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心得
2013-08-15张艳萍
张艳萍
通辽市医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脑血栓指的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以及血压偏低和血流缓慢条件下,血液附在动脉内膜上形成血栓[1]。脑血栓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的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脑血栓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2-3]。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除了需要给予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外,更重要的是给予护理治疗。现在对我院在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0年02月—2013年02月收治的100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护理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占60例,女性患者占40例,患者的年龄在50~80岁之间,病程在2~10年之间。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符合以下纳入标准[4]:经过颅脑CT检查显示,患者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语言障碍、活动障碍、视觉障碍、下肢水肿等;经过彩超检查显示,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占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临床症状等基本资料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探讨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心得。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溶栓和抗凝药物进行治疗,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记录液体的出入量,每天对患者的下肢周径进行定时测量,把髌骨下10、15 cm作为测量点,对患者水肿症状的消退情况进行观察;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患者基础护理,溶栓治疗同时注意指导患者把下肢抬高,比心脏水平高就行,膝关节保持稍屈,能够促进下肢血液的回流,从而减轻水肿症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刚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往往存在恐惧和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护理人员要热情对待,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鼓励,尊重患者的个性化,让患者了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列出康复病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能够用乐观的心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给予患者饮食护理,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均给予低脂肪、低糖以及低盐饮食,做好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多进食高纤维素食物,多喝水;给予患者穿刺护理,在穿刺治疗的过程中,避免穿刺下肢静脉,若必须要进行穿刺则避免在同一部位给予反复穿刺,穿刺治疗之间,线对穿刺的部位进行多次热敷,避免形成血栓;给予患者运动护理,根据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指导其做些适量的肢体锻炼,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肢体的功能恢复;给予患者预后指导,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指导,对下肢多进行按摩和热敷,做适量的肢体活动,指导患者对下肢周径进行自行测量,若发现异常症状要及时来院就诊。
对两组患者的消肿时间、住院的时间、活动的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并做好记录。通过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探讨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心得。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 18.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检验计量数据,使用χ2对计数数据进行检验,P<0.05则说明存在的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消肿的时间为(5.1±2.1)d,住院的时间为(18.1±4.2)d,活动的时间为(8.2±4.1)d,没有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消肿的时间为(10.1±3.2)d,住院的时间为(25.5±6.5)d,活动的时间为(14.5±3.6)d,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占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0%,观察组患者在消肿时间、住院的时间、活动的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的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血栓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上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偏瘫、头痛等。由于长时间的卧床休息,降低了活动力,血液循环不通畅,容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死亡,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除了需要给予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外,更重要的是给予护理治疗。常规的护理是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溶栓和抗凝药物进行治疗,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记录液体的出入量,每天对患者的下肢周径进行定时测量,把髌骨下10、15 cm作为测量点,对患者水肿症状的消退情况进行观察[5]。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穿刺护理、运动护理以及预后指导等,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护理干预应用于治疗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减少了肺栓塞的发生率,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6]。上述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消肿的时间为(5.1±2.1)d,住院的时间为(18.1±4.2)d,活动的时间为(8.2±4.1)d,没有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消肿的时间为(10.1±3.2)d,住院的时间为(25.5±6.5)d,活动的时间为(14.5±3.6)d,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占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0%,观察组患者在消肿时间、住院的时间、活动的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的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1]孙利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5):1428-1429.
[2]王福利,张卫青.经股动脉置管持续溶栓治疗老年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术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0):1856-1857.
[3]刘兴丽,杨婉仪,周成宇,等.经腘静脉介入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6):1055-1057.
[4]潘江峰,张浩,郭晓华,等.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多层CT联合成像[J].放射学实践,2010,25(3):309-311.
[5]李宗业,李卓永,梁宇闯,等.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50例围术期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87-88.
[6]叶建兰,徐爱萍,杨明霞,等.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0):65-66.