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2013-08-15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年5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监测

关 健

(保定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河北保定 071000)

浅谈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关 健

(保定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河北保定 071000)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中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本文通过区分基本概念,主要阐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详细意义和所包含的基础内容,对于检测的基本方案和国内外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做简单介绍,且指明在监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监测;发展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落在环境质量检测、工业污染源检测以及城市环境监测等方面却忽视了生态环境监测,对于生态监测而言其监测技术能力以及硬件水平的落后加之工作人员的经验欠缺,导致不能准确掌握生态系统的规律性。因此,我们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力度。

1 基本概念

1.1 生态环境

已故中科院院士黄秉维先生对于生态环境一词的解释于文章中明确指出:生态环境就是环境,应包含污染以及其他各种环境问题,而不应将生态与环境二词分开解释。刘昌明和沈国舫等院士对生态环境一词作如下解释:所谓生态就是与生物关联的关系总称,以群体的形式存在,而环境则属于客体。生态环境诠释的自然环境并不包括所有的环境问题,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就是环境[1]。

1.2 环境监测

所谓环境监测就是指正确使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系列现代科技手段,持续性地或者是间断地对三者污染因素实施现场勘测,进而准确判断环境质量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监测的范围呈多方面发展,其中还包括对工业污染源的检测以及生态环境的检测,进而使检测对象由狭隘的污染环境的因子扩展到生态变化和生物的监测,其目的主要是及时、确切、全方位的展现环境质量状况,从而为污染源控制、环境管理和规划等提供科学、合理依据。

1.3 生态环境监测

由于目前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存在较多异议,所以本文选取一种观点加以论述。所谓生态环境监测就是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生物监测,其主要功能就是监测与评判大自然和人类变化在生态系统里的相关反应,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化学监测以及生态监测。具体说来生态环境监测指运用生命系统和与生命系统存在关联的系统变化作用于监测环境质量和变化的工作中[2]。

1.4 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的联系

环境监测作为研究以及检测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科学研究环境的必备手段。生态环境监测则使用各项技术检测手段以及生命系统对自然与人为举止的评判,进而将二者对环境的危害、影响和对应变化规律加以分析总结,从而为环境质量的控制、评估与管理提供科学理据。

2 发展历程

2.1 国外

环境监测一词首先是由欧美发达国家于十九世纪末提出的,在美国主要是由卫生部门带领、指导全国范围内的空气、土质、水质、污染物的监测工作。随着国家逐步发展壮大成立了国家环保局并由其统一指挥监测工作,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国家环保局有力落实其环境监测的主导功能。上世纪初马森等人提出的污水生态系统标志着生态监测的发展;克列门茨将研究指标定位于植物个体和群落作用于农、林、牧业中,积极倡导将高效率检测仪器视为植物这一观点[3]。

2.2 国内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有所发展并且于省市之间创建了环境监测站点,提出了生态环境监测应以“五化”为目标、数据以“五性”为标准、质量以“五报”为反应形态的具体要求。直至目前,我国已推出四百多项环境准则,包含了土质、水质、大气、噪声、废物等各个领域。

3 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3.1 检测的基本原理

3.1.1 代表性原理

即将有限的断面和点位代替无限的整体环境情况,其主要反映空间状况;运用有限的采样频率代替可变动的整体环境情况,主要反映时间状况;运用有限的数据量反映整体环境信息。

3.1.2 规范性原理

将环境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与检测的精准性、可溯源性以环境监测的技术规范化(标准化)、监测制度化的形式加以体现[4]。

3.1.3 完整性原理

检测过程运用要素与相素以及压力三者混合监测程序达到反映环境内涵的复合性和完整性的目的,并将环境监测的系统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3.2 检测指标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①化学指标;②生态学指标;③环境质量指标;④生物学指标;⑤环境建设指标等。

4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

缘于本国生态环境监测的起步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容易缺乏统一有序的监测标准且对于技术规范的制定尚未落实,只是在海洋和农业方面推出了较为具体的技术章程制度。制约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监测地位、作用、性质均无规范性法律法规;②运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与各项机制不符合监测需求;③无有力财政措施作为平台;④监测队伍缺乏规范性且资质与机制尚处于青涩阶段;⑤监测体系不完善缺乏连贯性,监测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有待提升[5]。

5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将地面监测技术与3S技术有机结合,分别从微观、宏观两方面审度生态质量;加强网络设计一体化,将全球生态变化作为质量变化的首要考虑因素并且将生态风险评价替代生态质量现状评价,为早期防御警戒打好基础。具体而言,笔者认为,生态环境监测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主要监测手段由人工取样以及实验室分析,向网络化和智能化以及自动化发证;②重视技术发展方向,将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扩展;③检测领域向全方位检测扩展;④将地面监测与遥感环境监测混合使用;⑤检测硬件设施要求增多,需集多功能、自动化、高质量、智能化为一体。

[1]李文峻.浅谈生态环境监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1):62-63

[2]丁琼.生态环境监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01):78-79

[3]李武杰,王文滨,李丛君.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2):15-16

[4]屈红艳.生态环境监测及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0):55-57

[5]阿克木·吾马尔·关虎丙,扎依尔·买买提尼牙孜.浅议生态环境监测对综合评价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09(04):45-46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监测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