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农田水利资源节水灌溉措施的分析
2013-08-15齐俊草
齐俊草
(迭部县水电工作队甘肃迭部 747400)
有关农田水利资源节水灌溉措施的分析
齐俊草
(迭部县水电工作队甘肃迭部 747400)
农田水利灌溉是我们国家农业的基础,随着现在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如何在农田水利灌溉中节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也是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道路上避免不了的问题。这样看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符合科学发展观,也符合社会与人民群众的诉求。本文将对节水灌溉从技术层面进行论述,强调该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田水利资源;节水灌溉;措施
1 灌水方式
灌水方式是基本的农业灌溉田间配水法,具体来说是将已经配送到田头的水均匀的、高效的分配到田地里。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的,即:地面灌溉、喷灌、微灌以及地下灌溉。
1.1 地面灌溉
灌溉水借助重力与毛细管的引流,达到灌溉土壤的目的,又称此方法为重力灌溉法。这种方法是传统的灌溉法,在农业开始之初,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进行浇灌。现在的地面灌溉技术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进步,农业研究部门对各种农作物的用水量也做到了基本细化,为地面灌溉的用水量提供了依据,更有利于在实际操作中节水。
1.2 喷灌
将灌溉水加压,利用专门的设备形成雾水状喷射在灌溉区,类似于下雨。这样做的优点是适应的能力强,可以适应大多数的地形,但是对土壤的透水性要求很高,如果透水性不好的土壤,是不适合这种灌溉方法的。这种方式也有自身固有的缺点,即前期投入较大,后期的维护资金也比较多,而且在风力较大的时候是不宜使用的。
1.3 微灌
又称滴灌,我国的滴灌技术是从中东国家以色列引进的,比较适合缺水的地区及环境。对于每一颗秧苗都要做到“精耕细作”,在灌溉时只对作物根系周围的土壤进行浇灌,这样能够很有效的节约水资源。优点很明显:节水、有针对性、提高作物产量、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对土壤的适应力很强等。缺点也比较突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前期的投入十分巨大,所以一般用于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目前我们国家为了推广微灌技术,对种田农民有一定的经济补贴,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会免费提供微灌技术及微灌设备。
1.4 地下灌溉
这是一种先进的灌溉技术,原理是在灌溉时,通过地下水系进行。连接灌溉用水与地下水系,之后通过加压或是外部的注水,抬高地下水平面,以达到和植物根系相同的高度,在停止灌溉时,可以减压,降低水平面。这种方法不适合大面积推广,对资金技术及地理环境的要求都相当高。
2 输水方式
在传统的输水方式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是巨大的。一般在输水过程中,平均会损失掉30%的水资源。如果是土渠则损失更大。通过渠道防渗技术与管道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1 渠道防渗
渠道防渗是减少水资源在输送的过程中损失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具体的方法是对于渠床要进行加固,一般有浆砌石或砼进行加固,以达到抗冲击能力提高的目的,也有助于渠道不会坍塌。
2.2 管道输水
管道输水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是可以实行的。它可以代替传统的渠道输水,降低水资源在输送中的损失,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并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小,适合大部分的农田灌溉系统,下面介绍一下管道输水的优点:以管道系统代替田间渠系,通过低能耗的机泵和管道系统,将低压水输入田间,并可用末级软管直接浇地来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输水方式。灌溉管道系统有以下几个突出优点:
首先,由于管道全部在地下,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农田使用率。
其次,不会由于蒸发或是渗漏造成水资源的损失。
再次,减少了传统渠道送水的后期管理疏通工作,降低了人力管理成本。
最后,能够提高灌溉的系数,灵活布管,针对性强。
3 其他的注意事项
3.1 塑料薄膜防止水分蒸发
塑料薄膜技术的发展是上世纪末才开始推广的,由于开始时期的价格较高,农户只对一些蔬菜、瓜果和高级的经济作物采用这种技术。随着近些年来塑料薄膜技术的推广,成本不断降低,这种技术也逐步被广泛的应用到农户所种植的大部分作物,比如玉米、高粱等经济价值不是很高的农产品。这种技术包括了田间覆盖以及温室覆盖(温室大棚)两类。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田间地膜覆盖技术。它的优点是能够保证水分无蒸发、起到节水、集水的作用,并且能够有效的保持温度,使作物成长期缩短。并且有减少作物病虫害的作用。
3.2 机械蓄水提高灌溉保障
机械蓄水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深翻(深松)、早耕、耙耱、中耕松土、雨后(灌后)适时锄地松土、少耕和免耕等,这样做是为了有效的提高土壤的渗透性以及土壤的蓄水能力,是历史智慧的结晶。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也就是提高了土壤中水资源的保有量、降低了水在土壤中的蒸发量,这样就能够有效的解决和应对旱情给农业带来的危机,为农业的增产增收提供客观环境的保障。
4 小结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对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毫无疑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田灌溉中如何促进节水灌溉,有效利用水资源,是发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效益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掌握不同的灌溉技术和措施,使水资源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得到合理配置,这也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同时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1]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33-133.
[2]陈亚新,康绍忠,非充分灌溉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3-10.
[3]沈振荣等,节水新概念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