]农作烈,刘斌,陈孟硕,梁群.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北部湾经济区[J].南方国土资源.2007(09).
[5]杜立彬,张颖颖,程岩,任国兴.山东沿海海洋环境监测及灾害预警系统设计与框架研究[J].山东科学.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